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陈独秀综合运用多种路径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主要包括:构建以《新青年》杂志为中心的报刊传播阵地;发表《马克思学说》等重要文章予以正面传播;组织翻译出版《共产党宣言》等多种马克思主义著作;通过展开《社会主义批评》等著名演讲进行大众传播;在与三大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斗争中进行批判传播;结合创建中国共产党和领导党的初期革命活动进行组织传播。这些传播路径对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2.
《共产党宣言》在20世纪初成为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中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影响和培育了当时整整一代革命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早期探索中的成功与失误都与对《宣言》的理解、运用有着密切的联系。陈独秀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以他为个案,无疑可以探究到《宣言》对马克思中国化早期影响的广度和深度,从而为今天正确对待《宣言》等经典著作提供镜鉴,更清醒地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不断变化的实际相结合,推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到新阶段、新高度。  相似文献   

3.
最近,由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的新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和《列宁选集》中文版正式发行。出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我国思想建设和理论建设的一项基础性的工程。新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列宁选集》的出版,对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学习和掌握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王晶 《创造》2022,(7):53-56
<正>《自然辩证法》是恩格斯写于1873至1882年间的一部马克思主义别具一格的经典著作,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自20世纪20年代在中国传播以来,《自然辩证法》已经逐步从一部手稿发展成一门内容丰富的综合性学科,对我们党和国家的建设已经并将长期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近代中国的民粹主义思潮在正反两方面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民粹主义思潮对于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的推动主要体现在民粹主义的反资本主义倾向、民粹主义核心观念的流变、民粹主义的实践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以及民粹主义思潮与马克思主义初步中国化等方面。而民粹主义所含有的反智主义和农业社会主义错误思想则对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产生负面影响。从总体上看,民粹主义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并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6.
汤志华 《长白学刊》2013,(2):128-132
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在中国的研究传播发生了许多值得关注和总结的新情况。包括:《简明教程》编撰缘起和在中国的翻译、出版情况,《简明教程》对中共党史学科的影响,《简明教程》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系等方面。对这部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有深远影响的著作,还有必要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李雅莉 《传承》2011,(9):20-21,48
建党90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对青年学生进行深入持久的马克思主义的普及宣传和普及教育,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对青年学生的大众化。总结90年来中国共产党对青年学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途径,主要是利用报刊等大众媒体旗帜鲜明地向青年学生宣传马克思主义;翻译和出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系统地向青年学生介绍马克思主义;利用学校、党校等教育机构对青年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传唱经典红色歌曲,用美的旋律陶冶青年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情操。  相似文献   

8.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不仅需要我们借鉴当代西方意识形态的传播方式与手段,而且也需要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历史中去学习,尤其是从《共产党宣言》这部经典著作传播的历程中去探索与借鉴。由此,本文从《宣言》在早期各个国家大体传播历程的视角出发,总结《宣言》广泛、有效、持久传播的主要特点,进而探讨《宣言》的传播方式在新世纪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9.
罗啸啸 《传承》2012,(10):34-35
作为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载体——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中国的传播已有百年历史。恩格斯的著作始终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恩格斯的著作在中国的传播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起了积极巨大的作用。恩格斯著作在20世纪初期到中国共产党成立前期在中国的传播对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学习者有着深远的影响并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0.
种海峰     
《新东方》2014,(4):F0002-F0002
种海峰,男,陕西省白水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海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方向带头人,省级教学名师。陕西师范大学哲学学士、硕士,西安交通大学哲学博士。在《马克思主义研究》《社会主义6开究》《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多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文摘》复印转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专著1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高校教材4部;主持在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科学发展观视域下文化建设思想研究”,主持完成省社科规划基金课题5项。教学方面,主持建设省级精品课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相似文献   

11.
赵魁浩 《理论月刊》2008,11(2):67-69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中,中共"一大"代表李汉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通过写作、翻译、演讲、授课等多种途径和形式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并且十分注重在青年、工人当中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以此引导广大青年走上革命道路,促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从而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2.
引导大学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对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其树立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一种重要方式。调查显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著作有一定的了解,并且对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研读意义形成了一定的共识,大学生普遍认为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对丰富知识储备、武装头脑,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实现中国梦起着积极指引作用,并表达了提升自身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积极意愿。同时也发现: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及其理论的了解十分有限且学习积极性不高;大学生获取经典著作相关知识主要通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公共课获取,获取途径狭窄;部分高校对经典著作课程设置仍存在欠缺;教师授课方式、理论素养、专业水平都亟待创新和提高;部分高校理论教师对大学生研读经典著作的引导、帮助不到位;高校非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学生对经典讲座及相关主题校园文化活动参与程度不高。需要从提高学生研读经典著作兴趣和拓宽学习经典著作途径等方面加强对大学生研读经典著作的引导。  相似文献   

13.
“人的本质”新解漫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学理论与历史》的出版,是学术界的一件大事。它由《人学原理》、《西方人学观念史》、《中国人学思想史》三部专著构成,分属于人学学科的三个分支;《人学原理》有存在编、本质编和发展编三编,基本上概括了马克思主义人学的有关内容。前不久,学术界在北京进行座谈,对该书作出高度评价,2005年8月22日《光明日报》第6版用将近一个版的篇幅刊登了有关文章。在三部专著中,《人学原理》属于首卷。其创新之处,是在一些流行的理论观点方面如人的本质、人的交往、人的价值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现实问题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既尊重原理又不拘泥…  相似文献   

14.
《传承》2016,(5)
经典著作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中的合理运用是解答学生理论困惑、提高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积极性、论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一脉相承性、解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逻辑问题的关键,恰当的文本选择、高专业素养的教师队伍、坚守和创新相结合的时代问题意识等是实现传播经典和意识形态双赢的保证。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高度重视全党的学习,开展了普遍的、大规模的、内容丰富的党内学习教育活动。这一时期的党内学习教育活动,在内容方面,重视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也重视学习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同时注重开展反腐倡廉和增强党内团结教育;在组织方面,初步建立从中央党校到地方党校的干部教育培训网、在党的高级干部中开展自修调整充实革命年代的宣传机构、建立专门机构翻译出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效果方面,主要是提高了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政治觉悟,培养了大批人才,延续了优良传统并增强了党内团结。因而具有学习内容丰富多样,学习形式多元化和组织化、学习成效显著等特点。它开创了党在掌握全国政权条件下通过学习教育活动进行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先河,也为当前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提供了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16.
在国家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大背景下,出版传播无论作为一种文化产业还是一种传播实践,都对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该文认为,当前中国在出版传播实践中应提升国家软实力,在出版传播实践中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在出版传播实践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助推华文教育,在出版传播实践中加强传统文化的海外传播;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在出版传播实践中保障中国意识形态安全。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主要涉及历史分期、队伍组成、传播途径和方式、传播内容、传播特点等方面。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与中国的国情及革命实践紧密结合,一开始就带有中国化的特色,这个特色表现出思想上的创新性,这个特色也恰恰符合马克思学说的精髓即实践唯物主义,而不带有教条主义的僵化特征。在即将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回顾和反思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对于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汪维钧1951年8月生,浙江富阳人。学院第三届名师。现任南京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系哲学教研室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主讲《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导读》、《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宗教学》、《  相似文献   

19.
正俞良早和徐芹的新著《经典作家东方落后国家社会发展的重要著作和基本理论》(下称《落后国家社会发展的重要著作和基本理论》),近由人民出版社出版。阅后感想良多,在此同学术界同仁作思想交流。当今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需要有新的视角,或者说需要在马列经典著作中选择许多新的篇章来阅读。因为马克思主义诞生一个多世纪以来,时代主题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也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多少年来,人们在学习马列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虽然没有写作和出版专门论述人口问题的著作,但并不意味着他们在这一问题上存在理论的空场,关于它的讨论内涵于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分析和批判中。从马克思恩格斯对马尔萨斯人口理论的批判,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人口的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命题,呈现出来的是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不断结合新的时代特点进行创新的历史图谱。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社会形态理论与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高度契合的内在关系,这体现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资本论》及其手稿、《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等经典文本的展开中,它们为新时代人口理论的守正创新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启示和宝贵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