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2008年,我们将一个什么样的中国呈现给地球?将一个什么样的北京呈现给世界?一个生气蓬勃、文明进取的中国;一个古老而现代、亲切与微笑的北京。贫弱中国,百年记忆;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穷困疫病,民不聊生;闭关锁国,经济凋敝;战争流血,动乱频仍;天灾人祸,满目疮痍……屈辱的百年史,  相似文献   

2.
“救救严肃音乐”的呼声,来自艺术家,来自观众,来自新闻舆论界,来自社会各阶层。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为什么今天对严肃音乐有如此空前的呼唤? 从北京音乐厅谈起北京音乐厅,是我国第一座专为演奏严肃音乐而设计建造的现代建筑。音乐厅经理赵永诚告诉记者,1985年落成后,它曾有过  相似文献   

3.
学习问答     
问:什么是文明的、健康的、科学的生活方式?怎样才能形成这种生活方式?答: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在全社会形成以文明、健康、科学为主要标准的,适应现代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要求的新的生活方式。它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热切愿望,引起了人民群众的议论。  相似文献   

4.
论现代观念     
一现代观念的涵义我们正在为实现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而奋斗,以便使我们的国家能够走上现代化的道路。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应该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树立和推广现代观念。因为很难设想当许多人都不具有现代观念。都依旧沉溺在落后和陈腐的思想意识的情况底下,竟可以为实现现代化而奋斗,竟可以建成现代化的社会。没有自觉地向现代观念努力迈进的要求,我们就很难建成现代化的物质文明,更不可能建成现代化的精神文明,这应该可以说是洞若观火的事情。什么叫做现代观念?它是怎样产生的呢?现代观念是伴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的萌生  相似文献   

5.
中国巨变 跨越历史13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瞭望》2002,(44)
在一个形势极为复杂的时代,中国实现了历史上最快速的发展——这是国内外大多数观察家几近一致的结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发生的一些根本性变化,有的发生在社会形态层面,有的发生在物质生活层面,有的则发生在精种层面,它们交会在一起,似隐隐风雷,震撼着世界,昭示着这条古老的东方巨龙正在奋起实现其现代腾飞的梦想。  相似文献   

6.
人们习惯于以19世纪为时间界限把哲学划分为传统哲学和现代哲学。但是现代哲学与传统哲学相互区别的理论判据是什么?它们各自的思维方式、研究纲领、理论框架是什么?它们各自的逻辑起点、理论重心和思想结构是什么?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传统哲学还是现代哲学?如果是现代哲学,那么它与其他现代派哲学的关系是怎样的?  相似文献   

7.
倪敏芬 《学理论》2013,(6):80-81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宅"生活,特别是在校学生,他们以"宅男""、宅女"自居。如何认识这一新的族群?他们为什么在人生黄金时期选择放弃传统的社群生活而加入"宅人"族?他们到底处于一种怎样的生存状态?这种选择对其自身和社会将产生何种影响?为了探寻答案,本调查报告以高校中普遍存在的"宅人"群体为研究对象展开调查,探讨大学生的"宅现象",让人们对"宅"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出版中心1984年出版了南斯拉夫著名理论家A·格尔里奇科夫撰写的《社会主义的十字路口》一书。现代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思想在多大程度上确定了符合现实社会生活的世界社会主义进程?这一进程有哪些表现形式?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内容、形式、规律性、矛盾和抉择是什么?目前的形势要求对上述问题作出积极的回答。A·格尔里奇科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3,(36)
新的时代会促使新事物的衍生,会使得已存在的东西转换新的角度,现代社会繁重的生活压力使得人们的心理诉求和审美取向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一变化使得由美国女作家L.J.史密斯的同名畅销小说改编而成的魔幻美国电视剧《吸血鬼日记》得到了观者广泛的青睐和热烈的追捧。是什么引发了这一"热浪再次来袭"?是吸血鬼文化本源内涵?还是吸血鬼那骄人的特性?还是人们面对现实困境、寻求心灵慰藉的集体心理?在现代社会的强劲节奏中,吸血鬼的繁荣悄然来临。吸血鬼这一当代形象,亦是我心镜像。  相似文献   

10.
历史唯物主义的最基本观点是,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目前,我国朝着现代化发展着的生产力和适应现代生产力发展的现代生产关系,必然要求生活其间的共产党员,摒弃落后的,愚昧的、腐朽的生活方式,而形成与现代生产方式相适应的高尚现代生活方式。高尚的现代生活方式的前提当然是现代的。现代生活方式是快节奏的。当前的时代,可以说是瞬息万变的时代。一个变化在这个领域尚未完结,又向其他领域波及,这就要求加快生活  相似文献   

11.
寓言是一种通过假借、拟人手法来说理的文学样式,在中国流传的历史悠久,诸如庄子寓言之类的作品,至今仍有很强的生命力。现代寓言,是依托古老的形式来抒发当代气息,讲的故事以及运用的艺术手法或许并不新颖,但说的道理、给人的启迪,却与我们的时代、我们的工作、我们的生活贴得很近。欢迎广大读者多赐佳作,帮助我们把这个短小的栏目,编得传神出彩。  相似文献   

12.
龙,是我们的祖先臆造的一种神奇的动物形象,它构成了我们这个古老民族在思想意识,典章制度、生活习俗和文化艺术上的一大特色。 可是,中国这种传统的龙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孕育而出的?龙的原始形态是什么样子?辽宁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省考古研究会会长孙守道就是探寻龙的起源的人。 悠长的梦 今年57岁的孙守道,从17岁起就搞考古。40年来,他走遍了辽宁的山山水水,始终做着一个龙的梦,期待着发现沉睡在地下的龙的神圣王国。 1973年春,孙守道和辽宁省文化厅副厅长郭大顺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5,(14)
城隍神信仰作为一种古老的民间信仰传承至今,必然有其存在的缘由和价值。从社会控制的角度来探索城隍信仰在当代民众社会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意义,并以此说明尽管法律等"硬控制"在现代社会管理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但城隍神等民间信仰的"软控制"在维护社会秩序和加强社会管理中依然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爱民如父     
一个偶然的机缘,几句愉快的议论,子变成了父,父也就相应地改为子了。这全过程仅仅几分钟时间,谈的却是一个古老的话题,是一个称呼的错位呢?还是一句古话颠倒的再颠倒呢?虽只一字之差,其意义却是深远的!  相似文献   

15.
《瞭望》2007,(16)
在执笔首钢搬迁,探解城市群和中心城市的功能定位时,我们有机会再次思考一个古老的命题:什么是城市?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给城市以这样的描述:“人们为了活着而聚集到城市,为了生活得更美好而居留于城市。”昔日在僻远的乡村,人们对大城市怀有无数美好和浪漫的想象——城市里有着充足的食品、各种现代化的设施,有着乡村里永远也不可能享有的物质和精神供应。  相似文献   

16.
公共生活的现代重构既要避免落入西方公共生活建设之窠臼,也要应对中国公共生活建设之困惑,勾勒超越中外公共生活困境的理想图景,实现其理想及现实追求的一致。放眼国家、市场与社会的边界厘定,从本体论哲学视界论证,自主性社会是现代公共生活重构之基,自由的主体是现代公共生活重构之魂,社会自组织是现代公共生活重构之本。  相似文献   

17.
黄豁  陈敏  郭立 《瞭望》2004,(23)
关注蓄水一年后的三峡库区变化,既是对三峡建设者十多年艰苦付出成果的检验,也是对古老与现代、自然与人文、经济与社会能否和谐共荣于此的再审视。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没有哪一块土地比大西北更具有文化感、历史感的了。 西北的古老文化传统应该永存,西北的古老文化也必须找到它在现代的生长点。 开放的文化心理 延安作为走向全国胜利的圣地,其坚持长期根据地的成功,可以讲出很多原因,但从文化上说,陕北人  相似文献   

19.
红豆树下     
在绵密的江南细雨中,我伫立在常熟古里红豆山庄的红豆树旁。当年钱柳共同生活的红豆山庄,已了无踪迹,只余一片废墟,"硕果"仅存的只有这一棵见证了当年钱柳缠绵情史的红豆树。废墟反衬出了红豆树的古老、沧桑、孤傲、孤独……我撑着雨伞,夹在数十位观者之中。听不清大家围着红豆树在窃窃私语些什么?有着近五百年历史的红豆树,  相似文献   

20.
甲午海战、戊戌变法、庚子国变、立宪新政、辛亥革命、宣统退位、缔造共和等耳熟能详的重大事件让一个古老的国家、一个古老的民族,以及当时的每一个老百姓都从头变到脚。男人剪掉了头发,女人解开了裹脚布,孩子从私塾走进学堂,老人们也脱掉了长袍马褂。央视热播的59集电视剧《走向共和》取材于1895—1924年清末民初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社会生活,这段时间也是中国近代史中最为复杂的年代,内忧外患困扰着古老的中华民族。国家的体制在变,社会的制度在变,官员的角色在变,百姓的生活在变。从改良到改革,从改革到革命,从立宪到共和,从皇帝到总统……革新派在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保守派在历史舞台上屈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