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在国家赔偿中确立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实属我国法律制度构建完善之大举。于国家赔偿制度中构建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存在必要性,然而我国现行法律规范中仍面临制度之困境,亟待完善。应从拓宽国家精神损害赔偿范围,明确国家精神损害赔偿标准入手,进一步完善我国国家赔偿中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相似文献   

2.
我国的离婚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存在着适用范围过窄、受害人取得赔偿的条件过严等问题.对此,在拓宽离婚精神损害赔偿适用范围的同时,要以列举与概括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规定离婚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情形,受害人的无过错应理解为没有<婚姻法>第46条规定的重大过错.另外要谨慎适用"第三者"民事责任制度.  相似文献   

3.
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和行政赔偿制度是现代民主法治社会在侵权赔偿法律制度领域的两大重要成果。随着社会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人们将拿起法律武器 ,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利。处理行政侵权精神损害赔偿应准确确定其适用范围及损害赔偿的金额  相似文献   

4.
浅论民事侵权的精神损害赔偿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 ,人们越来越重视精神权利的价值 ,重视精神创伤对人格利益的损害。文章从精神损害的界定、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范围、精神损害赔偿标准以及改进措施等四个方面 ,对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精神损害赔偿是由于精神权益受到损害而引起的法律后果。而精神损害赔偿问题包括:(一)赔偿原则——“抚慰为主、补偿为辅”的原则。(二)赔偿范围分为主体范围和客体范围。(三)赔偿标准及数额。赔偿标准分为客观认定标准、致害人认定标准及受害人认定标准。  相似文献   

6.
2010年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第35条明确规定了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在我国国家赔偿制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也是国家在尊重和保护人权方面的进一步发展。但是,国家侵权精神损害赔偿在法律适用上仍需在识别要件、适用范围、适用原则和数额计算等方面进一步明确。  相似文献   

7.
精神损害赔偿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事主体受到不法侵害而遭受精神痛苦和损失, 可以要求侵权人通过赔礼道歉、财产赔偿等方式进行救济和保护, 从而获得精神损害赔偿。根据社会伦理道德对精神损害实践赔偿法的基本要求, 反映精神损害本身固有的特征以及精神损害赔偿立法的科学性、准确性、前瞻性要求,精神损害赔偿应遵循抚慰为主、补偿为辅原则, 法官自由酌量原则和适当限制原则。其赔偿金的具体算定要制定相对统一的标准, 可参照定量法、概算法、参照法等计算方法。通过修改或增加 《民法通则》中相关精神损害赔偿的内容, 扩大损害赔偿的适用客体的范围, 对具体的赔偿标准作出规定, 不断完善我国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相似文献   

8.
王小波 《工会论坛》2006,12(3):105-106
我国目前在精神损害赔偿方面的法律规定没有形成明确的体系或制度,司法实践中的做法也不一致。对于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范围,可结合人民法院对精神损害赔偿请求的受理范围来理解。在计算赔偿额时,可结合“考虑当事人请求”、“以抚慰为主,辅之补偿”等原则,具体采用统算法、比照计算法和参照计算法来计算。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 ,环境侵权数量正在日趋增加。环境侵权作为一种新型的侵权行为 ,其损害赔偿法律制度存在许多不完善之处。建议拓宽我国环境侵权损害赔偿范围 ,确立精神损害赔偿标准 ,并设立环境责任社会化制度 ,从而有效地防止环境侵权行为 ,维护受害人的合法权利。  相似文献   

10.
《国家赔偿法修正案》(草案)规定了国家侵权的精神损害赔偿,这是国家赔偿制度的重大突破。但精神损害赔偿不是一个简单的法律制度问题,它关系到我国对人格尊严等人格权的重视程度与保护力度,其根本实现依赖于国民关系观念的彻底转变和以人为本核心理念的确立。分析精神损害赔偿的思想观念基础,以确立国家侵权精神损害赔偿的正确理念,从而避免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空转"的命运,保障其理性实践,使得《国家赔偿法》真正成为公民权利的最后一道保障,实践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最终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1.
对干扰婚姻关系的受害人予以精神损害赔偿不仅具有填补损害,抚慰心灵,简化赔偿程序的功能,而且具有一般预防功能。干扰婚姻关系所侵害的法益是一种身份人格利益,司法处理时需要结合个案予以处理。与一般的精神损害赔偿案件相比,干扰婚姻关系之精神损害案件的赔偿主体、构成要件及赔偿范围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2.
关于违约责任精神损害赔偿的理论通说的辩驳可以揭示,违约责任精神损害不适用赔偿的种种理由难以令人信服,不足以构成否定赔偿的法理依据。因此,立法上可以确立违约责任适用精神损害赔偿的制度。同时,为了克服理论障碍,将可能产生的负作用降到最低,需要进行严格而审慎的适用该赔偿的制度设计。  相似文献   

13.
我国行政赔偿制度存在归责原则单一、范围过窄、标准过低、程序不合理、追偿制度虚置等问题。为了更好地维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必须适时地改革现行行政赔偿制度,建立以违法和明显不当为主、以无过错为辅的归责原则体系;适度扩大行政赔偿的范围;增设对精神损害和可得利益损失的赔偿,扩大财产实际损失赔偿的范围;设计更加便利、合理的行政赔偿程序和务实、精细的行政追偿制度。  相似文献   

14.
论人身损害案件中的精神赔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现行法律对人身损害中精神损害的赔偿原则、赔偿数额标准等缺乏明确规定 ,同社会实际需求不相适应。由于加害人故意或过失实施了人身损害行为 ,在客观上不仅损害了受害人的身体、健康与生命 ,还会导致受害人精神损害的严重后果。人身损害的精神赔偿应当适用过错责任原则和适当限制原则 ;适用对象应当是在人身损害中依法享有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利的直接受害人和间接受害人 ;精神损害赔偿金的标准 ,可以依据经鉴定的伤残等级 ,确定一个限额幅范围 ;赔偿金以多次支付为原则 ,有条件的一次性支付为例外。  相似文献   

15.
国家赔偿范围的界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西方一些国家的国家赔偿制度比较完善,我国的国家赔偿制度存在诸多不足,我国国家赔偿范围的现状有待扩展至立法赔偿、军事赔偿、公共设施赔偿、精神赔偿等领域,国家赔偿范围的日趋扩展应体现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6.
我国国家赔偿法规定行政赔偿范围包括国家承担赔偿责任的行为范围和侵权损害范围。行政赔偿职务行为范围主要包括违法拘留或违法限制公民人身自由、非法限制或剥夺公民人身自由、暴力行为、不作为等;行政侵权损害范围包括财产损害和非财产损害。其中,国家对行政侵权精神损害也应当予以适当赔偿。  相似文献   

17.
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次对 人身损害案件中的精神损害方面做了具体规定,但在司法实践操作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应该在立法 上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18.
由包价旅游合同纠纷案可看出,因旅游经营者违约致旅游者精神享受利益受损现象愈来愈多,但目前对于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学术界大多都主张以侵权之诉提起,并不认可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然而,侵权精神损害赔偿对旅游者来说有许多不利之处,相反,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则容易很多。况且,包价旅游合同的特殊性在于以精神享受为目的,当旅游者只是精神享受利益受损、不存在违约与侵权责任竞合时,则无法提起侵权之诉,只能通过违约之诉来解决。我国应在借鉴域外法和国际性立法的基础上,将包价旅游合同之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纳入到法律体系中。  相似文献   

19.
我国婚姻法有关离婚损害赔偿制度,对现行离婚损害赔偿纠纷出现的新问题无法全面有效地进行调整而备受争议。问题主要集中在适用离婚损害赔偿的法定情形的范围过于狭窄,离婚时无过错方举证困难,有关精神损害赔偿的法律规定不够客观和细化。应从行使离婚赔偿请求权时间的立法、离婚损害赔偿法定过错的范围、离婚损害赔偿的标准、举证责任采取一般原则与特殊原则相结合等方面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当行政主体的合法行政行为导致公民的人身权受损时,由于法律没有设定统一、合理的补偿制度,公民往往得不到有效的救济。考察法国、德国和日本在此领域立法与司法的实践,分析我国行政补偿现状,有必要对人身权受损的行政补偿进行理论和制度的探讨,以便公民能够得到合理、有效的救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