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最近,杭州两楼盘接连大幅降价,引发老业主聚集维权,高喊"退房",售楼处楼盘沙盘被砸,现场一片混乱。"逢降必闹"成了楼市的一种常见现象,其背后的缘由值得探究。退房维权缺乏法律依据。《合同法》明确规定:"依法成立的合同,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不得擅自变更或者解除。"买房是一种自愿的经济行为,开发商没有强迫业主购房。业主购房之后,房价上涨收益归己,房价下跌风险自担。前些年,房价上涨,购房者收益颇丰,可购房者从来没有把收益分给过开发商。如今,房价下跌,却要求开发商赔偿。这种退房维权行为,违背基本的契约精神。  相似文献   

2.
2009年6月27日,上海市闵行区"莲花河畔景苑"小区一栋在建住宅楼连根整体倒塌,事故发生后,该小区购房者提出了退房退款、赔偿损失等要求;银行要求购房者还应当继续偿还贷款。本文从本案实际出发,根据现行法律规定和相关法理,对于"塌楼"事故发生后的纠纷争议,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李林章 《检察风云》2013,(21):62-63
明明知道买房者属于限贷对象,房产开发商和购房人为了各自的目的,却指望能够通过“买通关系”贷到购房款,结果自然是竹篮打水一场空。限贷这头拦路虎,成功地拦住了一次不该发生的非刚性购房需求。购房者以限贷为由要求退房,法院会支持她的诉讼请求吗?  相似文献   

4.
陈真诚 《法人》2008,(5):73-75
一旦房价降价后差价补偿被大家所认同,就会出现这样的局面:由于房价预期的因素,无论是自住型,或是投资型购房者,都会找开发商索要差价补偿或退房,这个结果将导致整个房地产业的彻底崩溃  相似文献   

5.
陈会林 《法治研究》2011,(2):102-107
出售"公房"是当代中国住房制度实质性改革的破冰之旅。"离职退房协议"纠纷引起的"房改房"产权纠纷,因遭遇法律空白而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和法院审理的难点。本文以实际案例为材料,在考察"房改房"特征及其产权纠纷遭遇法律空白的基础上,论证了公房买卖合同中"离职退房协议"存在的四大法律问题;给出类似案件的处理启示:从降低解纷成本考量,当事人应该尽量选择非讼解纷;就法律适用来说,法理和政策在法律漏洞填补中具有特别的意义;法官进行民事裁决的实质是利益权衡或权利分配。  相似文献   

6.
目前,楼市促销花样众多,陷阱层出不穷。既有传统的降价等促销方式,也有创新的无条件退房等促销方式。开发商的促销手段已由简单变为复杂,与购房者玩起了智力游戏。制造噱头,怪招不断除了传统的打折优惠促销手段,购房送礼、购  相似文献   

7.
(一)楼花按揭的涵义及法律特征楼花按揭则是房地产开发商与购房者在房地产开发建设过程中,签订房屋预售合同并收取一定比例的价金,而余款则由购房者向银行申请贷款,并以预购房屋的一、楼花按揭的法律问题  相似文献   

8.
答:2001年6月1日起实施的《商品房销售管理办法》规定,明确规定了商品房面积纠纷的处理原则和解决办法。具体内容是,当购房者发现实际面积与合同面积发生误差时且合同未作约定的,可以按以下原则处理:(1)面积误差比绝对值在3%以内含3%的,据实结算房价款,即多退少补。(2)面积误差比绝对值超出3%,买房人要求退房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当在买房人提出退房之日起30日内将买房人已付房价款退还给买受人,同时支付  相似文献   

9.
向"中午12点退房"说不 中午12点结账退房,这是宾馆饭店业沿袭多年的一条行规,虽然这样的做法给消费者的出行带来了不便,但多数宾馆都会以国际惯例为借口,小愿作出政变.  相似文献   

10.
陈真诚 《法人》2010,(2):66-67
不符合法律规定,有悖于诚信原则和契约精神的"无理由退房",当依法遏制  相似文献   

11.
华毅鹰 《法治研究》2006,(12):40-41
房地产开发商在与购房者签订商品房买卖合同之前,往往要求购房者与其签订“认购书”“订购单”“意向书”之类的文书,井以其中的定金条款来约束购房者在指定或约定期限与其签订正式的买卖合同,否则,开发商不予返还定金。这类文书在理论上称为“预约合同”,并可分为有约定定金和未约定定金两种。本文探讨的是有约定定金的预约合同,司法实践中称为“预约定金合同”或“立约定金合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担保法》的司法解释赋预约合同中的“定金”予“定金罚则”的效力,首次以规范性法律文件确认了“立约定金”这一新的定金类型。  相似文献   

12.
售楼处血案     
阿莲 《江淮法治》2010,(18):24-25
2010年3月16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发生一起惊天血案:该市哲里木路小区业主张世春跪地哀求换房或退房无果后,在光天化日之下手持利斧尖刀将售楼处两名工作人员残忍杀害。其中一名还是怀孕5个多月的准妈妈。案发后,两名受害者家属没有向杀手索赔,而是将矛头指向了自己的公司。声称售楼人员成了房地产开发商的“替死鬼”。在这桩两尸三命的血案背后,购房者与房地产开发商之间的矛盾如何演变成令人震惊的悲剧?  相似文献   

13.
为解决房地产开发商恶意损害购房者利益所带来的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最高人民法院出台了一则司法解释,意图以惩罚性赔偿责任来威慑、规范开发商的销售行为。但是,经过仔细分析可以发现,该司法解释缺乏存在的依据,其法律效力值得怀疑。如果回到既有的法律框架内,只要区分购房者身份,严格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仍可较好地解决此类问题。这也反映出最高人民法院在制定该司法解释时未能谨慎从事。  相似文献   

14.
试论楼花按揭的法律属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楼花按揭法律关系分析“楼花”一词意指正在开发建设尚未取得产权 ,但已具备一定条件的商品房。而楼花按揭则是房地产开发商与购房者在房地产开发建设过程中 ,签订房屋预售合同并收取一定比例的价金 ,而余款则由购房者向银行申请贷款 ,并以预购房屋的有关权益向银行担保的购房方式。楼花按揭的具体操作过程是 :房地产开发商与购房者之间签订有按揭条款的房屋预售合同后 ,双方按照合同中约定的按揭条款由购房者充当按揭人将其在合同中的权益转让给银行 ,银行以此为条件提供贷款。待银行把全部贷款本息及其他费用收回后 ,将按揭解除 ,购房…  相似文献   

15.
一名购房者用自己一生的血汗钱购买了一套住房后,发现新房楼板开裂、渗水,感到十分闹心,便在售楼处拉出"维权横幅",在自己所开轿车的车身和自己所穿衣服的背面写上维权标语,宣泄心中不满.房地产开发商便以购房者在公共场所对其声誉进行诋毁,侵害其名誉权为由,将购房者告上了法庭.那么,公共场所拉横幅、写标语宣泄自己心中的不满,是正当维权,还是诋毁他人声誉?2007年8月7日,这一"另类"维权纠纷案,经江苏省南京市二级人民法院的审理,终于有了答案.……  相似文献   

16.
王松  张勇 《法庭内外》2006,(3):14-15
郑先生状告开发商商品房面积“发福”5%要求退房一案,由苏州市沧浪区法院依法判决原告退房,郑先生最终拿回了36万余元的房款。  相似文献   

17.
目前"小产权房"问题是政府、开发商、农民、购房者、经济和法律学界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本文主要是从现有的法律规范出发,对"小产权房"所涉及的法律关系进行一个分析,指出"小产权房"的所存在的法律问题及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8.
在商品房买卖中,虚假房地产广告屡见不鲜,购房者深受其害。本文深入剖析了虚假房地产广告的法律性质、法律责任,希望能以此揭开虚假房地产广告的面纱,使购房者在遭受虚假广告损害时能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9.
中国购房者的年龄结构正显示出低龄化的趋向,购房者的平均年龄不断下降。一些年轻人在传统居住理想的主导下而成为所谓的刚需购房者(这表明缺乏一种积极的租房文化,仿佛没有私有房屋的婚姻和人生是不完整和不稳定的),也有的则是畏于创业的艰难而选择买房投资(买房似乎比创业更为实惠,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表明缺乏一种积极的创业文化,  相似文献   

20.
刘叶 《法庭内外》2021,(3):49-51
“万物皆可退”的网购时代,房子也能无理由退了。早在2015年,某房地产公司就盛大推出“无理由退房”这一营销方式,一时掀起热议浪潮。近期,不少房地产企业为了拉动销售业绩,也亮出了“无理由退房”的“美丽承诺”。然而根据统计,截至2021年2月27日,中国裁判文书网上与“无理由退房”相关的案件多达1478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