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在现代社会中 ,法律是一种专业化程度高且实践性、独立性强的职业 ,它与医师、建筑师、会计师等类职业一样 ,都需要在大学教育基础上进行系统的专门职业教育培训后 ,才能进入其职业 ,担负起职业所要求的职责。作为一种特殊行业 ,法律职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 ,形成了一整套包括法律思想、学术流派、价值标准和各种制度规定在内的法律知识体系 ,以及从事法律职业必须具备的高度专业化的法律思维、法律意识、法律语言、法律方法、法律解释、法律推理、法律信仰和法律伦理等职业素养。与这种基于职业的特定内涵和特定要求而逐步形成的法律职业…  相似文献   

2.
法律职业的特征与法学教育的二元结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在现代社会中,法律是一种专业化程度很高的职业,它与医师、建筑师、会计师等类职业一样,都需要在大学教育基础上进行系统的专门的职业训练后,才能进入该职业,担负起职业所要求的职责 近代意义上的第一所大学所设立的第一个学院就是法学院,与此相关的还有神学院、医学院。法律职业这一种高度专业化的职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整套包括法律思想、学术流派、价值标准和各种制度规定在内的法律知识体系,以及从事法律职业必须具备的高度专业门化的法律思维、法律意识、法律语言、法律方法、法律解释、法律推理、法律信仰和…  相似文献   

3.
一、法律职业与法律教育1、法律职业及职业特征法律职业是指法官、检察官与律师为代表的,受过专门的法律专业训练,具有娴熟的法律技能与法律伦理的法律人构成的自治性共同体。法律职业中的个体,我们称之为法律人或法律家。从广义上说,法律职业也包括司法辅助人员。法律职业并不是在有了法律活动就出现的。法律职业的出现是有特定的社会性条件与历史性基因的。司法官普遍地成为一种专业官员,在西方是建立在劳动分工基础上,经过500年的逐渐发展而出现的。我国的法律职业在近20年中得到快速的发展,但是,从严格意义上讲,我国法律…  相似文献   

4.
论法律职业与法学人才培养目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职业的发展与演变,促进了法学教育的形成和发展,而法学教育一开始就担负着促进法律职业的职责,法学教育和法律职业相互促进。因此,我国在确立法学教育体系时,应理顺与法律职业的关系,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方式,加强对学生的法律职业知识、素养和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相似文献   

5.
当前,检察官教育培训应当是符合新时代要求,具有新时代特色、适应新时代检察工作需要的新的检察官教育培训体系。这个体系应当具有以下特点:一、检察官教育培训的定位——岗位教育、职业教育在社会分工中,司法职业是一个特殊行业。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对从业者的特殊要求——即必须具备司法职业所必需的专门的知识和技能。这些知识和技能应当以正统的法学理论教育为基础,但其深刻内涵却不是课堂可以得到的。我国大学法律教育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基本法律素养和人文素质,以其现在的地位、教学方式、师资结构等,尚不具备培养学生实务技能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法学教育重新定位的再思考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霍宪丹 《法学》2005,(2):3-8
树立法学教育的新发展观 ,关键是树立法学教育的大教育观。大法学教育观不仅包括高等法律院校 ,也包括法律职业部门 ;不仅涉及教育行政管理的范畴 ,也涉及司法行政管理的范畴。这种大法学教育的观念或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三个基本特性 :全程性、完整性、双重性。核心是树立全面的人才观。作为一名合格的法律人 ,一方面 ,不仅是法律知识的共同体 ,还必须是法律职业素养的共同体和法律职业技能的共同体 ,简言之 ,是三者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职业素质与司法考试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司法统一考试应当从职业素质着眼 ,以法律职业素质为考核的中心目标。法律职业素质包括职业语言、职业知识、职业思维、职业技术、职业信仰和职业伦理。只有这些职业素养的统一方能保证形成一个统一的法律职业共同体。  相似文献   

8.
法律从根本上讲只是一种地方性知识。克利福德·吉尔兹说,“我始终认为……法律就是地方性知识”。这里所谓的地方性知识,一般包括二层意思:一是指任何特定的、具有地方特征的知识;二是指在知识的生成与发展中所形成的特定的情境,包括由特定的历史条件所形成的文化与  相似文献   

9.
阅读通常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喜欢看什么书,取决于一个人的趣味和喜好,当然还与职业和知识背景有关。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多多少少都与其成长过程中的阅读有关。司法权的终局特征,决定了法官必然成为法律人中更为特殊的一个职业。一个如此特殊的职业,当有自己特殊的“阅”历。在现代社会,法官要成为人们心目中的“正义化身”,条件之一是法官执行的法律首先必须是正义的,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良法。亚里斯多德在论及“法治”含义时所言的一个重要前提,即“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条件之二是法官…  相似文献   

10.
论司法考试与大学本科法学教育的关系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法律职业的专业化和精英化是世界上多数国家的法律传统或法律职业的发展趋势。司法考试 ,是以检验欲担任法官、检察官以及律师的考生是否掌握了所应当具备的学识和应用能力为目的的国家考试。大学法学教育 ,则以培养一部分具有较强的一般法律素养的法律通才以及为将来拟从事法律职业者和拟从事法学研究或教学者打下法律基础作为自己的基本目标。大学本科法学教育与司法考试之间有一定的联系 ,但司法考试不应当成为大学本科法学教育的指挥棒。对司法考试知识的掌握应当通过专门的学校 (或学院 )的训练来完成。  相似文献   

11.
张霞  彭国琴 《中国公证》2007,(12):47-47
法律从业人员的职业价值观,是法律职业人指导自身执业行为的价值准则.是在长期的职业生涯中形成的对其职业社会价值的认知和评价。其形成是主客观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观影响在于法律从业人员的认识水平、年龄阅历、教育状况、家庭影响、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客观影响在于受社会分工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法律职业在劳动内容、劳动难度和强度、劳动条件和待遇等诸多问题上产生了差别。  相似文献   

12.
我国法学教育偏重知识的传授,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没有形成有机的结合,难以养成法律职业所必备的基本职业素养。法学教育应当包含法律职业教育,注重法律人思维的培养以及法律职业伦理的教育。我国应当选择有别于其他国家的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完善法学教育知识体系,改革法学教育方法,实现院校法学教育与专门机构法律职业教育相结合。  相似文献   

13.
法律职业与法律人才培养   总被引:67,自引:0,他引:6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法律职业与法学教育之间制度性联系的缺乏 ,一方面导致了法学教育主要局限于高等院校内部法学学科体系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另一方面致使法律职业未能走上职业化的发展轨道 ,存在泛政治化、行政化和大众化的倾向。从事法律职业的人员应当掌握法学学科体系的基本知识 ,具备法律职业的基本素养 ,具备从事这一职业的基本技能。为了使法律人才的培养符合法律职业的基本要求 ,必须从法律职业与法学教育的整体出发 ,结合统一司法考试制度 ,重构法律人才宏观模式。  相似文献   

14.
夏锦文 《法学家》2006,(6):120-129
在司法现代化视野中,法律职业化具有以下四方面的基本表征法律职业的专门化,即法律职业的分化独立、法律职业领域的专门化、法律职业职能的专门化;法律职业的分层化,包括法律职业的内部分工、法律职业部门的彼此独立和职能独立、法律职业部门之间的相互协作;法律职业的专业化,法律职业需要特殊训练,具有独立的传统与原则,拥有同质的思维方式和推理方式,需要特定的知识技能与执业经验;法律职业家的精英化,即素质要高而数量要精,作为社会精英的法律职业家必须同时具备深厚的专门知识功底和高尚的法律伦理素养.  相似文献   

15.
一、职业法官的基本定位按照《法官法》和最高法院关于加强法官队伍职业化建设若干意见,法官只是依法行使国家审判权的审判人员。法官不是官,是以行使国家审判权为其专门职业的法律家群体,这种职业群体有其特殊职业标准和职业要求,除了应具备一般法律职业者应具备的品质即职业能力、职业精神、职业自治和职业声望等之外,还应具备一些与法官职业特殊性相适应的品质要求。即必须接受过专门法学教育训练,具有独特的职业思维和强烈的中立职业意识,从事过专门法律实务工作,具备丰富的法律工作经验、高尚的职业道德和独立的职业地位。(一…  相似文献   

16.
试论法律职业伦理教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宜 《中国司法》2005,(4):78-81
法律职业伦理教育是内化法律职业伦理理念,提高法律人职业素养的社会活动,是法律教育的重要内容。法律职业伦理教育不仅存在于法律职业的执业活动中,同时延伸至法律职业准入前的阶段及法律职业执业活动结束以后的阶段。其内容包括:法律职业伦理的本质属性和基本原则、法律职业伦理的特点与社会功能、法律职业伦理的基本规范以及法律职业伦理的内化和养成。一、法律职业伦理教育历史溯源法律职业产生伊始,就有了对法律职业的伦理要求法律职业伦理的教育也就应运而生,但法律职业伦理的学校教育的发展则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古代,对于法律…  相似文献   

17.
从逻辑角度谈法学教育的设计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 ,中国法制改革从司法改革着手 ,司法改革以法律职业改革为突破口 ,而法律职业改革引出司法统一考试制度 ,这为我们的法学教育提出了许多新课题 ,其中如何把法学教育制度与法律职业制度衔接起来 ,就成为国家的一大新问题。①王泽鉴先生说 ,“法学教育的基本目的 ,在于使法律人能够认识法律 ,具有法律思维、解决争议的能力。”②法学教育关系到法律职业素养 ,直接影响一国司法活动的质量和法治程度的高低。所以西方有人称法学院是法律职业的守护者 (Lawschoolsarethegatekeepersforthelegalprofession) ,对那些获准进入法学院者而言 ,法…  相似文献   

18.
论作为"制度"的法学院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法律职业为限制性的职业,目前两大法系主要国家都在制度上将法学院教育作为进入法律职业的第一道门槛;法律的技艺性、智识性和一定的神秘性及其规范特征决定了法律职业必须具备共同的职业素养,凭借法学教授、法学图书资科和法学院的社区生活三要件,制度性法学院而非仅仅作为场所的法学院培育这些素养并促使法律职业共同体形成。我国现实呼唤在制度上确立法学院教育的门槛地位,建设胜任于培育法律人的制度性法学院。  相似文献   

19.
法官拥有特有的"技术理性",优越于行外人之治,是公正司法的基本保障。相对于政府推动、民间推动,法官将成为推动法治的"第三种力量",建立法律职业共同体,提高法官职业素养,将会成为中国法治发展的最直接的突破口。有鉴于此,本文拟从法官本身的特殊素养着手,对职业素养的内容和范围、职业素养的特征和优点、职业素养的价值和作用、职业素养的立体构建等方面进行探讨,试图寻找法治与人治的藩篱所在,以解释法官之治为什么不会走向人治。  相似文献   

20.
一、律师事务所和资深律师承担青年律师培养责任的必要性 青年律师是指执业经历尚浅,缺乏业务经验,业务素质和执业水平都有待提高,并且尚未形成稳定的职业道德素养的实习律师和新执业律师。青年律师虽然已经普遍接受过高等法学教育,但要成长为一个合格的律师仍然需要继续接受法律职业教育,才能获得执业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和职业素养方面的知识,并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较为稳定的职业道德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