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性贡献钟康模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来,在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产生了两次巨大的历史性飞跃。第一次飞跃,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30年代找到并确认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样一条有中国...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历程中,“使命”是揭示其历史发展规律的关键性代表语汇。中国共产党使命话语建构呈现出鲜明品格,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中华民族复兴为己任担当、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终旨归、以人民支持为根本动力,有明显的一致性、阶段性和时代性特征,既有对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的继承发展,又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自我创新;既有浓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又有中国共产党自身理论升华。中国共产党使命话语的建构,主要围绕“为什么是中国共产党承担使命”“中国共产党承担什么样的使命”“中国共产党怎样践行自身使命”等问题展开。对中国共产党历次党代会报告文本进行考察,既可以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建构的理论方法,还有助于推动中国共产党建设使命型政党的实践图景。  相似文献   

3.
浅谈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三次伟大选择的历史经验李大为,陈抒雁中国共产党在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把握历史发展的方向.代表人民的利益,作出了三次科学的伟大的选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经过长期艰苦的实践和斗争。终于找到了"农村包围...  相似文献   

4.
新时代十年,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目标得以实现,乡村社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乡村治理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新时代乡村治理取得辉煌成就的秘诀在于中国共产党以强大的领导能力、服务能力、治理能力、统合能力实现了对乡村社会的政治引领、组织嵌入、利益整合和价值塑造。“政党统领社会”分析模式是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特质的生动呈现,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乡村治理传统的总结与提炼,是对乡村治理困境的现实性回应,是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的有机统一。这一模式不仅有助于理解中国共产党乡村治理取得成就的内在机理,而且有助于深化对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的理论认识。  相似文献   

5.
文章基于文献计量软件Citespace,对1992—2022年7月研究乡村教育现代化的352篇有效文献开展系统性可视化分析。研究主要发现,各年文献发表量整体呈现阶段性上升趋势,且阶段性研究热点紧密联系国家政策与实践。现有研究强调乡村教育现代化是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等协同发展的“系统性”现代化;是以人的现代化为出发点,离不开学校、教师等的持续健康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与农业农村现代化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展望未来,可以从深化和拓展研究深度、研究广度、研究方法等方面进一步丰富相关研究,为乡村教育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的积极推进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6.
彭超  黄玉玺 《人民论坛》2022,(8):103-105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同时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农耕文明,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取得了农业发展、农村变革和农民解放的伟大成就,在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的不同历史时期,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从大历史观看,中国共产党在把握农业根本地位、调整国家农民关系、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繁荣工农城乡关系等方面作出了伟大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7.
《春秋》2016,(4)
正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全国性的农村复兴运动风起云涌,先后建立起中央农村复兴建设委员会等农村建设组织。在诸多乡村建设组织中,华北农村建设协进会是其中极具有代表性的乡村建设活动组织之一。其投资规模最为庞大,科研力量最为雄厚,研究领域广泛深入,且具有国际背景。华北农村建设协进会于1936年4月28日正式成立,以"中华民众教育运动全国协会、清华大学、北平协和医学院、南开大学、农村调查局、燕京大学及  相似文献   

8.
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建设有国中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两个理论虽然是不同时期的不同实践的产物,但是两个理论都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有着必然的、内在的联系。 (一)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中国革命两次胜利的经验和两次失败的教训的总结;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两次成功的经验和两次失败的教训的总结。因此,两个理论都是在  相似文献   

9.
赖扬恩 《学习与实践》2009,(11):113-125
无论是早期农村工业化的实践,还是20世纪80、90年代乡镇政府参与下的农村工业化进程,都表明:立足内发发展始终是广大农村区域成长的原动力。以劳动力密集、资源节约为特征,以乡村商品性工副业发展为代表的既不同于传统部门又不同于现代部门、但又兼有二者共同点的“三元结构”是长期以来农村内发发展的典型代表,在整体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具有重要结构意义。新时期农村社会发展必须考察这一重要历史背景,它与当前发展一脉相承,构成不可分割的整体。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发展融全球化、工业化、城镇化为一体,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与此同时农村劳动力、资金、土地等发展“三要素”也大规模流出,导致“三农”问题加剧,农村社会显然已经偏离了内发型发展轨道。坚持走内发型发展的农村现代化道路,正是当前应对世界发展新形势、城乡改革发展新布局的必然选择,是新时期广大城乡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10.
袁明 《理论月刊》2023,(11):128-137
乡村教育振兴作为乡村振兴战略中农村发展能力建设与乡村文明建设的制度承载,从“政策引导”到“法律跟进”的顶层设计应当是乡村教育振兴的发展逻辑,法政策学则为法律跟进乡村教育振兴提供了方法论。在法政策学视角下,对“目标—工具”的政策模式与“权利—义务”的法学范式进行有机整合,以受教育权保护为立法起点推进乡村教育振兴的法律机制落实。通过制定篇章结构为总则章、农村学前教育章、农村义务教育章、农村职业教育章与法律责任章的《乡村教育振兴条例》,明确乡村教育振兴的概念意涵、权利义务主体、立法目的、主要制度、模式与程序等基本规范要素,配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建构助力乡村教育振兴的多元规则体系。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相合的实践,经历了70年的历史,在这个过程中,有两次历史性的理论飞跃。第一次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经过探索,在总结成功和失败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第二次理论飞跃,发生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过去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值中国共产党诞生70周年之际,回顾光辉历程、重温伟大理论、总结经验教训,具有重要的纪念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列宁第一次将苏俄农村实际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结合,探索出适合苏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道路,形成了内涵丰富的农村文化建设思想。其内容包括提高农民受教育水平;批判继承乡村传统文化;发挥城市文化高地优势,以城市党建带动乡村文化发展等。基于对列宁农村文化建设思想的再认识,结合我国乡村文化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应从乡村文化主体建构、文化客体传承角度反思我国乡村文化振兴路径,进而探讨有序推进乡村文化治理之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3.
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成熟时期.这一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基于工作领域与教育对象的不同、实施机构的不同以及教育内容、方法等诸多环节上的差异,划分为党内干部教育、群众宣传鼓动工作和军队政治工作等不同类型和层次.与此相对应,我党还非常善于对各个领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进行理论概括和系统总结.张闻天关于<党的宣传鼓动工作提纲>,就是中国共产党对于人民群众进行宣传鼓动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和系统概括,并且与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著作一起,标志着我党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成熟.张闻天关于党的宣传鼓动工作的思想,至今仍然具有理论的指导性和现实的针对性.  相似文献   

14.
大革命失败以后,中国革命向何处去?全党都在艰难曲折的斗争中探索.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找到了取得中国民主革命胜利的唯一正确的道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形成,标志着马列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产生.这是全党集体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长期以来对农村现代化实践不断探索总结的成果,是对农村发展规律性、趋势性问题的把握,是对在农村地区长期实践把握的基础上做出的新判断,是农村发展探索的新阶段、新境界、新模式,是当今环境下中国现代化道路探索的新突破。农村与城市如同车之双轨、鸟之两翼,同等重要不可忽视,这一突破打破了工业化、城市化的单一现代化道路。论文就乡村振兴的世界观、发展观、价值观和动力观加以阐释,从而为乡村振兴与农村就地现代化理论的丰富提供建议,同时为世界各国的现代化提供新的道路和模式。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乡村社会化与乡村文化重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英魁 《长白学刊》2009,(6):137-143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全面且综合的概念,离不开农村的文化建设。现实农村文化的相对落后是制约农村发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重要原因之一,这就要求新农村文化建设应从原有优秀传统乡村文化的重申与先进文化的乡村社会化两个雏度入手。代表先进文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走进农村、扎根农村,整舍生成为新型的乡村文化,应遵循尊重多元文化的原则,以培养农民的公民人格为重点、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乡村普及为核心来展开。  相似文献   

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始于毛,成于邓,发展于后人”。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也大体经历了同样的过程。毛泽东是探索的先驱者,有进展但没能从理论和实践上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邓小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者,文化大革命后,以他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冲破束缚、总结经验、探索道路,形成了社会主义本质论,初步回答了“社会主义的首要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一百多年前,以李大钊为代表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提出了“中华文明之问”,期待国人做出“第二次之大贡献于世界之进步”。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不懈探索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方法,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以理论创新引领实践发展,让中华文明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出蓬勃生机,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中华文明之问”作出了新时代的庄严回答。  相似文献   

19.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多管齐下,通过发展学校教育、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丰富面向乡村的文化作品以及设立宣传员和报告员等实践形式,开展农民教育,迅速提高了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政治素质,有效巩固了人民政权,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中国共产党回应新时期“世界之问”而贡献的中国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中华道德文化为思想渊源和文化基础。与中华道德文化相比,西方以主体性和理性为核心的理智主义文化由于其内在的紧张,不但不可避免地给世界带来治理难题,也难以理解和认同这一方案的重大意义。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蕴含丰富而深刻的中华道德文化价值,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真实意愿,而且是中国着眼当下、担当履行国际责任的道德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