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对劳动力所有制的质疑苏万觉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劳动力市场以来,论及劳动力所有制的文章时有所见。诸如,“在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一无所有,只拥有自己的劳力,存在着劳动力个人所有制”;“在社会主义计划体制下,集体经济中的劳动者他们的劳动力基本属于集体...  相似文献   

2.
大陆法系及欧盟国家和地区,包括我国在内,往往采用形式意义的狭义分配概念,分配仅指利润分配。在实质意义的广义分配概念下,如果某行为导致公司的财产无对价地流向了股东,即为分配。无论从正确适用资本维持原则、适当平衡股东和债权人利益冲突的立场出发,还是从统一法律规范、节省立法和司法成本的角度观察,实质意义的分配概念都具有制度优势。《公司法司法解释(三)》中的抽逃,其经济实质与实质意义的分配相同。  相似文献   

3.
正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的国有企业改革,使我国多数国有企业通过股份制改造实现了股权多元化,具有了混合所有制的性质。实践证明,混合所有制是适应我国现阶段所有制结构、在改革开放中形成的特殊形态的股份制,是行之有效的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一、混合所有制概念的主要类型和实现路径混合所有制既是一种社会经济成分,又是一种企业资本组织形式。它是股份制的一种形式,是不同所有制经济按照一定原则实行联合生产或经营的经济行为。从形式上讲混合所有制有多种表现形式,但实质上  相似文献   

4.
过去,人们在谈论分配方式问题时总是这样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搞的是按资分配,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其实,生产决定分配,分配影响生产。所有制结构调整和完善,必然会带动和促进收入分配的调整和完善,生产方式多样化客观上要求分配方式多样化。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从现阶段的国情出发,在所有制结构上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相应地在分配制度上也必然是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形式并存。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进一步指出,要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  相似文献   

5.
江晖 《法制与社会》2011,(35):293-293
作为法伦理观念的正义表达了人们在一定的社会物质生产条件下,以权利的合理性分配为核心内容的法律道德价值需求。因此,分配正义是立法的正义性原则。  相似文献   

6.
所有制理论与实践研究,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以下简称"中共")历来重视所有制问题。社会主义改造和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表明,中共在所有制理论认识上不断深化和发展,这对我们进一步理解并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所有制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最关注、最重要的问题 ,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重要的根本性的问题。以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为立论基础 ,我国所有制结构调整的方向是主体多元化和整体优化。最合理最有效率的所有制结构是多种所有制相互关联、相互推进、共同发展所组成的有序统一的所有制结构系统。社会主义经济的活力取决于这个所有制系统功能的最优化  相似文献   

8.
侯卓 《法学》2018,(1):19-30
当前我国税制改革的重心是更好地贯彻能力原则,妥适发挥税法的财政性分配功能。税法的分配功能包括财政性分配和调节性分配两类,各自项下还可细分。财政性分配与调节性分配存在功能分殊,性质、目标、体系定位、作用方式、评价与规制的重心和变易频率皆有差异。与此同时,二者内含着逻辑联系:调节性分配建立在财政性分配的基础之上,作用效果受后者制约;两类分配功能之间存在"双向运动",通过规范协同,财政性分配逐步取代调节性分配在部分场域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王颖 《法人》2004,(4):118-119
当前经济发展的客观现实要求我们不是简单地实现从单一公有制到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突破”, 而要进一步提升到“突破所有制”,把所有经济主体放在单一规则的框架内进行判别的高度  相似文献   

10.
物权法草案引起了各相关学界的热烈探讨,它是否背离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方向曾一度被人们所质疑,物权法连着五审,是否出台尚不明朗。社会主义经济的核心是社会主义所有制,社会主义所有制既不是私有制,也不是公有制,而是劳动者所有制;在劳动者所有制的基础上,由生产力发展要求决定所有制的具体形式,宜公则公,宜私则私;“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并非资本主义的专利,劳动者私有制应在社会主义法律保护之列。  相似文献   

11.
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三层结构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涌 《法学研究》2013,(4):48-61
宪法上规定的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不是专属于公法的所有权概念。它包含三层结构:第一层结构是私法权能。在这一层面上,它与物权法上的所有权无异。第二层结构是公法权能。其主要包括国家对于自然资源的立法权、管理权和收益分配权。第三层结构是宪法义务。国家应当为全体人民的利益行使其私法权能和公法权能。公共信托理论是描述国家作为自然资源所有人的宪法义务的法律理论,应当引入中国,或者对中国宪法第9条作公共信托理论式的解释,确立国家与人民在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结构中的地位。在中国的现实中,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最为薄弱的层面是其宪法义务。 “自然资源人民基金”的模式和尝试对中国有借鉴意义。宪法规定的自然资源所有权具有“不完全规范”的特质,直接转化为物权法上的物权存在困难。在目前宪法控制制度尚不健全的情况下,民法解释学可以发挥控制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肆意扩张和扭曲的准宪法功能。  相似文献   

12.
占有制度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占有概念与物权制度密不可分。尽管占有的概念充满歧义 ,但在各国民法中 ,占有一直占有重要的位置。占有制度的发展 ,反映了占有与所有权分离的历史过程 ,到现代 ,占有已成为一种独立的权利 ,在对物的利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占有具有三大功能 :权利推定功能、权利取得功能、权利保护功能。占有的权利保护功能表明占有已脱离本权而成为一项独立的权利。中国应该构建所有权、占有与占有权、他物权三权鼎立的物权法格局。  相似文献   

13.
仇书勇 《法学论坛》2007,22(2):119-126
现代公司"两权分离"的理论已经得到学界广泛认同.通过考察法人制度发展的历史渊源,探究法人制度的理论精髓,提出所谓"两权分离"中的"所有权"既不是指股东对公司财产的所有权,也不是指股东对公司的所有权,而是指股东对公司股份的所有权."两权分离"应当是指股东对公司股份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  相似文献   

14.
所有权本质论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鄢一美 《现代法学》2002,24(5):111-118
对所有权本质的理论研究中 ,长期以来 ,我们一直坚持所有制决定论 ,即把人类对物质资料的占有归结为所有制 ,并把所有制看作是决定所有权本质的经济基础 ,结果将所有权的本质简单地归结为由占有的经济状态决定 ,从而忽视了所有权就其本质而言是精神性的东西 ,而非物质性的东西。实际上 ,对物的需求与占有恰恰是人的自我的实现 ,所有权之所以能够在法的范畴中占有中心的位置 ,其本质就是在所有权上体现了人性、人格自身。故本文从人的角度 ,从占有中体现的“所有”的权利思想论证所有权的本质 ,以说明法律保护所有权的正当性依据。  相似文献   

15.
彭辉 《比较法研究》2022,(1):101-115
前互联网时代的既有数据确权立法无法有效映射信息时代对于数据权利的实质性诉求,现有学术研究亦对新型数据权属的阐释和论证力有不逮,数据确权已成为数字化转型亟待解决的基础性理论研究问题。数据权属体系的构建,应遵循数据产生及其市场运作的底层逻辑,以实现数据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维护数据权益相关方利益平衡为目标,将数据权属赋权于在数据生成与利用中处于核心驱动地位方为准则,避免数据权利内容及界限过于模糊、笼统,以此缓解激励数据生产与降低个体隐私权侵害风险之间的内在张力,形成个人用户、平台企业、政府国家之间对于数据权属的内容和边界的合理界分,构建社会公众、网络平台、政府国家数据治理"共建共治共享"的格局。  相似文献   

16.
《物权法》所有权概念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光宗 《时代法学》2007,5(3):62-65
所有权不仅是物权法,而且是整个民法中最为重要的概念之一。《物权法》第39条对所有权进行了描述性地定义,既继承了民法通则对所有权定义的传统,又揭示了所有权概念的部分内涵,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它没有囊括所有权的消极权能,更没有揭示出所有权作为“排他性支配权”的本质内涵。  相似文献   

17.
康大民 《政法学刊》2005,22(5):81-84
实力研究是行为科学的课题。公安实力是现代公安的基本范畴。广义上的公安实力是指在党委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人 民警察与社会治安组织及广大人民相结合所形成的整体实力的总和。微观的公安实力普遍优势是治安的可靠基础。公安实力的基本 形态。公安硬实力和公安软实力。加速公安实力的发展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行能力等级管理。依靠党政领导力量和社会参与。 走学习型公安道路。与时俱进地提高公安投入。  相似文献   

18.
王坤 《政法学刊》2008,25(2):81-84
所有权是大陆法财产权体系之核心,所有权的变迁伴随着财产法的历史发展。只有将所有权置于两大法系的不同的背景下,并从财产法发展的历史展开,才能准确认识并评价所有权在财产法中地位。  相似文献   

19.
何业泉 《行政与法》2007,4(8):34-36
《物权法》是一部确认中国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成就法与和谐法。它有利于保障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和谐发展,促进物质文明建设;有利于维护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和谐发展,促进政治文明建设;有利于深化我国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谐发展,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协调我国社会与自然之间可持续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20.
宅基地管理与物权法的适用限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桂华  贺雪峰 《法学研究》2014,36(4):26-46
对土地管理制度的既有讨论,通常是从宪法第10条出发,没有考虑宪法第6条对"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规定,将"国家所有"与"集体所有"片面理解为民法所有权而忽视其所有制内涵。物权制度是所有制关系的法律反映,"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是超越新中国历部宪法和其它具体法律的基本宪法原则,运用物权规则完善宅基地管理制度,需以公有制为大前提。忽视公有制前提的物权化改革建议,陷入"私法‘宪法中立",的认识误区,加上对宅基地经济社会属性的误会,所提出的改革方案缺乏法理与现实依据。现有制度在实现社会财富公平分配、公共资源有效管理和农民权利保护等方面基本有效,下一步改革只需做局部调整而无需全盘重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