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谭渊 《德国研究》2009,24(2):64-70
在哲学家尼采生命的最后阶段,妹妹伊丽莎白·福尔斯特一尼采深深介入他的生活。她1894年建立起“尼采档案”,通过选址魏玛、出版文集、争取名流、建立基金会、与政治联姻等一系列活动,制造出了“尼采神话”,对尼采哲学在欧洲乃至世界范围内的繁荣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但福尔斯特一尼采对尼采手稿的篡改和对尼采形象的扭曲也引起了有关《权力意志》真伪的一场轩然大波。而与德意法西斯的合流虽然使尼采档案馆和福尔斯特一尼采本人在第三帝国时期风光无限,最后却直接导致了其在二战后的急剧衰落,并对尼采接受史产生了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2.
俾斯麦与曾国藩之试比较叶隽俾斯麦是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实际创始人,史称“铁血宰相”(EisenundBlut),他在欧洲革命浪潮峰起,普鲁士王国统治摇摇欲坠时,挺身而出,受命于危难之际,就职于败亡之刻,挽狂澜于既倒,建殊勋于瞬间,成为非但德国历史,而且在...  相似文献   

3.
十九世纪末的德意志某一村庄迎来了浩浩荡荡一支队伍,为首之人黄袍马褂,脑袋后面还拖了一条长长的辫子,此人便是东方帝国———大清皇朝的特使,位至极品,以文士而出相封侯的大学士、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有“东方俾斯麦”之称的李鸿章。他此行的目的正是拜访完成了德...  相似文献   

4.
夏目漱石是生于明治前一年,与明治社会一同成长的高级知识分子,彼时日本被西方以武力敲开国门,明治维新后全面学习西方,进行文明开化,深受汉学与西学双重影响的漱石对眼前的社会巨变有着深刻的体会和认识。他在赴英留学期间形成了影响他一生的个人主义思想,文章以其文论《我的个人主义》以及夏目漱石成为职业作家之后创作的一系列中长篇小说为对象,从西洋的“自我”与儒家的“道义”之视角剖析和阐释了漱石的个人主义思想在东西方双重文化的影响之下所呈现出来的特点,探讨了漱石用“道义”的思想对其小说中的个人主义话语进行的本土化重构。  相似文献   

5.
德意志皇帝威廉二世(1859—1941)是有五百年历史的霍亨索伦家族的最后一位君主,①同时也是德国帝制的最后一名皇帝,自他以后,德国迈入了共和时代。爱新觉罗·溥仪,是在襁褓之中便被实际掌握朝政大权的慈禧皇太后抱入宫中,以便于她继续操纵权柄,很快又因为...  相似文献   

6.
试比较日本近代内阁制与战后内阁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议会责任内阁制是西方国家议会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在议会责任内阁制国家中,内阁由议会中占多数的一个或多个政党(联合)组成,内阁掌握行政权对议会负责,接受议会监督。内阁的去留取决于议会对内阁的信任与否。但在近代议会责任内阁制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各国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不同,各国所推行的内阁制并非完全一致。即使在同一个国家中,由于历史的原因,前后内阁制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差别。日本的近代内阁制与战后内阁制就是其最明显的一例。  相似文献   

7.
试谈韩国迎接“入关”和“世贸”的一些做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世纪之交,中美之间历经13年的艰难谈判,最终达成协议,从而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扫除了最大障碍。“世贸”这个既似遥远又很迫近的组织,将把它无所不在的触角伸入我国的各个角落,从国家政策、企业兴衰到个人就业机会、百姓生活都会受到影响,利害得失、机遇或冲击,视各自的条件不同而有所区别。在这转折的时刻,研究周边国家在加入关贸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前后如何采取措施,完善本国的有关法规,提高企业素质,改善产品质量,加强竞争力,从中吸取有益的教训,以资借鉴是非常需要的。本文拟简单介绍韩国的一些作法,以供探讨。  相似文献   

8.
自从70年代末、80年代初美国学者提出东亚经济起飞与儒家文化传统有必然联系的观点以来,世界范围的讨论已持续10余年的时间。~①讨论过程中,对这一观点持肯定和否定态度的学者都存,但有一点被作为没有疑义的前提接受下来:近代以来的日本是儒家传统国家。笔者认为,这个前提与日本近代以来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实际相背离。日本的近代历史一开始,就有一批学者或学者兼官僚的人,极力主张日本应脱离亚洲投入欧洲的怀抱。1879年就任外务大臣的井上馨提出:“把我国变成欧洲化的帝国,把我国人民变成欧洲化的人民”。更有甚者,18…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以韩国的"中国学"与中国的"韩国学"的研究趋势比较为讨论内容。与20世纪90年代以后韩国的"中国学"一样,中国的"韩国学"也是正在发展中的学界的新兴学科的分支。在韩国,"中国学"已经作为最重要的地域研究分支得到巩固。在中国,"韩国学"虽不能与美国学或日本学等相比,但也正成为重要的地域学分支。这不仅是两国发展趋势的反映,也是两国学术交流的发展趋势的反映。它不仅反映了韩中两国相互关系的发展,而且在两国学术上也具有开始从与过去确实不同的角度认识关于对方重要性的意义。两国这种关于对方国家的研究,与民众文化的相互交流一起,促进了两国人民关于对方国家的理解,扩大共有知识,对长期的新的文化特性的构筑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没有必要赋予在短短20多年时间内出现的研究成果的特性以过于特殊化的意义。一定要利用这些分析现在的研究趋势与解决将来的问题点的资料的研究分析。然而,有必要对目前在学术领域中出现的人才培养体制和研究成果的偏重性与偏差的问题予以更大的关注。  相似文献   

10.
王助 《法国研究》2009,(1):35-41
最近几年,法国海外领地的政体经历了很大变化。法国波利尼西亚和新咯里多尼亚成为“共和国内的海外属国”。这些海外领地享有相当大的自主权,以至于新咯里多尼亚甚至可以通过全民公决宣称独立。另一方面,魁北克作为加拿大惟一的法语省份,在2006年被加拿大众议院承认为一个“统一加拿大内的民族”。在本文中,我们将比较和分析两个地区的异同点,分析它们的独立走向。  相似文献   

11.
本刊在这一期中发表了留德博士王志强先生的论文——一《本我和他我——跨文化日耳曼学视角下文化异同认知互动性》,它是一篇深含哲理的文章,作为读后感,引发了将其理念通俗化并借用于国际问题研究的杂想,特书写此短文。王博士的文章引论自日耳曼学者,本文则侧重于中文的成句、  相似文献   

12.
印尼总统苏哈托签署的一九八四年第二十九号“总统决定书”,取消了一九八○年第十四号“总统决定书”里关于“原住民”与“非原住民”的提法。此事在印尼各界反应强烈,众说纷纭。取消“非原住民”提法,实际上是对过去错误政策的否定。是印尼政府一项明智的决策。  相似文献   

13.
沈德玮 《法国研究》2010,(4):13-22,66
本文试图以广义的人类中世纪为背景,从维庸和白居易妓女题材的诗歌入手,探讨中西方私人性的共通之处与特定所指,认为维庸代表的欧洲中世纪语境下的私人性,主要是神的观念的反动,即对人的承认,而白居易代表的中唐中国,其私人性则指对儒家公的家国意识形态的逆反。可以说,这两种私人性既相似又植根于各自文化逻辑之中,预示着近代以后中西文明的根本差别。  相似文献   

14.
在东欧,与匈牙利毗邻的两个国家,捷克斯洛伐克和罗马尼亚,前者孕育了著名的经济学家奥塔·锡克,他在80年代设计出了“中立资本”企业制度;后者在同期进行了“劳动者入股”企业制度的实践。它们都是从建立股份制企业的角度,探索社会主义国家国有企业制度的改革。今天,我国正在进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对“中立资本”和“劳动者入股”两种股份制企业制度的理论和实践进行比较,得出经验教训,是有借鉴意义的。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 ,“文明冲突论”已成为美国和西方学术理论界备受关注的热门理论之一。塞缪尔·亨廷顿在他所提出的这一理论中将儒家文明和伊斯兰教文明定义为在未来的“文明冲突”中对西方基督教文明最具挑战性的文明。由此论点出发 ,他不遗余力地提醒美国和西方对即将到来的来自这两种文明的“威胁”采取对抗和遏制措施。尽管他的这一理论实质上反映的不过是他维护美国霸权地位和利益的初衷 ,而且在理论上也充满悖谬。但他的这一理论对美国和西方学术界和政界人士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本文着重从历史和现实分析的角度 ,同时也从考察西方文明与东亚儒家文明在世界近代史上的互动关系的角度 ,来揭示他提出的这一理论在主观立场上所包涵的谬误成份  相似文献   

16.
六、七十年代东亚“四小”的经济起飞,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归结为实行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即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大量吸收和利用外资。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波兰、匈牙利、捷克和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及保加利亚等五个中欧国家,也开始大量引进外资。中欧国家有可能借此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吗?六七十年代在东亚出现的经济奇迹是否会在九十年代的中欧  相似文献   

17.
进入21世纪,中日两强并立日趋明朗,中国从海上走出去和日本走向正常化国家的力度和速度几乎同时加大,两国的海上交集、碰撞日益激烈。21世纪初中日两国海权的国家战略设计基本清晰,都有了一系列的指导性纲要,中国的"海洋强国"与日本的"海洋立国",都是国家战略设计。但是中日两国海权的国家战略设计在孕育时间、思维基点、海洋经济基础、历史责任和未来追求上有很大的差别。"海洋强国"与"海洋立国"在国家战略目标、海权方向、治理体系上都有无可避免的碰撞。中国的"海洋强国"与日本的"海洋立国"从本质上讲是中日两国的抱负冲突。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中国的海洋强国之路是一条和平发展的道路,中国不做国际体系的挑战者。  相似文献   

18.
关于日本现代化的“文化动力”——兼与中国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从德国著名社会学家和历史学家马克斯·韦伯的名著《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在国内出版后,近年来文化研究又一次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热点,使人们积极开始探讨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特别是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问题.在这个问题上,人们又常常以日本为例,以其文化为参照系,用以说明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同样能使中国现代化,因为,通常地,的解,“几乎没有人否认日本是一个属于儒教文化圈的国家”.然而,日本的传统文化究竟是怎么样的,其精神实质与历史功能又到底如何,其果真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一致吗?这都是具有重大理论与现实意义的问题.本文拟仅就此略抒管见.  相似文献   

19.
当下学界流行的"韧性"(resilience)术语是2016年欧盟"全球战略"中的核心概念。这一概念与印尼在20世纪60年代末提出、东盟在1976年写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的"抗御力"(resilience)属于"同词异译"。"韧性"与"抗御力"之间既有异同,也有联系。其中,对国家实力、区域安全、综合与合作的安全治理这三种基本要素的共同强调是"韧性"成为东盟与欧盟共有概念的关键。这三大要素的凸显又源于东盟和欧盟前后经历的相似的域内外安全形势以及二者在规范与机制层面存在的联系与相互影响。但是,韧性与抗御力之间在规范扩散路径上亦存在显著差异,规范语境、规范设置行为体及规范-机制关系等方面的不同是这种差异的主要成因。  相似文献   

20.
试论儒家道德修养理论精华的继承与发展高伟浓继承和弘场中化文化是一个恒久不衰的话题。这些年,人们谈论得最多的要数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了。这也许是一个永无穷期的课题(至少在中国是如此),因为继承与发展儒家的思想学说远不是昨天才开始的事情,而是一场具有两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