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会话话语的审美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河 《思想战线》2003,29(2):102-106
会话语境是会话话语审美研究中的一个重大课题。会话语境包含言辞内语境信息和言辞外语境信息,其直接影响到会话话语审美关系的形成:会话语境可以使会话生成音响形象及其情感意味之美,并可补充话语信息含量从而引发审美意象;会话语境可以扩大、弱化或模糊会话话语的所指意义,使会话话语具有审美意味;会话话语可以因言辞内语境因素的影响发生变异而获得美感;在会话语境信息的作用下,一级所指可以发生变异,转化为二级所指而获得审美优势;会话话语的审美在历时性的传承中,因历史文化、社会心理等语境因素的影响,会不断地被建构、解构和重构。  相似文献   

2.
李建平 《求索》2013,(7):143-145
新月派诗歌在时空艺术上有自己独特的探索,在他们的诗歌中,诗歌叙事时间长短与故事时间没有必然联系,故事时间短,叙事时间可能长,故事时间长,叙事时间可能短。诗歌中的故事时间可以向前无限延伸,呈现出一种舒缓、恬淡之美,有一种画面感,象一幅静物画。在空间营构方面,新月派诗人注意描绘空间中的一个"面",新月派诗人笔下的"面"呈现出以下几种情况:浓缩面、扩张面、投射面。通过这几种方式渲染特定的艺术效果。此外,为了渲染氛围、传情达意、营造意境,往往采用时空对比、聚集、交错等方法,创造一种惝恍繁复的意境,使诗歌意味更加繁富、多样、复杂。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未来艺术的时空观是一种超越时空对立的时空观,未来艺术是一种“有意味的时空表现态”。升华了的禅意有助于完成未来艺术时空观的转换。笔者详细阐述了这一过程的三个阶段:一、具有普遍意义的时空合一体;二,开掘三度审美;三、索取逆向时空的正价值。  相似文献   

4.
刘练军 《求索》2022,(5):151-159
在法学研究中,个人信息和个人数据两个概念常常被相互混用。实际上,两者在具体内涵、权利话语等方面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别,不应等同视之。个人信息是一种知识,而个人数据则是一种载体。个人信息是“神”而个人数据则为其“形”。个人信息的权利话语主要有个人信息的自主决定权和控制权,以及个人信息的知情权、查阅复制权、更正补充权、删除权、要求解释说明权等。而个人数据的权利话语主要包括访问权、更正权、擦除权(被遗忘权)、限制处理权、数据携带权等。  相似文献   

5.
肖琼 《思想战线》2022,48(6):143
当代社会,美学不断地交叉渗透到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和语言学等学科领域,呈现美学的社会学转向和实践转向的发展趋势。其目的在于通过审美或艺术手段来改变人的审美感觉方式,重新形塑社会情感结构,这在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中被表述为审美治理。与此同时,当代马克思主义批评话语也发生了重要转向,从传统美学研究中所强调的文本批评向度转向了当代文化语境中通过艺术和美学话语介入社会文化变革的过程与方式。而悲剧中有关怜悯和恐惧的情感机制,因其情感的治理性再一次成为当代马克思主义批评话语体系中关注的重要论题。  相似文献   

6.
具有民族化特色的中国现代派诗歌 ,发展到 2 0世纪 3 0年代 ,已经基本定形和成熟了 ,在这一发展过程中 ,戴望舒的努力是功不可没。戴望舒的诗歌是在现代和传统之间进行合理的审美选择 ,把自己深受民族文化熏陶的审美追求与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艺术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 ,形成了一种独具民族特色的中国现代派诗歌的新形式 ,成为外来诗歌形式与中国民族传统有机结合的典范。  相似文献   

7.
<正>中国的书法艺术,是一门历史悠久的汉字书写艺术。可以说,离开了汉字,就没有了书法艺术。汉字是中国书法不可缺少的要素。换句话说,书法艺术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艺术形式,能够有筋有骨、有血有肉地呈现其独特的审美价值与生命意味,离不开这两者的相互滋养。追根溯源,书法之美与汉字之美的交织与融汇,从书法审美诞生之日起,就伴随着汉字的演化,在历史的长河里沉潜、流动,直至拓展、升华。  相似文献   

8.
每一位艺术家的审美心理都存在某些特定的敏感阈。正是这种审美敏感阈,决定了他对外部世界审美注意的强度,促使他在艺术创造时对外部世界进行选择,并外化为某些艺术特征。如荷兰著名画家梵高,对黄色有一种偏爱,他画的向日葵,便如同一团金黄色的振颤的火焰;法国诗人波德莱尔,则对某些丑恶、污秽之物保持着特殊的兴趣,并将它们移入神圣的诗歌殿堂,其诗作也呈一种“怪  相似文献   

9.
作为宗教话语的一种重要表达形态,武当道教图式语言创造出的独具特色的审美范式给人们以强烈的宗教情绪化感召,为道教理念赋予了视觉化的想象,对道教精神起着巨大的诠释作用。它历经世代的磨砺开创了一种独特的美学范式,同时它还体现着中国人的审美神态,是华夏族的艺术瑰宝和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0.
西施是中国古代著名美女,亦是经常出现于历代文学作品中的一个文学形象。唐代,我国诗歌创作达到颠峰,出现了一大批杰出的诗人,流传下来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其中就有很多是吟咏西施的。本文以唐代西施题材的诗歌为关照对象,发掘此类诗歌在整个唐代的演变特点,并且以小见大,进而审视唐代诗人在思想、艺术等方面的时代特色和流变轨迹。  相似文献   

11.
易立  马淑贞 《理论月刊》2006,(6):115-117
"自然"作为审美客体的形象在现代主义诗人眼中成为"恶"的载体,恶的化身."自然"作为审美客体在欧美现代诗歌中形成了两大形象系统,一是以浪漫主义文学时代中的湖畔派后期浪漫派等为代表的"自然之神圣"的形象系统,二是以现代主义文学时代的后期象征主义以及由之派生出来的意象派和隐逸诗派等为代表的"自然之恶"的形象系统.本文试图分析这两大系统之间的转变在诗歌文本中的体现及其转变的根源.  相似文献   

12.
黄长安 《求索》2013,(12):99-101
艺术审美主体需要借助社会实现过程中的合理设计和安排来达到公平公正的价值目标。以公平公正为价值目标的艺术审美主体的社会实现应该遵循机会均等原则、资源同等分配原则、客观评判原则三个基本原则。在这些原则基础上建构的社会实现具有内在的公平性:即权利公平、机会公平和规则公平。在这样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中,艺术审美主体追求公平公正的话语将会整合为集体认同.有效地维护和增进弱势群体平等参与艺术社会实现的权益。  相似文献   

13.
谭文旗 《求索》2013,(6):115-117
“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范畴。当前世界思想文化多元趋势不断强化,要重建中国思想文化、艺术审美话语,就必须明晰“道”之要义。本文试图在阐明“道”的传统哲学要义基础上,回溯中国古代哲学的思维路径.以此恰切把握中国思想文化、艺术审美的历史源流.进而克服中国思想文化、艺术审美的失语症,建立一套属于自身而非西方“拿来”的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4.
满族的舞蹈———宫廷歌舞宫廷歌舞是在节庆、出征、凯旋、庆典、筵宴等多项宫廷活动中出现。有的是满族皇室贵族自娱自乐,有的是由专业演员表演的。清入关后除了其传统的歌舞外,还全部接受了历代沿续下来的礼乐制度,如郊庙朝会有中和韶乐、丹陛大乐,宫中筵宴时有中和清乐、丹陛清乐等。宫廷歌舞中的舞势歌辞中融入了满族传统歌舞,与历代传统的乐章有不同之处。(整理、编辑:阿土)满族的禁忌———禁杀狗禁杀狗满族禁杀狗、吃狗肉、服狗皮。明末以来满族人有不食狗肉之俗。民间相传努尔哈赤被明兵追杀,昏睡在荒草甸里,追兵放起火来,跟随他的…  相似文献   

15.
李贺诗歌魅力表现在许多方面,独特的结构方式是其重要因素之一.李贺诗歌的结构艺术表现为四个方面的特征:一、总体章法上跌宕跳跃,起伏不定;二、句法连接上起结无定,不蹈常轨;三、表现技巧上虚实错综,变化多姿;四、审美追求上意脉内藏,连接无迹.李贺诗歌的这种结构方式使之在唐代伟大诗人李白、杜甫之后开辟了一种新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16.
苗族是中国较大且“亚族群”最多的少数民族.随着历史的演进和社会的进步,苗族绚丽多姿、美轮美奂的服装纹饰艺术已作为该民族文化的一种有机载体和象征存在.因此,不能将其简单地理解为一种专属的艺术形态,它应蕴含更深的民族情怀和独特的审美文化.这里的审美文化,主要是指存在于苗族族群中具有审美意义的文化现象,它既有精神层面的内容,也涵盖了一定的审美形式和民族性格、审美意识等.  相似文献   

17.
朱清泉  梁莹莹 《前沿》2012,(6):130-131
民间歌舞是反映人民生活的一种重要艺术形式,也是中国传统音乐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作为歌、舞、乐三者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民间歌舞有着悠久的历史与多样的表现形式,而秧歌便是歌舞音乐中最具代表性的形式之一。本文从山东鼓子秧歌的艺术形式、形态出发,阐述了山东鼓子秧歌的表演形式与程序,角色、服饰及队形,演唱及伴奏、艺术特点等;并对山东鼓子秧歌的传承、发展与保护提出了一点建议。  相似文献   

18.
从诗歌语言变异看诗歌的诗性特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歌是艺术中的皇冠,一切纯文学都蕴涵诗的特质。为了更强烈地表达主体的感受,诗人常常通过诗性思维,对常规语言变异,诗歌语言的变异给诗歌蒙上一层陌生、新奇、迷离而又特别的美学面纱。本文分析了诗歌语言变异的美学功用,以及变异的两种情况:句法的变异和词汇的变异,并将这两种变异归结为诗人对传统思维变异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正>在中华民族艺术的百花园里,中央民族歌舞团恰似一朵长盛不衰的民族歌舞艺术奇葩,散发着无穷的魅力与神韵,被誉为"水不凋谢的民族歌舞艺术之花"!中央民族歌舞团成立于1952年,是中国唯一的国家级少数民族文艺院团,现有400多名各民族艺术家和演职人员。成立60年来,中央民族歌舞团始终以继承,发展,繁荣少数民族歌舞艺术为宗旨,依托辽远广袤、艺术土壤丰饶的民族地区,广纳贤才名士,以醇厚的文化底蕴滋养艺术生命,培养和造就了一代又一代实力雄厚、成就卓著的艺术家、创作了许多经久不衰的歌舞经典,为少数民族歌舞艺术宝库增添了一颗颗历久弥新的耀眼明珠。  相似文献   

20.
阿多诺认为技术理性统治下的整个资本主义文化工业丧失了艺术对社会本应具有的批判性,自律性消解、真理性内容缺失、虚假审美娱乐感以及对艺术操纵等已成为现代文化工业的基本特征。作为一种"反"艺术,文化工业蜕变为审美乌托邦,不具有任何审美价值。阿多诺关于文化与工业、文化工业与艺术审美等关系论述,对于当前中国文化产业实践具有积极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