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浩淼 《德国研究》2009,24(3):32-36
20世纪90年代后,德国与社会救助相关的政策话语从再分配话语转变为社会融合话语。伴随着政策话语的转变,德国社会救助制度的改革也在酝酿之中并于2003年经联邦议院通过,最终在2005年得以实施。改革把社会救助与失业救助合并在了一起,这表明,受助者不仅是被同情的弱势群体,不再是单纯的权利享受者,政府开始承认他们必须承担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义务,并希望通过改革促使失业者不再依靠社会救助,而是重返劳动力市场,更好地融入社会。通过对德国经验的考察,可以获得如下启示:第一,与社会救助相关的政策话语的转变对社会救助制度改革具有重要影响;第二,在相关政策话语的构建和转变方面,学术界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第三,社会救助政策话语的选择只有符合本国的国情与时代要求,才有助于制度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2.
十八大报告将改善民生与创新社会管理并列,作为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这表明我们党对社会建设的认识更加深入。报告提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3.
于松妍 《德国研究》2021,36(2):105-116
随着世界上的很多国家纷纷进入汽车时代,交通事故已经成为人类社会最为严重的侵权事件之一.在肇事车辆逃逸等特定情况中,民事侵权责任和责任保险的赔偿可能均无法得到落实.为此,中德两国分别设立了专门的救助基金,为交通事故受害人提供救济,避免他们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德国交通事故受害人救助基金比我国的道路交通事故救助基金的定位更高...  相似文献   

4.
印尼政府的社会救助计划主要包括专项救助项目、有条件现金转移支付项目和社区扶贫与发展项目。其社会救助计划虽然因缺少普遍型救助而使其保护功能稍显不足,但其重视贫困者尤其是贫困儿童人力资本积累,重视社区发展带动脱贫和关注性别平等的设计思路,使其社会救助体现了明显的促进发展的功能,对我国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德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反贫困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清华 《德国研究》2008,23(3):18-25
德国社会救助制度深深植根于保守主义的社会保障体制之中。本文从社会救助津贴的给付水平、津贴领取率和社会救助制度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这三个角度分析德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反贫困效应。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八大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把社会建设作为“五位一体”总布局的重要内容,强调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并对社会建设和管理的重点任务作了全面部署。报告提出的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的重大部署,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  相似文献   

7.
从七十年代中期以来,苏联学术界加强了对本国发达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政策的研究。在报刊杂志上,有关社会政策的文章与日俱增。《政治自修》杂志从一九八二年第八期起辟出“苏共社会政策“专栏,系统地介绍宣传讲解提纲。在苏共的一些代表会上,社会政策也作为一个重要内容提到议事日程上。政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在阶级社会中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鲜明地体现在自己实施的政策中。列宁指出,“政策是指群众参加国家事务,指国家的方针,指确定国家活动的形式、任务和内容。”  相似文献   

8.
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的社会政策保持了基本的连续性。尤其是叶利钦之后的俄罗斯,政府对社会保障和改善民生进行了巨大的投入,居民收入的增长和生活的改善非常明显。经济危机爆发之后,俄罗斯反危机政策更是赋予了社会政策以特别的使命,不仅缓解了危机的烈度,也起到了社会稳定器的作用。俄罗斯社会政策解决了国家长期发展需要面对的两个重要问题:一个是国家长期发展的人力资本积累问题,另一个是社会扩大再生产的可持续性问题。  相似文献   

9.
构建公民社会——普京的思想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社会作为市场经济和民主制度的基础,是西方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民主与否的标准之一。普京执政以后,提出要构建俄罗斯的公民社会,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形成了不同于西方的独特的自上而下的发展模式。本文以西方市民社会理论为依据,对普京构建俄罗斯公民社会的思想理论、方式方法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了西方和俄罗斯对于公民社会在内涵以及概念上的不同认识,并对俄罗斯公民社会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0.
构建城市社会治理共同体是我国社会治理领域的重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是推进城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和有效手段。在研究阐释城市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的概念内涵、模型、框架与逻辑机理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城市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强化党委领导核心作用、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能、完善社会协同治理体系、提高公众参与成效、健全协商治理机制等方面提出城市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的现实路径,力求聚合多元主体力量,化解各类社会矛盾,协调各种社会关系,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实现社会善治,推进城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11.
策划人语 党的十七大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社会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建立社会管理工作领导体系,构建社会管理组织网络,制定社会管理基本法律法规,初步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2.
网络社会法治化建设是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网络社会作为新信息技术革命催生的一种新型社会形态,它具有开放性、信息化、虚拟化、超时空性、非均衡性等鲜明特征。网络社会法治化建设必须以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根据中国国情和网络社会的特点与规律,变革体制机制,建立健全法治体系,实施综合治理,依法规范网络行为。  相似文献   

13.
胡键 《俄罗斯研究》2001,26(3):56-61
市民社会的功能在于整合社会,俄罗斯最初是通过构建市民社会来瓦解传统的极权主义制度而促使社会转型的,但由于市民社会成分在长期过度的社会控制下,市民社会成分爆发出来的力量不是消除社会张力,而是引发社会冲突,它发挥的是否定和破坏功能,因此,在社会转型中,俄罗斯社会出现了经济严重滑坡、政治风诡云谲、社会危机四起的情形。结果,俄罗斯只能重新依赖于强化国家基本职能、加强社会控制来实现社会稳定和社会的理性转型。  相似文献   

14.
党中央高度重视基层社会稳定。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探索建立了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这对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实现了从“粗糙摆平”到“精致治理”的社会矛盾纠纷治理转型,体现了国家治理理念的深刻变化。本文从顶层设计的角度阐释新时代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建立的目标,并通过该机制运行的地方实践,呈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治理的总体脉络,为进一步建设成熟和稳定的社会治理体系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5.
英国的福利国家是多重政治力量和思想妥协的一个产物,汇聚了不同的观念和政策。同时它也是一个变化的体系。不同政治力量围绕平等、分配和国家的观念分歧及其变化决定了实际政策选择范围和结果。作为该体系的主要缔造者,英国工党有关福利国家的观念直接影响了英国社会政策的演变。这种变化、多元的视角是我们理解英国工党社会政策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16.
新经济政策时期是苏俄社会组织发展的"黄金时代"。苏维埃国家在这一时期探索建立社会组织管理体制。1921年3月-1924年5月,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初创,建立了宪法框架下社会组织部分自治的管理体制。从1924年5月至1928年2月,随着在经济领域运用市场经济机制措施的收缩,开始构建苏共主导型的社会组织管理体制。1930 年 8 月通过了关于社会组织的新的条例,明确地将社会组织的宗旨与苏联社会主义的战略目标联系在一起。该条例的颁布和实行,标志着宪法框架下部分自治的管理体制终结,苏共主导型的社会组织管理体制确立。新经济政策时期社会组织管理体制的初创与确立,是年轻的苏维埃国家摸索和建立治理国家模式,从相对分权到中央集权的一个缩影和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7.
美国宗教团体的社会资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澎 《美国研究》2005,19(1):37-56
宗教团体是美国社会资本的最大占有者。社会资本的特点是使用越多,增值越多。宗教组织把致力于社会服务和兴办慈善事业作为体现自身价值谋取回报的最佳方式,这是宗教团体对其社会资本的独特的使用方式。美国宗教组织的社会影响远远大于其他国家,除了法律对宗教自由与政教分离原则的保障之外,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有一个由教会与教徒之间广泛的横向联系构成的无处不在而又运转良好的社会网络。宗教组织依靠不断增殖的社会资本,站在满足个人与社会的基本需要、弥和社会矛盾的最前线,发挥着社会安全阀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正>8月14日,在石门县社会救助局召开的"二都乡社会救助阳光行动专题汇报会"上,二都乡申报的拟对697户共计1183人实施分类施救的社会救助方案,顺利通过了集中审核。与会的省民政厅、市、县民政局相关领导,对该乡党委政府落实社会救助主体责任、人大代表参与和监督社会救助工作给予了一致好评。"对农村特困家庭应保尽保、对农村低保家庭实施分类施救"是一项民心工程,涉及面广,社会关注度高。今年3月,石门县二都乡人大主席团主动请  相似文献   

19.
中菲南海争端不仅直接冲击了菲华社会,也将其推向了紧张、对立的社会舆论之中。面对“中菲对立”主流话语的压制,菲华社会以华人报纸为依托,在“话语”和“行动”两大面向的舆论引导中逐渐超越主流叙事。通过构建“中菲对话”的话语体系,进行话语牵引,菲华社会在中菲关系的认识问题上实现了对主流话语的纠偏;同时,在“中菲共赢”的实践指向下,菲华社会以密切的经贸和人文往来实现了主流话语的转向。“主题再造”的舆论引导是菲华社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改善自身处境、推动中菲关系发展所探索的新路径,对中国南海主张国际传播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的参照意义。  相似文献   

20.
美国市民社会与政治民主的关系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金灿荣 《美国研究》2001,15(1):56-73
本文首先介绍了有关市民社会与政治民主关系的一般理论,特别是市民社会与国家权力型态的关系的理论.接着,集中分析了美国市民社会与其政治民主的两个方面的关系一是市民社会与美国政治文化的关系,主要揭示了美国市民社会的道德体系对其政治文化的核心价值所起的支撑作用;二是市民社会与美国政治参与的关系,尤其是社区层面的参与.最后,探讨了美国市民社会的变化及其政治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