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程     
《中国残疾人》2016,(2):24-26
终于可以上大学了 记得有一次,在甘肃银川采访的时候,一位肢体残疾的大姐说起了她以前考大学的事情.她成绩很好,却被一个"干部模样"的人告知,你考了也没用,政策不允许残疾人上大学.后来她历经磨难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养殖专业户,还嫁给了一位大学生,但对于考大学这件事依旧心有遗憾. 采访中,时有听到这样的故事.上世纪80年代初,随着恢复高考,很多残疾人反映了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残疾考生报考大学被拒收.  相似文献   

2.
2001年10月30日,湖北省残联召开了2001年残疾考生录取工作总结表彰座谈会。省残联理事长徐少杰同志介绍了湖北省残疾考生录取工作情况:湖北省共计有61名残疾考生跨进了大学校门,是该省残疾考生上大学人数最多的一年。 湖北大学、武汉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  相似文献   

3.
为什么强调要建立非致残环境? 强调要建立一个“非致残环境”,这是预防残疾的重要问题. (1)“极度贫困环境”是一个致残环境.贫困和残疾不分先后,就像先有鸡蛋还是先有鸡这个问题一样古老而且难以回答.贫困不仅是残疾易造成的结果,也是促发残疾的原因.帮助贫困地区脱贫,加强经济建设,促进社会发展,提高文化教育和生活、卫生水平,将大大有助于预防残疾.  相似文献   

4.
今年3月,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中华民族博物馆馆长王平在全国两会上称“也不要鼓励我们农村的孩子去上大学,因为一旦农村孩子读了大学,就回不到自己的家乡,回不去自己的家乡就是一个悲剧”.在她看来,农村家庭供养一个大学生往往导致返贫,孩子毕业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买不起房.  相似文献   

5.
杨乐 《中国残疾人》2014,(10):40-41
有挫折才会有所追求 “现在回头想想,我当年确实挺难的。”从自己的经历谈起,带着浓重的湖南土音,谭秋云开始了与我们的交谈。40年前,谭秋云出生在湖南岳阳市华容县的一个小村子里,7岁时,由于患上骨髓炎没有得到良好医治,谭秋云的右腿落下残疾,这也从此改变了谭秋云的命运。因为残疾,谭秋云三次参加高考并超过名校高考分数线,却三次被拒。直到谭秋云几经辗转联系到湖南财经专科学校,学校才最终在补录阶段同意录取,而这也终于圆了他的大学梦。“说实在的,我是最不喜欢做财务的人。”谭秋云半开玩笑地对我们说,“但是,既然我进了这一行,我就专心致志做好这一行。”大学期间,谭秋云几乎将自己的全部时间用在专业学习上,这也为他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随着基础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报考普通高等院校的残疾考生越来越多,只要达到当地录取分数线,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能圆了自己的大学梦。但是每年总有一部分残疾考生难以如愿以偿。总结经验,我们建议  相似文献   

7.
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全国上线残疾考生3600余人,当年被录取的有3500多人,录取率超过96%,有近20个省市的上线残疾考生百分之百被高校录取,残疾考生上大学看起来一片形势大好。然而从小秦们的尴尬,从迟到的录取通知书,我们还是感到春寒料峭。当然,无论如何,有学上与没学上是很不一样的。我们期待,在不久的将来,残疾考生报考的时候,不必再像小秦这样进退两难;残疾考生上学,不必再像蒋艳这样坎坎坷坷的了。  相似文献   

8.
随着大学的普及,大学生的数量越来越多,而其中又有很多人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人们的观念也渐渐从“选个好大学”转变为“选个好专业”,更多的人可能在鸡头和凤尾之间选择了鸡头,他们宁可在稍微低一档的大学中选择一个热门专业。也不愿意硬挤进名牌大学去争夺末流专业的一个名额,可见专业的重要性已越来越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9.
自从在1988年的第一期《中国青年》杂志上刊登了以笔名郎郎发表的“我们究竟出了什么毛病”这篇文章以来,在大学生当中引起了广泛的反响。我们的生活目的应该是什么?我们将把自己塑造成什么样的人呢?难道就这样看小说、翻杂志、下围棋,看电影,最后混张文凭吗?大学生们在向父母、向老师、向社会诉说我们同代人的苦恼和困惑、丑陋和渴望。在大多数人眼里,大学生是“幸运儿”、“天之骄子”,每个人头上仿佛都笼罩着一个个炫目的光环。是的,当代的大学生是生逢盛世,从小在顺境中长大,从小被父母和老师宠爱,后来又顺顺当当地跨入了多少人为之神往的大学校园,心里好  相似文献   

10.
2002中国大学生择业与就业前景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持人的话]人们常说:十年磨一剑。可是对于即将告别校园走向社会的大学毕业生来说,十年磨剑的含义绝非仅仅如此!从小学、中学、高中、大学,莘莘学子们一路走来,在完成着一步步学业的同时,也在实现着人生的一个个跨越。在这其中,人慢慢地长大了,知识渐渐地增多了,心也越来越成熟了。我们知道,大学生原本就是时代的宠儿,经过四年的大学学习你们更是踌躇满志。此时的你们,如同一个个羽翼渐丰的鸟儿,梦想着满载知识的行囊,奔赴人生更大的课堂;憧憬着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上,尽展风采,书写更加绚丽的华章。可是,人生的社会驿站到底在哪儿?大学生梦中的理想和现实差距究竟有多大?怎样的大学生才是当今社会的理想人选?面对社会的选择,大学生应该有怎样的心态?我们认为,通晓这些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如何走好这极为关键的一步,《中国青年研究》愿与您携手,伴您同行。于是,这一期的“特别企划”——“2002中国大学生择业与就业前景报告”便应运而生。我们希望以我们的视角,以专家的角度,以以往成功人士的经验,能为毕业在即的大学生们提个醒儿。在此,我们也衷心祝愿:每一位大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人生位置,并能在未来的工作中一帆风顺!  相似文献   

11.
教育改变人生。教育助肢残者行走,给盲者以光明,帮助聋者倾听,启迪智障者的智慧……教育为我们的人生插上翅膀,使我们的心灵翱翔于高天。然而,因为贫困,很多残疾儿童少年只能徘徊于校门之外,很多残疾学生时刻面临辍学的危险。“十五”期间,中国残联以助学项目为依托,多渠道帮助贫困残疾学生就学,成绩是令人瞩目的。尽管,目前全国仍有30余万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儿童少年未能入学,在校的57万残疾学生中也有50%左右家庭经济困难,面临辍学危险,离“一个都不能少”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但5年的努力,却给了我们信心和希望。我们相信,越来越多的阿迪莱,他们的人生将因为有了教育而截然不同。  相似文献   

12.
自我意识是指人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关系的一种认识。大一的新生刚刚从“黑色七月”中冲杀出来,成为一名大学新生,面临着自我角色的改变,需要重新认识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的关系。但是由于每个大学生各自的心理期望不同、社会背景不同、生活经历不同、在大学中所占据的位置不同等因素,在如何认识和评价自己这个大学生身份  相似文献   

13.
当前,在救助人员中,年老、年幼或残疾,无法认知自己行为的人员占有一定比例,他们有的无法查清其户口所在地或住所地,有的无家可归,有的有家难回,对他们的救助安置工作面临许多困难.通过实践,我们认为从源头上控制是减少此类流浪乞讨现象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关键词:残疾预防…… 个人做起…… 可防可控…… 什么是残疾预防? 因为疾病和伤害可以预防,那么残疾同样可以预防.残疾预防是针对常见的致残原因,如遗传、发育、外伤、疾病、环境、行为等危险因素,采取有效措施和方法,预防或减少致残性疾病和伤害的发生,限制或逆转由伤病而引起的残疾,并在残疾发生后防止残疾转变成为残障. 为什么说残疾预防要从每个人做起? 在生活、学习、工作和社会活动中,有些人存在各种功能障碍,如肢体活动障碍、听说障碍、精神情感障碍、智力障碍、视力障碍等.2006年全国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表明,我国有8296万残疾人,占全国总人口的6.34%,平均每16个人中就有1名残疾人.人的一生中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可能导致残疾的因素,有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避免的,有些则是客观的必然.  相似文献   

15.
"大一学生"意义世界的缺失与重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意义世界为人的日常生活提供价值支撑。在大学生活逐渐展开之时,“大一学生”的学习环境与生活环境发生了突变,由于失却了高考的巨大压力和意义支撑,加之在多年接受的教育中形成了单一的思维模式“,大一学生”对社会上负面消极的东西缺少必要的应对机制,对自己当前的生活及未来缺乏明确的认知,心理上面临着诸多不适,感受着生命的困惑与无意义的虚空。为此,如何引导他们建立自己的生活,在他们的视界里呈现一个充满意义的世界,当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话题。  相似文献   

16.
自从有人类社会,就有残疾人。当女娲在黄河岸边用泥土捏塑一群群炎黄子孙时,残疾人就夹杂其中。每一个残疾人都曾诅咒自己的残疾,梦想成为健全人,这个道理是谁都可以理解的。然而,只有当一个残疾人不再天天诅咒自己的残疾,摧毁美梦,从心灵上重塑自我的时候,他才真正完成了对“残疾”脱胎换骨的改造,敢于面对人生,并可能大踏步地走到时代的前列。  相似文献   

17.
从中学生到大学生,身份的变更首先带来的是“适应”问题。所谓适应——是指个人与环境的协调。新同学进入大学后,从对环境的不适应到基本适应的过程,可称为大学生活的“过渡期”。在这一阶段,新同学面临着思想上的自我定位、自我教育、人生观的自我完善、心理上的自我调适等一系列问题,而正是这些问题将对整个大学生活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每个人一生中都面临着残疾风险,我们都可能出现残疾,或者是我们身边的亲人。每个人都会变老,致病以至死去,这是生命的一个完整的过程。残疾是生命进程中人体生理或心理机能缺失的一个状态。不同的只是造成的原因、发生和持续的时间、缺失的程度以及由此所带来的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程度。据统计,每位老人一生中受到残疾的影响平均有3至4年的时间。  相似文献   

19.
《劳动保障世界》2006,(6):26-26
“我这么好的专业,找工作问题应该不大吧”、“唉。自己专业这么差,怎样才能找到好工作呢”……对这两句话,每一位应届大学毕业生都会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据预计,今年全国应届大学毕业生将达413万人,大学生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那么,在激烈的竞争下,找工作,专业重要还是素质重要?哪一个才是职场“王牌”?  相似文献   

20.
我的大学     
《中国残疾人》2016,(2):30-31
我的大学,是多少残疾人的梦想和骄傲啊.这个梦想从遥不可及,到今天努力就有可能实现,这是残疾人之幸,也是国家社会之幸.从1985年第一批残疾人大学生,到现在仍在读的大学生,虽然他们处在不同的时代,就读不同的学校,但他们都有自己对于大学的体会和感悟. 大学不仅改变了残疾人的命运,还改变了很多家庭的命运 韩芳(肢体残疾)滨州医学院87级毕业生 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及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现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导,中国睡眠研究会理事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