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潘泽庆 《党史博览》2007,(12):17-22
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全面全民族的抗战路线的指导和推动下,广大敌后军民积极投身于抗日救国的斗争,创造了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围困战、水上游击战等一幕幕精彩的战争活剧,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中国人民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其中,沁源围困战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军民在抗日战争中的一个伟大创举。  相似文献   

2.
"沁源围困战"是抗战期间的著名战役,抗日战争八年,围困战争两年半,英雄的沁源军民付出巨大牺牲、付出了昂贵的代价,也取得了辉煌的战绩。毛泽东主席给予"英雄的人民,英雄的城!"的高度评价,是沁源人民世世代代引以为豪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3.
<正>台儿庄战役在1938年4月6日胜利结束后,国民党军队全部向西撤去;5月19日徐州沦陷,其周边邳县、睢宁、铜山诸县很快也被日军占领。共产党纷纷组织抗日武装,与日伪军展开游击战争。1939年5月7日,八路军南进支队第一梯队  相似文献   

4.
抗日战争时期,沁源以沁源围困战的胜利名震中外,沁源军民在血与火的战斗中所形成的革命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沁源围困战精神的内涵包括在为民族独立而斗争的过程中形成的以人民为中心的精神,在极端艰苦环境中造就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在面对强敌、面临绝境时表现出的牺牲奉献的精神。新时代,我们要大力弘扬沁源围困战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相似文献   

5.
庄底村位于武乡县东部山区,在抗日战争时期是八路军总部兵工厂所在地。近年来,村党支部、村委会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弘扬一争天下无难事的武乡精神,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均取  相似文献   

6.
正抗战期间,沁源军民在中共坚强有力的领导下,通过两年半艰苦卓绝的斗争,最终将妄图长期占领沁源、建立"山岳剿共实验区"的日军彻底打败,使沁源围困战成为人民战争的光辉战例。1944年1月17日《解放日报》发表社论《向沁源军民致敬》,毛泽东也称赞:"英雄的人民,英雄的城!"笔者分析认为沁源围困战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有以下3点。一、毛泽东人民战争理论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是取得胜利的科学指南  相似文献   

7.
忆童年     
<正>人生太沉重,总让人想起生、老、病、死这一类的话题;人生又苦短,总让人回想记忆中的一些趣事。我的童年是在上世纪70年代度过的,因为充满了苦涩,所以那些粼粼波光闪耀下的点点童趣就让人永久回味。我们家共有四个孩子,俩哥一弟还有我,孩子多负担重是我们那个年代  相似文献   

8.
忆读书     
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我自从会认字后不到几年,就开始读书。倒不是4岁时读母亲教给我的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国文教科书第一册的"天,地,日,月,山,水,土,木"以后的那几册,而是7岁时开始自己读的"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国演义》!  相似文献   

9.
忆慈父     
段明光 《党史纵横》2011,(11):31-31
段广义(1919-2011),山西省忻州奇村乡石家庄村人。1937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45年夏随359旅刘转连司令员赴东北,参加北满剿匪、四平保卫战、黑山阻击战等大小战斗百余次,九死一生。1955年被授予中校军衔。上世纪60年代初任辽宁省军区武装部政治委员。1978年光荣离休。  相似文献   

10.
忆大山     
1982年早春,我要求离开中直机关到基层锻炼,被组织分配到正定任县委副书记。那时,贾大山还在县文化馆工作,虽然只是一个业余作者,但其《取经》已摘取了新时期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的桂冠,正是一颗在中国文坛冉冉升起的新星。原来我曾读过几篇大山的小说,常常被他那诙谐幽默的语言、富有哲理的辨析、真实优美的描述和精巧独特的构思所折服。  相似文献   

11.
遵义忆     
“新三人团”的成立 一个比较小的问题,但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就是从遵义一出发,遇到敌人一个师守在打鼓新场那个地方,大家开会都说要打,硬要去攻那个堡垒.只毛主席一个人说不能打,但别人一致通过要打,毛主席那么高的威信还是不听,他也只好服从.但毛主席回去一想,还是不放心,觉得这样不对,半夜里提马灯又到我那里来,叫我把命令暂时晚一点发,还是想一想.我接受了毛主席的意见,一早再开会议,把大家说服了.这样,毛主席才说,既然如此,不能像过去那么多人集体指挥,还是成立一个几人的小组,由毛主席、稼祥和我,三人小组指挥作战.(摘自周恩来1972年6月10日的讲话,据中央档案馆所存记录稿)  相似文献   

12.
忆董老     
张颖 《红岩春秋》2006,(4):36-38
七十年对人生来说不算短暂,有些人和事回想起来却那样清晰、历历在眼前。董必武同志——我们都亲切地称他董老,论年龄他几乎是我的祖父辈了,但我们和他生活在一起的时候是那样融洽、那样亲切,那个年代没有代沟啊!1939年5月份,那是抗日战争时期,国共合作,王明、博古、董必武、林伯渠等同志从延安去重庆参加国民参政会,他们带领了一群年轻人,从延安去重庆八路军办事处工作。我是其中的一员,时年17岁的丫头片子,虽然当时我已经去延安学习了一年多,但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领导人,当年延安很受尊敬的老革命“四老”——林伯渠、董必武、谢觉哉、徐特立,我一个也未曾见过面,这次机缘巧合,能随林、董二老同车去重庆,真是惊喜万分。从延安出发时共有三大卡车的人,挤得满满的,而我却一个都不认识,车停第一站时,我才看见二老从司机驾驶室下来。我十分惊奇;这么大岁数了还和我们一起坐卡车,一路颠簸,据说要走十来天哩。但见他们精神健旺,谈笑风生。我们才听说这就是董老和林老,一路上他们经常和我们这批年青人说说笑笑,特别是问到我们的家庭和到延安后的情况,并记住我们的名字,董老特别对我说,不要叫她小广东了,因为你要长大的,那就不好改正了,就叫名字吧,老人家就真记住我...  相似文献   

13.
忆父亲     
肖林 《党史文汇》2018,(7):62-64
正以前,每每看到或听到熟悉的、不熟悉的人去世,只是隐约有一种悲哀,惋惜。然而面对父亲的离世,我才真切感受到无可挽回的失去。父亲,我想您,很想很想……2018年7月27日是我尊敬的慈父肖育英逝世1周年。一年来,父亲的身影常会不经意间走进我的脑海中和睡梦里,梦中的感觉模糊却幸福。一年的时间就在这样的思念中过  相似文献   

14.
忆王孙     
1987午8月和1988年9月,余两次吊竭座落在辽宁省本溪县境内的杨靖宇、宋铁岩二位抗日先烈的纪念碑,抚今追昔,颇多感慨,曾填词一首以志。  相似文献   

15.
忆李林     
李林,原名李秀若,是福建龙溪(今漳州)人.她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父母很穷.两三岁时,家里没有办法,生活所迫,将她卖给一个姓李的华侨,起名叫李秀若.养父母在印度尼西亚的荷属爪哇经营着一个小杂货铺,李林说过,有一间房子的小门面,后面有两间房住人.小时候她在爪哇上的学.那时候,爪哇是荷兰的殖民地.当地的土著人和华侨都很受歧视...  相似文献   

16.
17.
忆母亲     
到今年的10月11日,母亲已离开我们整整20年了。这20年来,思念母亲的梦经常出现在我的脑海里,特别是每逢佳节,与母亲一起的点点滴滴更是清晰,萦绕心中。这20年来正是经济建设蒸蒸日上的好日子。高楼迭起,汽车入户,手机人手一部,吃的是粳米白面,穿的是五颜六色,工业自动化,农业机械化,这一切美好的今天,我的母亲没能看到。当这些变化在我身边不断发展时,对母亲的思念之情也在不断地加重。  相似文献   

18.
忆父亲     
我的父亲姜德金离开我们已经整整一年了。在我的心里,父亲仍然活着,他那爽朗的笑声和殷殷细语依然在耳畔回响,他那高大的身影依然在我的眼前晃动,如烟的往事仿佛就发生在昨天。更深夜阑,我想起父亲,泪水一次又一次地濡湿了枕巾…… 父亲早在1947年的解放战争年代就参加了革命。建国初在省粮食厅、省委财贸部工作。50年代末期,他  相似文献   

19.
忆读书     
冰心 《学习导报》2012,(8):14-14
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我自从会认字后不到几年,就开始读书。倒不是4岁时读母亲教给我的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国文教科书第一册的天,地,日,月,山,水,土,木以后的那几册,而是7岁时开始自己读的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国演义》!  相似文献   

20.
年忆     
颛臾古国,曾子故里,我的家就在这里.平邑作为鲁南地区的一个传统文化保存甚为完整的县城,这里农村的年昧远比其他地方要浓重要热烈的多.这里的年味,并不光光是饭菜的美味、花的香味、朋友的相聚、情爱的滋味、家的温暖与故乡的水土,最为丰盈饱满的还是团聚的味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