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道德范式问题是关乎道德规范体系建构的关键问题。在当代中国,传统的道德范式已解构,新的道德范式正在建构中。社会主义和谐伦理为我们提出了当代中国道德建设的新范式。而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正是这种和谐伦理在当前的典型表现。我们在和谐文化的建设中,要以和谐伦理的理念为指导,构建当代中国道德建设的新范式。  相似文献   

2.
科技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文化基础,也是和谐生态伦理建构的指向。在科技文化的正确导向下,基于共同体建设的目标,建构和谐生态伦理必须遵循人本、生态、公正等基本原则,从认识论角度,拓宽和加深对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认识;从发展观的角度,把握绿色发展的方向;从方法论角度,实现科学技术生态化创新,解决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关怀伦理学主要关注情感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强调个体关怀能力的培养、关怀关系的建立及其圈层扩展。关怀伦理学与中国性别和谐教育的有机结合,能够为消解两性性别差异的异化、缓解中国教育中的性别难题提供一定的学理依据和价值指引。推进中国性别和谐教育应当聚焦于转变传统社会性别观念,培养受教育者的关怀能力,促进两性之间关怀关系的形成,建立关怀型家庭,进而实现关怀关系的圈层扩展。  相似文献   

4.
动态和谐论--生态法治的伦理基础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法治是法治的选择模式之一 ,其精神内核是伦理主导的 ;各种形式的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伦理观都不足以建构生态法治的价值基础 ;动态和谐论是对上述诸种生态伦理观的整合与重塑 ,此种价值观将成为生态法治的伦理基础。  相似文献   

5.
发展低碳城市已成为我国应对生态危机和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发展低碳城市,不仅要依靠经济结构调整、低碳技术和产品的开发以及政策扶持,更离不开道德约束。深刻挖掘低碳城市发展的伦理基础,强化政府、企业以及公民的生态伦理责任,树立绿色低碳的治理理念、生产理念和生活理念,实现城市经济、社会、生态的和谐发展,这是推动低碳城市发展的内生动力,更是科学发展观在城市建设中的有效运用。  相似文献   

6.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也是我国未来一个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点任务之一。生态伦理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确立和遵循生态伦理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有助于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推动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的变革,提升人们的生态意识,从而更好地为生态文明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7.
生态危机是人类共同面临并亟待解决的难题,生态伦理建设乃至生态文明建设是解决生态危机的重要举措。生态伦理建设不是狭隘意义上的自然保护主义,而是生态经济的理论基础,它不是简单地强调自然的某种权利,而是更紧密地与人联系起来,其伦理实质正是寻求各方利益(自然、人类、社会、经济)的交叉和平衡。生态伦理建设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意义重大,其中生态道德教育是其基础工作。如何将生态道德教育贯穿在整个国民教育系统和普及在全民的终身教育过程中,如何提高全民的生态文化教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导向,改变人们的生存和发展观念,使现代化建设具有可持续的自然机制与合理的人文支持,这是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8.
道家生态伦理视域下的城市低碳经济建设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家的生态伦理思想幽深博大,最能体现其基本精神的莫过于"物我为一"的整体观念、"知止知足"的开发原则、热爱自然的伦理情趣等,它们集中地显现出道家生态伦理所特有的东方神韵。道使生态系统趋向平衡,生态系统遵循道所固有的规律运动,循环往复,周而复始。以道家生态伦理指导城市低碳经济建设,有助于我们掌握低碳经济建设的原则,把握低碳经济建设契机,推动其发展。  相似文献   

9.
由增长性发展观到全面、和谐、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人类发展理念的一次深刻革命。这一发展理念的变革要求我们的伦理观也必须实现有决定意义的生态转向———由单向伦理和双向不对称伦理到双向和谐伦理的升级,以便为科学发展观提供强有力的伦理支持。离开和谐伦理的支撑,科学发展观就不成其为“科学”,就会迷失发展方向、发展意义;同样,离开科学发展观,和谐伦理就没有了根基。  相似文献   

10.
从和谐社会视域分析生态伦理思想的价值构建,是发展我国生态文明必然要求。和谐生态伦理思想努力把握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平衡,寻求自然、人类、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后现代主义的生态伦理观要求把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确立为一种有机统一的道德关系,而"整合"的思想凸显了人类与自然界的互动性。我们与世界是一个多元的有序的有机整体,就需要整合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建设理想的生态环境。我们需重点把握治理的方位,整合生态破坏和治理之间的关系——整合人类自身与自然其他物种现状及数量的对应关系、人的欲望与对自然的控制、人类的权利和对自然界的义务,从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2.
人类对和谐的理解及践行可归为三个阶段,即农业文明中朴素的自然和谐、工业文明中忽视和谐、生态文明中回归并超越和谐。在生态文明视域中,教育要想实现和谐发展,必须要走经济+自然+社会+人综合和谐之路,营造三位一体的教育生态氛围,实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及社会教育和谐共生;建立学习型生态环境,实现学校教育内部的和谐发展;构建师生一体化的人际生态,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3.
试论社会主义生态伦理建设及其价值诉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令十 《理论前沿》2009,(11):22-23
社会主义生态伦理建设是解决生态问题的重要向度,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作指导。“和谐”是社会主义生态伦理的基本价值诉求,它在人际关系领域体现为代内和代际公正,在人与自然关系领域追求生态平等、强调人类的生态义务。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和谐观思想,倡导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西方工业文明的生态观不同,中华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民族生态文化范式,这一范式包括了“无情有性”、“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核心理念,深刻地影响了国人对待天地自然的方式,树立起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观念,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蔡永海 《理论前沿》2007,502(13):21-22
当代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是人类在谋求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没能正确地处理好人类活动与自然生态的关系问题而导致的。科学发展观要求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其底蕴是生态伦理制约。  相似文献   

16.
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21世纪人类进入了以科技和信息为标准的后工业时代。在这一时代,生态危机越来越严重,已经成为工业社会的“瓶颈”。因此,后工业时代的任务在加速发展科技和经济的同时还有一个更为严峻的问题——生态问题。要解决生态问题,我们需要的就是生态伦理思维。生态伦理思维有利于我们改变工业革命时期的不良思维,为后工业时代更好发展提供便利。  相似文献   

17.
节能减排的目的在于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保护之间的矛盾,这种二维定位决定了节能减排立法应遵循的生态伦理是人本和谐主义;人本和谐主义以人性论和马克思主义的人与自然关系理论为其哲学基础,以“人为自身立法”的人本伦理观、“自然向人生成”的人本生态观和“人与自然界之间对立统一”的人本和谐观为其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18.
高师院校开展生态伦理教育意义重大。目前,高师院校生态伦理教育基本处于盲区,具体表现为无教学计划、无相关教材、无专业教师、无教学基地的四无状态。高师生态伦理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努力打造六个平台:绿色校园平台、生态文化平台、课程建设平台、教学改革平台、社会实践平台、行为规范平台。  相似文献   

19.
佛教以缘起论为哲学基础,以众生平等为核心价值,以尊重生命、爱护环境为行为规范,以净土为终极理想,形成了自己的生态伦理思想。佛教生态伦理为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其他生命的关系提供了理论借鉴,并为今天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一条路径。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中国社会转型加剧,法理学关于法制建设的观点莫衷一是。不同观点的背后,隐含着强烈的范式冲突。而范式冲突更预示着法理学研究新的动向。社会科学范式的历史演化表明,理论的症结在于现实的问题。当代中国问题的突出表现即社会关系紧张,其和谐化乃当务之急,因而法理学“和谐范式”的革命亟需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