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谢石生 《世纪桥》2009,(1):32-33
以人为本已被社会普遍所认可与接受。在知识经济时代,以人为本的领导必将取代以物为本的领导。因为人是组织的主体、领导的前提,是领导过程的关键因素,也是组织和领导的最终目标、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之源。因此,以人为本是成功领导的关键,以人为本的领导才是成功的领导。领导过程如何实践以人为本,可选择具有顺序性与层次性的“三位一体”路径。即关爱人——激励人——发展人。  相似文献   

2.
自党中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以来,“以人为本”成为理论界普遍关注的一个话题。何谓“以人为本”,如何做到以人为本,是需要我们每个共产党员认真学习,认真探讨的。  相似文献   

3.
“以人为本”和“构建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项重大理论创新。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在教育事业中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按“和谐”理念去育人,按“和谐”理念去治校,构建和谐机制,创建和谐校园,把我国每一所学校都建设成为和谐社会的首善之区。  相似文献   

4.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西方资产阶级普遍认同的观点.但是他们所认为的“人”是抽象的人,最终是“以资产阶级为本”。在中国古代也有“以人为本”的思想,但是仅仅是将劳动人民视为工具,因此也是一种道德说教。马克思主义则明确指出“人”是“现实的人”即劳动人民;充分肯定了劳动人民的历史地位。以人为本的“本”应该从现象和本质两个层次来理解,就是利益和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5.
周晓虹 《新长征》2009,(7):44-45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形成的最重大的理论结晶之一,就是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总要求和总目标。因此,树立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以改革创新精神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成为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6.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其内涵是以人为“根本”。“以人为本”的管理.指在管理过程中以人为出发点和中心.围绕着激发和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展开的,以实现人与社会共同发展的一种管理活动。  相似文献   

7.
一、正确理解以人为本的含义 以人为本从语义学的角度而言,重点在于“人”、“本”两个方面。理论界对以人为本内涵的论争也多从“人”与“本”这两个角度展开。  相似文献   

8.
以人为本谱新篇潘春雄近几年,儋州市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目标,以创建文明小区、文明村镇为主要内容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蓬勃开展,城市美了,农村净了,人的言行文明了。“到儋州看灯”已成为人们的口头禅,“到儋州感受文明”也成为人们的真实感受了。市委书记、市长朱...  相似文献   

9.
“以人为本”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是针对“以神为本”的,在当代中国是针对“以物为本”的。在这两种场合,都不涉及在人的内部以哪个特殊部分为本的问题。 然而,“以人为本”一提出,就遭到一些人的反对。他们说,“以人为本”不讲“人”的阶级性,是个“错误的提法和指导方针”,甚至是“反革命修正主义纲领”。由此,他们提出了“以人民为本”,甚至“以革命无产阶级为本”,即以无产阶级中具有革命性的那一部分成员为本。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七大再一次明确提出,“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思维方式的伟大转变,是治国理念的重大突破。这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将产生巨大影响,在实践上也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但是如何理解“以人为本”的“人”,对其作科学而具体的诠释,以致于不会使“以人为本”在现实中沦为空谈和一种滥辞,关系到如何正确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之“人”应涵盖“人民”、“后代人”、“有生命意义即将出生的人”、“法人”、“犯罪人”和“失去生命的人”等。  相似文献   

11.
陈成志  焦春红 《世纪桥》2009,(13):61-63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现的核心,全面正确理解“以人为本”,是践行“以人为本”的前提和基础,具有重要意义。在我国现阶段,“以人为本”中的人既不是指少数人或所谓的既得利益集团,也不是泛指所有的人,而是具有特定内涵。具体来说,以人为本中的“人”和“本”具有一定对应性。以人为本就像人民的“幸福之树”,她即需要强基固本和不断生长。也需要科学管理和铲除病虫害。要全面、正确理解和把握“以人为本”,必须坚持“四不原则”。  相似文献   

12.
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规律的发展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规律要求在坚持科学性的同时,强调个体价值与功能.同时把对象作为接受主体,将接受过程看作是对象的再创造过程,尊重接受对象的“接受情态”及差异,致力于对等沟通,从而体现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相似文献   

13.
论以人为本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要坚持以人为本,首先要全面、准确和深入理解以人为本。这里,我着重就以人为本中的“人”与“本”、以人为本的具体含义、以人为本与西方人类中心主义、以人为本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人为本与政府管理职能转变等问题谈谈个人的一些见解。一、以人为本中的“人”与“本”在理论界,人们对“人”和“本”的理解是有歧义的,因而对以人为本的理解就必然不同。有人认为这里的“人”只指广大人民群众,有人认为指所有的人。有人认为这里的“本”指的是要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有人认为指的是要把人看作主体和目的…  相似文献   

14.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新一轮思想解放热潮正在全国各行各业全面展开。“以人为本”的基础和源头在教育。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探索和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已成为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15.
略论“以人为本”的情报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以人为本”的含义随着“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在企业经营、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中的流行,“以人为本”作为一条重要的原则与理念已经被演绎、应用到社会各个方面。那么“以人为本”的含义是什么呢?它应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以什么“人”为本?具体到情报工作及情报学研究上来,其所指的“人”应该包括情报工作人员、情报及情报学理论研究者以及情报用户。情报工作人员是指主要从事情报工作并为情报用户提供情报服务的工作人员,他们负责具体的情报搜集、整理、分析、综合、评估并提供利用。情报及情报学理论研究者是指主要从事情报学…  相似文献   

16.
——从以人为本出发构建基本公共服务平等化机制——排除否定改革的“左倾化”倾向和败坏改革的“伪市场化”倾向两种干扰以人为本,已成为研究中国改革发展和创建和谐社会的核心理念。但如何从“人”出发构建基本公共服务平等化机制?按照“以人为本”的改革观,当前改革中应该注意哪些倾向?这是需要探索和厘清的问题。我认为以人为本的“人”包括三层含义:一是指全体人民;二是包括当代人与后代人;三是指“多需”之人,人民不只是消费者,而且是社会生活参与者。现在有些论者讲的“以人为本”和“小康社会”,多数讲的是物质生活,存在严重的狭隘…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在构建和谐企业妥善解决各种矛盾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瑞金市供电公司在上级组织的正确领导下,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以人为本,把握定位,努力探索新时期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落脚点。企业的各项管理工作居赣州市乃至全省供电系统的前列。先后被江西省委、省政府授予“文明单位”,被江西省电力公司授予“双文明”单位。被赣州市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被赣州供电公司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被瑞金市委、市政府授予“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标兵单位”、“首届文明行业”、“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先进基层党组织”等80多项荣誉。企业的各项管理工作正常、制度化、标准化,各项经济指标每年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成为瑞金市有突出贡献的企业、纳税大户,经济效益稳步提高。职工思想稳定、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企业文化建设丰富多彩,员工的综合素质明显提高,企业的外在形象不断提升。瑞金市供电公司党委在以人为本,努力创新思想政治工作上做了以下探索:注重一个“情”字  相似文献   

19.
赵全洲 《世纪桥》2009,(5):90-91
深入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高等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就是要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本”,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以人为本就是一种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潜能,把学生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的新的教学理念。在“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构建高等教育新型师生关系包括建立师生之间的平等主体互动关系、平等对话关系和实践交往关系。  相似文献   

20.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执政历史条件下全新的执政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关键是切实尊重和保障人权。尊重和保障人权是以人为本成其为“人”的关键,是以人为本成其为“本”的关键。尊重和保障人权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目标的必要条件,是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体现和要示,是确保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基本要求和路径,是践行共产党人宗旨的基本要求,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基石,是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的关键环节,是最终达到人民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不仅如此,尊重和保障人权也是确保公共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的本质要求和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