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周立 《求索》2023,(1):105-112
中国实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让农业强起来,既要确保国家农业与食物安全,更要牢牢把握国家农业发展的战略主动权。推动中国从农业大国迈向农业强国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之义。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要求,为研究什么是农业强国、如何建成农业强国指明了方向。通过对农业强国评价指标和主要类型的详细分析,可以明晰农业强国的内涵,并结合总体国家安全观和全人类共同价值提炼“大农业”“大安全”“大食政”理念,为建成农业强国找到中国路径。  相似文献   

2.
黄祖辉  傅琳琳 《求索》2023,(1):132-141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党中央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的战略部署。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中国作为拥有14亿多人口的世界大国,建设农业强国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夯实国家安全基础的重要举措。强国农业的基本内涵与特征是具有国际竞争能力,能自主掌控农业关键技术,既能守住国家农业安全底线、实现可持续发展,又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食物高水平、高质量的消费需求。建设农业强国必须实现农业的现代化,一方面,要从大国小农、人多地少、不同区域农业资源禀赋悬殊和集体公有制度的基本国情农情出发,走出一条既符合中国国情、又体现强国农业普遍特征的农业现代化之路;另一方面,必须把握好发展与安全、小农与现代农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建设农业强国须遵循的有效路径包括:建立现代农业三大体系和双层经营体系;推进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协调发展;建构政府、市场、行业组织“三位一体”农业统一大市场;发展强村富民强农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实施科教兴国带动农业强国战略。  相似文献   

3.
陈发棣 《群众》2023,(6):6-7
<正>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是江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省的关键支撑和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4.
郭倩倩 《群众》2023,(7):65-66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这是党中央对乡村建设作出的新部署、提出的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局的高度,着眼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再次强调要把握农业强国这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推进农业现代化这个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相似文献   

5.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十四五"时期,我国"三农"工作进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发展阶段。我们必须站在践行初心使命、坚守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政治高度,充分认识乡村振兴与乡村现代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6.
唐娟 《前沿》2024,(1):94-103
农业强国是中国式现代化强国的根基,建设农业强国体现了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和战略逻辑的辩证统一。基于一定指标筛选出的世界农业强国,既体现出共通的发展要求,反映出某些类似的实现路径,又有基于各国国情、农情的特有实现方式。我国建设农业强国,既要遵循农业现代化的一般规律,体现世界农业强国的共同特征,更要基于我国国情、农情体现中国特色。因此,我国建设农业强国,一方面,要对标世界农业强国的主要指标,找到我国与世界农业强国的主要差距,吸收借鉴其建设经验;另一方面,梳理我国农村土地经营制度、人多地少的资源现实、农耕文明的历史底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要求等国情、农情,将世界农业强国的一般方法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中国特色农业强国的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7.
《创造》2023,(2):1-3
<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党中央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的战略部署。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没有农业强国就没有整个现代化强国;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不全面的。要铆足干劲,抓好以乡村振兴为重心的“三农”各项工作,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而努力奋斗  相似文献   

8.
党的二十大报告高频使用“强国”一词并全面、系统、深刻论述“强国”建设,形成了党的二十大报告一个亮点,“强国”建设重要论述揭示了党的二十大报告的核心要义和实践要求。其中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的“强国”建设和目标,是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核心要义和总体目标;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农业强国、海洋强国、贸易强国、教育强国、文化强国等方面的“强国”建设方案,则是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所提出的实施举措、战略部署和实践要求。  相似文献   

9.
王亚华 《求索》2023,(1):113-119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为我国新时代新征程的“三农”工作提供了行动纲领。农业强国的提出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政策导向。农业强国建设需要通过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来落实,并且对“五大振兴”提出内在要求。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五大振兴”,要立足国情农情,完善城乡人口互动体制机制和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强农业科技能力和强化现代科技支撑,建设现代农业体系和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提升我国全球农业竞争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0.
垦区是我国发展现代化大农业最有优势的地区,它们对发展现代化大农业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同时,垦区在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过程中也面临着自然资源约束明显、产业间发展不平衡和城镇化建设质量不高等问题,为此,要结合现代化大农业的本质,努力创建绿色农业体系、产业体系和城镇体系,探索全面创建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1.
张红霞  迟风辉 《前沿》2010,(21):102-104
农业现代化建设对于我国具有特殊意义。它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由之路,是中国特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步骤,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而我国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存在农业资源不足,农民素质偏低,农业科技术水平落后等问题。因此,我国要加大农业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农民整体素质,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以不断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2.
白军飞  谭向勇 《前进》2023,(4):52-56
<正>党的二十大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今后一个时期,必须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农业强国。山西作为我国中西部地区的重要省份,必须抓住这一战略机遇期,立足省情农情,紧扣山西特色,下好农业特色转型和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这盘棋,走出一条“特”“优”的山西农业现代化之路。一、科学把握乡村振兴、农业现代化与农业强国的关系与内涵  相似文献   

13.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回顾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艰辛探索的历程,可以发现从建国伊始,党和政府就非常重视科学技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中的作用。1963年周恩来总理在上海科技工作会议上更明确表达了这种思想:“我们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们祖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强国,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周恩来选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相似文献   

14.
陈培永 《求索》2022,(5):5-11
当今中国已经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为标识性范畴,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在新时代得到创新突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其中的“全面”说明要在有些领域、某些地域、一部分人口已经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全面化。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表明的是强国,不是达到一般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实现共同富裕,表明是社会主义的而不是资本主义的现代化强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对我国现代化的定性判断,中国式现代化则强调了我国现代化的特殊性,既相对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又相对于其他非社会主义国家的特殊性。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都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创造出来的道路的称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强调的是在中国走出来的不同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独特道路,可以给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提供借鉴;中国式现代化强调的是在中国走出来的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现代化的独特道路,可以给所有追求现代化的国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未来五年“三农”工作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到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农业强国。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全党全社会要铆足干劲,抓好以乡村振兴为重心的“三农”各项工作,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而努力奋斗。  相似文献   

16.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开辟和推进,彰显出中华文化发展的民族底色、人民情怀、辩证思维、历史使命与世界视野。新时代新征程上,需要凝聚文化价值引领力、文化传承保护力、文化民生保障力、文化产业竞争力、文化创新创造力和文化对外影响力,将文化建设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全过程,全面提升国家文化治理的现代化水平,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取得新的更大飞跃,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凝神聚魂、引航定向。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作出了重大战略部署,提出了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目标,既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也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键在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牢牢扎根于中国发展的现实土壤,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社会主义属性和实现人民幸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追求,并通过解决发展中出现的一系列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最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8.
冯耀明 《前进》2000,(5):17-1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农业生产经历了由人民公社的大锅饭到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转变,农业科学技术在生产领域中的应用取得了很大成绩,现代科技正在推进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同时,农民素质的不适应,严重地制约着我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乃至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努力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势在必行.一、大力提高农民素质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三中全会缺定》指出:“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  相似文献   

19.
吴楠 《大连干部学刊》2021,37(10):20-25
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资本批判和现代化强国建设是内在统一的.马克思基于科学的实践观开创了社会发展理论的新范式,奠定了现代化强国的理论基础.通过分析个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运动,马克思解蔽了笼罩在资本主义现代化强国身上物的外衣,揭示了资本主义现代化强国不可调和的矛盾,并强调国家必然被"自由人联合体"所取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在当代中国的最新实践.  相似文献   

20.
陈扬 《江苏政协》2023,(3):36-37
<正>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夯实国家安全基础,都离不开农业发展。”江苏农业发展有基础、有条件、有优势,理应在中国特色农业强国建设中勇挑大梁、走在前列。2022年,江苏省粮食总产达753.8亿斤,实现了“十九连丰”。但通过调研走访发现,当前农业发展仍然面临人才、技术、融资、保险、用地等诸多瓶颈制约,持续上涨的农资成本压缩了种植业、养殖业增收空间,特色农业不够强、产业链条不够长、农产品附加值偏低等问题依然突出。为此,建议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建设新时代鱼米之乡,全力打造农业强国“江苏样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