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影响和决定着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培育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在新的社会形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今社会价值形成的主导思想和根源.以大学生发展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为切入点,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对大学生和传统文化的系列重要讲话,剖析大学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现状,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贯穿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引领,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特点相结合、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与创新形式相结合,建构当代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有效路径,提升新时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为指导,同时又坚守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所阐述的"文化自信"是新时代的"启蒙心态",它用"敬传统"的理念来反对"反传统"的偏见,让中国人自知自己的文化属性,自信自己的文化特点,自觉自己的文化优势。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中,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一种文化的意识形态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高理论指导,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占据了价值层面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从"为政以德""德法并重""家国同源"三个层面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转化与发展,推动"党风""社风"和"家风"的发展,展现了新征程的"文化思路"。  相似文献   

3.
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是指习近平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评价以及对如何完成传统文化价值实现的认识。其思想精髓包括:深刻揭示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定位;科学阐明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及弘扬主体;系统论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全面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实现的现实路径等。系统梳理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思想精髓将有利于我们理解习近平的传统文化情怀,从而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众化是实现中华文化自信的必然途径,是进一步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换与创新性发展的基础。面对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断层、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社会不良文化的侵蚀等问题,必须通过发挥全媒体宣传优势,利用家庭、社会和学校教育传承,强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和传承传统节日文化,在"一带一路"中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等途径,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众化,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与自觉。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根植和升华于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充分吸纳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成果.整体来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中国古代天人互益观在以下四个层面存在深度契合.  相似文献   

6.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中华民族善于创造灿烂的历史文化,更善于继承与发展优秀的传统文化"。高等院校的学生是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影响着中国梦实现的特殊群体,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即可以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新的思路,也可以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拓宽重要渠道。本文笔者通过介绍传统文化中蕴含着的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和优秀传统文化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详细论述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突出价值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7.
习近平注重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使其符合时代要求。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智慧,在党的执政规律探索、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完善、全面深化改革思想的形成、创新实践观念的提升、合作共赢外交新理念扩展等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和论断,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创新。  相似文献   

8.
诗词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光辉典范和杰出代表,凝聚着华夏儿女最深厚的民族情感,是炎黄子孙永远的精神家园。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文章等中频繁地引用诗词,引用数量大、类型多、来源广、时间跨度大,在使用方式上极为灵活,并赋予其鲜明的时代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诗词的高频引用和灵活转化,是坚定文化自信的伟大实践,开启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新思路,同时也推动了中国优秀文化的国际传播,提升了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习近平总书记对诗词的引用,使得其话语体系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具有语言美、情感美、气势美、哲理美、意境美,是在实践中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的有益尝试。此外,习近平总书记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以诗词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9.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讲话中,从不同视角论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了习近平传统文化观,习近平传统文化观为新时代应如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怎样树立文化自信提供了方法论指导。在深刻理解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基础上,探讨如何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传承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地阐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积淀的治理价值。囿于国家对治理价值系统性、目标性和引领性的期待,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治理价值表现为: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推进依法治国,促进社会道德治理,实现公民个人全面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治理价值,既要继承和信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要对其进行创新与发展,还要重视治理干部和人才的建设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智慧的结晶,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拓展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传承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为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应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力度、重视创新融合的方式方法、提高思政课教师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力、构建良好的育人环境。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即党对传统文化的地位、作用、评价标准的具体态度和总体看法。回溯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的历史,可分为孕育与形成、发展与曲折、修复与优化三个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传统文化观实现创新发展,走向强化与成熟。梳理其历史演进,可以得出四点经验启示,即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根本保障,人民群众需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内在动力,马克思主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思维方法,必须站在民族复兴的战略高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3.
对于拥有丰富文化底蕴的我国来说,使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绽放出现实光辉,赋予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意义重大。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廉政思想、修身理念、法治思想、自强不息精神等仍是具有当代价值的宝贵思想资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大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治国理政,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到崭新阶段。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作出了新论断新阐述新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围绕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等重大文化建设问题进行了深入阐述,形成了一个系统的思想体系,为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凝聚中华民族精神指明了方向,对于我们坚守伦理规范与道德根基,增强国人的文化自觉与  相似文献   

15.
海外侨胞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我国革命和建设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类,结合"一带一路"建设实践,发挥海外侨胞优势,探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对策。在理论层面进一步丰富新时代统一战线理论思想的内涵,为推动新时代统一战线创新发展奠定基础,发挥统一战线中海外侨胞的优势,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海外传播,为"一带一路"建设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6.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思想文化建设的科学指南,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21世纪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习近平总书记在长期文化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经验总结,是应对新时代新变局的有力武器。习近平文化思想论述新颖、内蕴深厚,致力于推进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始终贯彻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的原则。指出党的文化领导权是第一要义,“两个结合”是根本要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基本部署,以人民为中心是工作导向,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是战略布局。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作用,推动了党的历史上又一次思想解放,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7.
福建家训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多层面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维系着福建家族道德伦理、地域精神、社会发展等多个层面。福建家训存在名人精英家训和民俗家规并存的典型特色,其语言形式通俗易懂,便于大众化传播和接受。福建家训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功能目标、传播媒介和文化心理多方面存在契合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推进福建家训的弘扬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应有之义,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和推广,将弘扬福建家训、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从严治党统一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历史进程中,有益于养成优良党风政风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相似文献   

18.
临沧市位于云南省西南边境,跨境民族众多、宗教复杂、文化多元,民族问题、宗教问题、文化问题相互交织,宣传思想文化领域面临严峻挑战。临沧市具有绚丽多彩、积淀厚重的边境文化、民族文化、特色文化。应以中华文化认同引领边境幸福村文化建设,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建设中华文化载体推动文化传承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传承发展,用中华文化赋能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着力在边境村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助力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为临沧高质量推进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价值引领和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诸多场合谈及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问题,亦多次引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诗、辞、歌、赋内容,"典"亮新时代,充分展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智慧与魅力,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观。中华传统文化,要"坚持有鉴别地对待、有扬弃地继承",即遵循"继往开来"的原则,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历史维度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文化自信的内在依据、是开拓未来的坚实根基。以实践维度而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推进,也是对引领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习近平总书记的传统文化观激励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奋进与斗志;在浩浩荡荡的世界发展潮流之中,总书记的传统文化观凸显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构建了中国特色话语体系,体现了大国使命与风范。  相似文献   

20.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习近平文化思想来源于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基本的概念、观点、立场;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来源于历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丰富文化实践,习近平文化思想由此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