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特色协商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我国协商民主实践中生成的一种文化形式,对我国协商民主实践具有深厚的价值意蕴。在协商主体方面,中国特色协商文化通过明确人民的协商主体地位、培育协商主体的协商精神、规范协商主体的协商行为,有助于提升协商主体的价值共识;在协商治理方面,中国特色协商文化通过为协商治理注入更多价值理性、推动社会公共利益的实现,有助于增强协商治理的效能;在顶层设计方面,中国特色协商文化通过创新协商民主认知理念、坚定协商民主社会主义方向、完善协商民主体制机制,有助于优化协商民主的顶层设计。  相似文献   

2.
论协商民主的协商困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协商民主作为复兴于20世纪后期的民主范式,自有其巨大潜能和独特价值.然而,协商民主的有效运转尚存有协商主体的理性和能力之有限性、协商未必带来更好的结果、协商条件的不平等性以及协商民主推行范围的局限性等多维协商困境.对困境的排解程度将直接决定着协商民主究为现实还是乌托邦.  相似文献   

3.
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协商民主与现代国家治理高度契合。推进协商民主制度化建设有利于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期。我们一定要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高度,充分认识协商民主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重大意义,切实加强协商民主制度化构建,以协商民主制度化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在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推动协商民主与国家治理现代化互动发展,扩大协商民主的主体范围,推动协商民主向基层延伸,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  相似文献   

4.
基层协商治理是一个动态的开放性过程,具备多元化的治理主体、多样化的利益诉求等实践可能,促使党的领导必须转化为党组织的具象化功能,贯穿协商治理的全过程。基于嵌入理论,党组织作为治理主体,以结构、权威、资源等三重维度嵌入基层协商治理系统,并将组织动员、政治引领、服务供给等三个向度的对应功能融入协商各个阶段,进而在党的领导下,推动多元主体互动互信,达成合作共识。主体嵌入与功能融入的行动逻辑拓展了党组织引领基层协商治理的可行模式,可以从主体开放、结构重塑、能力提升、资源整合等方面进一步深化党领导基层协商治理的行动路径。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积极开展基层民主协商”.基层协商民主有利于改变社会大众被动式政治参与,减少各利益群体因不同诉求而产生的偏见;基层协商民主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在理性对话中实现利益均衡;基层协商民主有利于促进基层民众自己管理自己,实现基层社会的有效管理.发展基层协商民主要进一步培育协商主体,丰富协商内容,创新协商形式,不断促进基层协商民主更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协商民主作为一种新型民主形态,有利于公民利益表达、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民主政治建设和促进公共治理。发展协商民主的有效途径是加强和完善协商民主的制度化建设,发展基层民主,完善社会自治,重塑行政文化,培育政府协商精神,加强公民教育和增强公民的主体参与意识。  相似文献   

7.
协商民主作为一种重要资源嵌入国家治理之中并成为一种治理形式,是现代治理的必然趋势,它有利于培育公民意识,维护社会秩序,提升现代治理的整体效能。实践中,尽管协商民主的核心理念和价值契合了现代治理的本质诉求,但在协商主体多元化、协商民主的持续性、有效性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和局限。为此,要提升协商民主的治理效能,必须改善运行环境,优化运行机制,完善运行过程,力求形成以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出发点,以协商合作为主要方式,以实现社会善治为目标的现代国家治理格局。  相似文献   

8.
根据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各协商主体的性质,可以将其分为党内协商民主、党际协商民主、执政协商民主和社会协商民主四种形式。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与西方协商民主、政治协商以及选举民主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要从协商理念、协商制度、协商行为、协商结果等方面构建其发展评价体系。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要认清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所面临的形势、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理论研究、构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体系以及找准发展不同类型协商民主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9.
基层协商民主是治国理政的一种有效形式,其现实意蕴包括要协商要商量、真协商真商量、能协商能商量、协商好商量好等几个方面。当前,在基层协商民主实践中存在协商认识不到位、协商制度不健全、协商平台不完整、协商效果不显著等不足,为此,应重视协商价值、厘清协商主体、明确协商内容、掌握协商方式,使基层协商民主在实践中取得较好的成效。  相似文献   

10.
刘在銮 《唯实》2013,(10):30-32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有责任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必须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更好地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之中,增强民主协商的实效性。基层政协在推进协商民主中大有可为,也必须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11.
郑历兰 《唯实》2007,(9):156-158
用世界眼光和构建政治民主形式新格局的高度审视协商民主,可以发现它与选举民主相比较具有参与主体的广泛性、协商方式的多样性、协商过程的反复性等优点.为了确保人民意志的统一和人民权力的至高无上,协商民主的结论具有意向性.完善并宣传我国的协商民主,有利于推动世界民主政治的发展,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12.
郑历兰 《唯实》2007,(8):156-158
用世界眼光和构建政治民主形式新格局的高度审视协商民主,可以发现它与选举民主相比较具有参与主体的广泛性、协商方式的多样性、协商过程的反复性等优点.为了确保人民意志的统一和人民权力的至高无上,协商民主的结论具有意向性.完善并宣传我国的协商民主,有利于推动世界民主政治的发展,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13.
中国协商民主的内核:在党际协商与党群协商之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中国协商民主的内核.目前学术界实际存在"党际协商论"、"公民协商论"和"折衷协商论"三种观点."党际协商论"由于中国政治协商制度的事实性而具有较为优势的话语地位,而"公民协商论"和"折衷协商论"则却处于相对弱势."公民协商论"的主要不足是缺乏对中国实践的现实考虑,"折衷协商论"则在协商概念内核的表述上较为模糊,而基于这两者提出"党群协商论"的观点是意图说明:中国协商民主的内核更可能处于党际协商与党群协商之间,党际协商更多地体现了一种历史制度的积淀,而党群协商则更多地反映了人民民主的规范性价值.  相似文献   

14.
人民政协各级组织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积极参与者和实践者。完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将进一步拓展政协各级组织的职能,有利于提升政协各级组织地位。在完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同时,必须把握保持政协的性质和地位这一原则。  相似文献   

15.
施翔  赵秋园 《世纪桥》2007,(3):35-36
责任政府是以公共利益至上为基本信念,它要求政府积极回应公民要求,向公众负责、追究行政人员因过失而应承担的行政责任。当代协商民主理论的核心价值和理念与责任政府的理论和实践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联。本文探讨如何汲取当代协商民主的核心理论和价值来构建责任政府,以此说明发展协商民主是构建责任政府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入了现代化的快速发展时期,协商民主已经或正在发生变化,出现了协商领域扩大化,协商主体多元化,协商方式多样化等趋势。  相似文献   

17.
吴仕良 《世纪桥》2015,(3):16-17
发展协商民主,有助于最大限度地吸收各方面的意见,集中各方面的智慧,使我们的各种决策和举措取得良好的效果。协商主体建设是协商民主发挥好作用的基础,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扩大协商主体范围、强化协商主体的协商意识与协商责任感、建立平等的协商制度、构建和谐的协商氛围,对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立法协商是协商民主的重要内容,具有协商民主的一般优势,但也存在诸多风险,主要体现在理论基础、协商主体、具体运行以及运行结果等方面,因而主体平等参与权的保障、组织机构和程序的创建、结果效力的认定是防范立法协商风险的重要内容。只有对立法协商的风险进行正确、全面的评估,才能更为有效地防范风险,从而建立起完善的立法协商制度。  相似文献   

19.
《求实》2017,(7)
无论是西方竞争型政党关系还是我国合作型政党关系,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都受协商民主理念的影响。协商民主是推动政党关系和谐发展的一种重要民主形式。政党关系是互动开放的政治系统,协商民主通过协商的理念、程序和规范对政党关系产生作用,即引入协商理念,改善制度环境"包容度";获得主体支持,增强政党组织"整合度";协商选择议题,扩大政党政治"参与度";规范协商过程,提升政党互动"有效度";落实协商结果,筑牢政党关系"共识度"。  相似文献   

20.
杨守涛  陈丹 《前线》2022,(4):58-61
基层协商是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着独特作用。近年来,北京市在试点基础上,稳步推进基层协商实践创新发展,各基层单位从完善协商结构要素出发,不断增强主体的广泛性、内容的丰富性、形式的多样性、场所的亲民性;探索协商艺术,创新协商方法,逐步提升协商成功发起、协商共识达成的可能性;注重做好基础性工作,培育群众对协商的正确认知,开展组织能力与议事能力的培训,建立健全有序协商的规则。北京市基层协商实践取得的显著成效,充分彰显出这项工作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