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谢俊 《桂海论丛》2012,(5):70-74
虚拟自我是近年来活跃于人学界的主要概念。作为自我的重要内容和人学研究之核心,它不仅促就了自我人性的丰富和发展,是自我的精神性表征,也是对自我虚拟人性的总结和概括。由于虚拟实在技术所造成的多种非确定性的存在,虚拟自我陷入虚拟异化的生存困境之中。随着人文与科技的不断融合与接洽,虚拟自我必将会在痛苦境遇之中找到摆脱异化之路,并以芬芳之花朵绽放在人学百花园地。  相似文献   

2.
虚拟社会的出现对于现实社会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影响巨大,需要加强对虚拟社会建设和管理的研究。"虚拟人"不是虚拟社会研究的起点,虚拟社会的逻辑起点是虚拟社会关系。虚拟社会关系是虚拟社会的基本社会构成,包含着虚拟社会主要矛盾的萌芽,是虚拟社会中人的发展基础,其影响着虚拟社会的发展方向。坚持虚拟社会的逻辑起点是虚拟社会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3.
石书臣 《传承》2010,(6):168-168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互联网络已经日益影响到人们的生存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社会生活方式,并正在全方位地改变着人类社会面貌。因而,互联网络是工具、空间还是社会?人在互联网络中是被异化、还是发展?这些都成为学界研究的前沿问题。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曾令辉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人学 ,不能归结为人学 ,但必须包含人学。人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 2 1世纪的重要生长点 ,因为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拓展对人的研究。唯物史观只是对社会的研究 ,为了强调社会自身矛盾和规律的作用 ,不可能对人作深入的研究 ;(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占领人学阵地。资产阶级一直把“人”抓在手里 ,马克思主义哲学应该理直气壮地宣传人、研究人 ,占领人学阵地 ;(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应与时俱进 ,适应时代和社会需要 ,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塑造人、研究人。  相似文献   

5.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虚拟社会应运而生,虚拟社会已成为现实社会之外的"第二社会",人类逐渐在虚拟社会中从事着与现实社会相似或相同的活动,并不断在虚拟社会中找到满足感和真实感。由此可见,虚拟社会在人类社会中已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虚拟社会包含在现实社会之中,是现实社会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具有虚拟性与跨地域性、开放性与交互性、自由性和即时性的特点,并对新时期、新形势下应急警务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网络虚拟社会"双刃剑"效应对价值观尚未成型的青少年的影响广泛而深远。本文分析了网络虚拟社会语境中青少年价值观存在的问题,并尝试从加强青少年自身修养、注重家庭心理沟通、拓展学校教育资源、净化社会网络环境等方面着手,对网络虚拟社会语境下青少年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价值观重塑路径做出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7.
曾慧  黄红生 《求索》2010,(10):75-78
虚拟技术是人的发明和创造,从设计开始就体现着人的信、知、情、意,因此,人是虚拟技术的主体,虚拟技术负荷人文价值,支撑人文维度。从人学的角度审视虚拟技术,可以独特地得出,人是虚拟技术的主体,虚拟技术的发展依靠人,人类必须高于动物并且合乎人性地、自主地生活;人是虚拟技术的尺度,虚拟技术的发展应该尊重人,尊重天然生命、天然自然存在的合理性和持续性以及人文文化的延续性;人是虚拟技术的目的,虚拟技术的发展为了人,让人的生命意义更加崇高自由;人是虚拟技术应用的终极关怀者,虚拟技术的终极考量,必须追问人的主观合目的性与客观合规律性统一,达成真、善、美的统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作为当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研究史中的重要部分,对其进行个案研究可以深入透视时代的特征以及思想的变迁。郝孚逸一生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研究,经过不断的探究,他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基本框架:以现实的人为起点,市民社会理论和唯物史观理论为基本内容,异化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为发展轨迹。和萨特等西方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相比,他的思想的起点、方法和框架体现了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的坚守和发展。与国内的研究比较,他的创新点在于深入挖掘市民社会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的人学意蕴。这些见解体现了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对于马克思主义人本维度的创新探索,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虚拟社会的快速发展为民众提供了更有效的法律监督和民主沟通手段,同时由于虚拟社会自身的缺陷,也给现实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的风险和挑战。从法律视角界定了虚拟社会主体的法律监督权和言论自由权的边界;分析了虚拟社会主体的特点和自身存在的各种缺陷;阐述了虚拟社会自身的善治需求及其重要性,以及法律监督对完善虚拟社会的必要性;提出了虚拟社会的法治路径,即要拓宽民众诉讼渠道,引导民众有序参与,并通过立法和行业自律来弥补虚拟社会自身的缺陷。  相似文献   

10.
虚拟社会管控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荣  潘义 《公安研究》2007,155(9):48-52
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虚拟社会应运而生,其安全管理也自然成为我们现实社会管理的一个重要课题。公安机关在履行法定的治安管理职责时,面对虚拟社会的安全管控,遭遇到法律法规支撑不足、管控技术滞后、虚拟社会管理基础薄弱等一系列问题。针对这种情况,当务之急应采取技术先行、法制支撑、夯实基础、引导自律等具体措施,确保控制到位,管理有效。  相似文献   

11.
网络虚拟社会已经渗透到现实社会中的各个角落,如何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是公安工作新的命题和挑战。公安机关加强对虚拟社会管理,应从互联网虚拟社会的特征、互联网虚拟社会的管理现状入手,针对虚拟社会建设和发展中存在的技术手段滞后、管理控制滞后、法律法规滞后、行业自律与规制存在较大差距等问题,从提高运用技术手段、创新工作沟通方式、加强网络参与者内部自律、完善规章制度建设等四方面加强虚拟社会管理,更好地明确新时期虚拟社会管理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罗连祥 《新东方》2011,(2):77-79
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从人学角度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与当代世界发展的现实问题,突出把握社会发展的进程与人的命运的历史关联,对人的解放、自由与全面发展做出时代阐释  相似文献   

13.
创新虚拟社会管理之路,首要的问题是维护虚拟社会和谐与稳定发展的两翼,即网络法制建设与网络舆情监测预警引导体系建设。前者在顶层设计基础上构建网络系统性、协调性的规制体系,形成依法管理的网络环境;后者是建设政府主导的具有预防功能的网络舆论危机预警应对体系,促进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同步和谐与稳定。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虚拟哲学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对人类生活的浸透,"虚拟"这个词已成为人们普遍言说的话语,有关虚拟哲学的思考和研究也在学术界凸显出来,有望成为哲学研究和发展的新的学术生长点之一。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学者对虚拟哲学研究的一些问题做了综述。  相似文献   

15.
李世闻  李志坤 《前沿》2006,(11):57-59
本文考察了我国"虚拟"研究的发展过程,概括了学术界在"虚拟现实"、"虚拟实践"方面哲学研究的主要成果,提出了"虚拟"生存不会成为人类的主要生活方式的观点.  相似文献   

16.
互联网虚拟社会是当今社会管理和创新中亟待研究的重大问题,探索其规律并总结出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既具有理论意义也具有现实意义。文章从互联网虚拟社会的概念入手,分析归纳了其六大特征:虚拟、移动、融合、泛在、个性、膨胀;进而对互联网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进行了比较,认为两者的差异表现为人们体验的差异和草根话语权的差异,但两者的主...  相似文献   

17.
"需要"范畴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逻辑与历史起点。从人的需要来规定人的本质和审视人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一个独特视角。在马克思看来,人的需要即人的本性,人的全面发展即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具体表现为人的需要的丰富性和全面性;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过程就是人的需要的不断产生并不断得到满足的过程。从人的需要来考察人的全面发展,不仅可以深化对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研究,而且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加强和改善互联网虚拟社会管理是世界各国政府面临的共同挑战。鉴于中国国情,其互联网虚拟社会结构、运行机制和政府管理模式,都有着与它国的特殊之处。当前国际研究主要是从治理的视角进行研究,热点问题集中在互联网在中国社会转型中的角色、互联网对中国民众政治参与和网络民族主义思潮兴起的作用、中国政府对互联网虚拟社会管理的方式及其评价等方面。国际研究不足以用于解决中国当前互联网环境下所面临的问题,迫切需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虚拟社会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9.
张锦智 《传承》2012,(24):34-35
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马克思主义人学重要的理论关注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发展的社会,是物质生活不断提高、政治民主不断进步、精神生活不断丰富发展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20.
网络时代促进了虚拟社会的形成。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是相通的,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并影响着现实社会。虚拟社会管控属于社会管理、公共安全管理范畴,具有管控内容的广泛性、管控主体的多元性和管控手段的多样性等特征。构建虚拟社会管控法律制度,重在把握好虚拟社会秩序管控权、公民基本人权、网站经营者及其网络服务商权利之间的平衡,坚持权力与职责相一致、权力与权利相平衡的价值取向,正确处理政府与公民、政府与网站经营者及其网络服务商的关系,确立建设与管控相结合原则、技术防控与社会管控相结合原则、比例原则和网站备案规则、信息准入退出规则、网民实名管控规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