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韦雅莉 《前沿》2010,(6):33-35
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所带来的流弊及畸变的一种反思,一种纠正趋向。与否定性的后现代主义不同,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把建设一个新世界作为其努力方向,它倡导的后现代科学观由于其特有的历史连贯性、有效性,从而试图在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之间建起对话的桥梁。  相似文献   

2.
李荣华 《前沿》2010,(12):40-42
理论界对马克思哲学的实践观有多角度的解读,但从人文主义层面的解读却很有限。本文认为,马克思哲学实践观的核心在于它的人文主义精神,它强调实践是为了人、为了人的存在,这是马克思实践观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点。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哲学的实践观认为,实践是对人的本质的体现,这是哲学实践观的一大突破;马克思哲学的实践观的科学性使其成为人类未来走向全面自由的思想指针。  相似文献   

3.
人的本质问题,是西方哲学史上一个永恒探讨的话题。马克思在批判和继承西方人本主义思想的基础上,立足于现实的人,从社会实践出发,系统地探讨了人的本质内涵,形成了科学的人本观。马克思科学人本观的形成,经历了早期的"自我意识"人本观、《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时期的"类本质"人本观、《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时期的"社会关系总和"人本观和《德意志意识形态》时期"人的需要"人本观的长期逻辑演变。从文本学的角度系统梳理马克思科学人本观的逻辑进程,对于我们当今践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努力实现人的本质的真正复归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4.
本文梳理了自社会学创始人孔德以来,韦伯、舍勒、默顿、曼海姆以及哈贝马斯的知识社会学脉络,简要介绍了科学社会学的兴起,并就<科学知识一种社会学的分析>一书作了认真解读.  相似文献   

5.
黄蓉芳  ;刘从德 《求索》2008,(3):91-93
作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的鲁迅,其早期的科学思想是独到而深刻的。他以唯物辩证的眼光来看待自然世界,对科学的本质与作用、科学研究的方法以及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关系作了精辟的阐述。他的人文主义科学观对于我们今天的现代化建设仍然具有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6.
东西方哲学家古代就提出了"哲学无定论"的问题,并初步分析了其认识根源以及不同观点间的内在联系;中国当代哲学家贺麟和陈修斋先生著专文对其进行了探讨,为促进哲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哲学的发展需要重新反思"哲学无定论"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孙芳 《理论月刊》2012,(7):41-44
在1847年出版的《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通过对蒲鲁东和政治经济学不同流派的批判,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统一入手探讨贫困的根源,并指出贫困的斗争性趋向,这为随后马克思主义新的世界观的诞生起到了开创性的奠基作用。马克思在这篇著作中阐述的贫困观闪烁着新的历史观的光辉,对于我们今天正确看待全球贫困问题,正确解决当前中国社会问题具有极强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8.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包容,“包容”正在成为时代的强音.正确理解包容的内涵,树立正确的包容观就显得十分必要.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任何事物超出度的规定性,事物就会发生质变.包容不是静态的,对于任何一种现象,能否包容、包容到什么程度,要“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在现实社会中,就是要以是否符合人民的利益、是否顺应时代的潮流和是否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为界限.  相似文献   

9.
理解全面发展教育思想应该运用二重观:一是全面发展的辩证观;二是全面发展的科学观。全面发展的辩证观是正确认识全面发展教育思想的理论武器,全面发展的科学观是贯彻落实全面发展教育思想的实践手段。  相似文献   

10.
玄奘建立的中国佛教唯识宗,继承了印度瑜伽大乘细致的心理认识和分析,从而构建成为一个系统、庞大的理论体系.佛法精义皆在寓理幽玄、含义深远的法相唯识学.中国传统思想对佛教的许多误读皆源于此.唯识学从禅慧之修证中而来,所研修问题与科学、哲学相连,因而其凸显科学的实证性而更加充实,蕴含哲学的玄奥性而更加深刻.唯识学非科学而科学,非哲学而哲学,具有宗教的信仰性而更加广泛,显示非有神论宗教而至深、至圆、至显的宗教之理.  相似文献   

11.
求真务实,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求真务实坚持了实践性与体现时代性、实践性与把握规律性、实践性与富于创造性的统一;坚持了真理的科学性与价值性、绝对性与相对性、普遍性与具体性的统一;坚持了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人民群众谋利益、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统一。求真务实是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真理观、群众观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寻求超越意见的真实知识,发现背后的绝对实在不仅是近代科学的重要的问题,也是一个由柏拉图建立的命题。罗蒂揭示了这一命题自身的困境,以及由它导致的科学与人文、事实与价值之间相互分离的二元论。同时罗蒂在对“传统哲学”的“思考”、“质疑”和“批判”基础之上阐释了“自然”、“真”、“实在”的基本概念,人文、价值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和后哲学文化的使命。其后哲学文化观凸现一种科学与道德“穿越”精神。  相似文献   

13.
陈群 《前沿》2009,(3):39-42
科学哲学经历了逻辑实证主义与社会建构主义的发展,逐渐显示出了其二元论矛盾的局限性,而当代科学论(后SSK)的实践科学现的转向与马克思的实践哲学不谋而合。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在强调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在存在论的基础上显示出了人的能动性、社会性和历史性,实践不仅是生活世界的本体论基础且是研究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方法论体系。后SSK从只关注知识的科学转向作为实践的科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实践存在方式的混合本体论,在方法论上从对作为知识的科学的表征性语言转向对处在当下实践的科学的操作性语言分析,在科学进步上强调真理的历史性与社会性,以及实践基础上的各种异质因素冲撞的偶然凸显性和动态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4.
"列宁主义观",是指人们关于列宁主义认识的基本观点或看法。列宁主义诞生以来,形成了种种列宁主义观。研究列宁主义观历史流变的启示是:要深刻理解列宁主义的历史地位;要全面把握列宁主义的核心内容;要真正认清列宁主义的精神实质。确立并坚持科学列宁主义观的基本路径是:学习与理解相结合——真正掌握列宁主义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坚持与发展相结合——用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相似文献   

15.
陈培永 《求索》2007,(11):121-123
后现代主义批判现代主体观念,提倡主体消亡的理论话语,有着浓厚的政治旨趣,它体现了后现代主义反对理性控制、反奴役个性、反二元对立。追求自我个性、差异多元、独立平等的个人的真正意图,表达了后现代主义追求人的自由与解放最终实现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6.
时代逻辑与哲学逻辑——后现代科学观的文化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谨 《理论月刊》2010,(1):48-53
随着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的产生,后现代科学哲学孕育而生,现代科学哲学向后现代科学哲学转向也顺理成章,如“语言转向”、“解释转向”和“修辞转向”,等等。而这些转向背后所呈现出的另一重要趋向性特征——后现代科学观的“文化转向”,并没有引起学术界足够的重视和广泛而深入的探讨。这种转向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学理根由,是时代逻辑与哲学逻辑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7.
科学矫正观的出场,需要进行深刻的哲学阐释,正确认识其哲学基础、哲学背景和哲学价值。以哲学的视角,审视当下的矫正实践,促进科学矫正观的构建,为罪犯矫正实践提供方法论指导。科学矫正观是对传统改造模式的哲学反思和扬弃,实现了科学矫正与传统改造的哲学对话。  相似文献   

18.
从知识科学观转向智慧科学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近代科学诞生至今,人们大体上一直沿袭的是经典科学时代的科学观,即经典科学观或传统科学观。经典科学观质而言之是知识科学观:它只看到科学的一个维度,即作为知识体系的科学,而无视或轻视充满情感和价值的作为研究活动和社会建制的科学;即使在所看到的知识体系维度内,它也把着眼点放在刻意追求科学知识上——甚至更为狭隘地只特意追求科学知识的一部分即实用知识——而对科学知识中蕴涵的思想精髓、精神价值和人文意义视而不见。  相似文献   

19.
在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观与苏联哲学的关系问题上,历来有两种对立的观点。一是以魏特夫为代表的保守派认为毛泽东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次要人物,其思想是苏联马克思主义的复制品;二是以施拉姆为代表的自由派则把毛泽东看成"行为异端"的叛逆者,强调毛泽东的哲学是"封闭"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而尼克·赖特通过文献论证的方式,驳斥了施拉姆和魏特夫的激进观点,表明毛泽东的思想是欧洲苏联马克思主义主流和中国哲学文化传统的产物,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赖特犀利的论辩视角和对毛泽东思想渊源的分析,对于国内毛泽东研究也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杨少星 《前沿》2014,(15):42-43
共和追求的是一种古老而厚重的无支配理想,即一种不受到专断干涉的自由权利。民主与法治则是牵制专断权力以维护自由的制度工具。无支配自由观的政制目标不单是一种个人能够抵御权力侵犯的政治生活,还是一种能够促进个人自由能力的政治安排。公共权力干预个人自由的唯一合理依据,是经过恰当的程序做出的,并且最终是一种个人与他人共享的利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