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隐私权是公民依法享有拒绝、排斥任何未经法律批准的监视、窥探和防止个人私生活秘密、个人数据被披露的权利。当硕大无比的网络空间给我们带来了无数便利的时候,无论主权国家、法人,自然人都将面临信息控制权的严峻挑战。我们要重视网络中的个人隐私权保护的问题,既要教育网络用户注重隐私权的保护,又要尽快制订相关法规。个人隐私权的主要对象是个人数据。  相似文献   

2.
从欧盟个人数据保护相关立法的变迁可以发现,个人数据从隐私权保护的传统模式开始出现向财产权保护模式过渡的迹象。这并不意味着数据产业界的新机会,而是调节数据主体与数据控制者之间日益失衡关系的新尝试。财产权保护模式有着隐私权保护模式无可比拟的优势,却也存在权利定性和范围界定上的困难。与非个人数据更为鲜明的财产属性不同,个人数据上的民事权益应该构建为一个以数据主体的财产利益为基础、以数据控制者对个人数据的占有利益为核心的财产法益体系。数据控制者及其义务作为个人数据财产法益体系的中心,才能在保护数据主体和发挥数据效用之间保持平衡。  相似文献   

3.
个人数据权与隐私权在欧洲区域被认为是两项独立的人权,但是囿于《欧洲人权公约》并未规定个人数据权的事实,欧洲人权法院通过保障隐私数据的方式将部分个人数据权纳入隐私权进行保障。实践中,欧洲人权法院通过扩大对“私生活”概念的解释,不仅将隐私数据认定为隐私权的保护对象,而且还将能够间接识别出个人身份的部分非隐私数据也纳入了隐私权的保障领域。欧洲人权法院通过保障隐私数据拓展了隐私权的保障范围,通过吸纳《关于个人数据自动化处理的个人保护公约》的标准确立了个人数据权的权利内容,使得两项权利实现互动。欧洲人权法院的实践表明,个人数据权源于隐私权,两者不仅在内容上存在交叉,而且都具有保障私生活自由的价值底蕴;同时由于个人数据权还承载一定的财产价值和公共属性,是对隐私权的继承和超越,两者在保障人的尊严层面达到统一。欧洲人权法院的实践对我国明确个人数据权保障体系的基本价值、落实个人数据权与隐私权的制度界分、厘清二者的适用关系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4.
个人数据隐私权“被商品化”的法律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据主体因其个人数据隐私权"被商品化"而不胜其扰,传统隐私权法律保护的被动模式应当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创新,即不仅关注对隐私权侵权行为的司法救济,更应当注重对用户隐私内容泄漏风险的事前防范、事中控制。因此,个人数据隐私权保护面临着法律架构上的创新,并在技术层面、用户层面以及政府监管三方面设置屏障以充分维护用户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5.
黄莺 《法学论坛》2002,17(5):46-51
虽然 1 0 0多年前隐私权就被提出 ,但对隐私权的理解至今未能达成共识。为了突破传统理论研究的困境 ,笔者建议从侵权行为与隐私权双向反思的角度重新界定隐私权及其侵权行为。根据这一思路 ,“侵害隐私权的行为”即指一切直接或间接针对与社会利益无害的个人隐私信息所实施的侵害个人独处权利的行为。而“隐私权”即为主体所享有的自主支配个人隐私信息而排除上述侵权行为以保护私生活不被侵扰的权利。  相似文献   

6.
如何在数字经济发展过程中处理好数据价值收益的分配问题,已成为实现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目标激励相容的关键。法律作为保障社会公平、助力共同富裕的重要制度力量,应通过明确数据主体的收益权限及其实现方式,促成数据处理者和数据主体对数据要素价值的制度化共享,实现个人数据收益分配正义。个人数据的非排他性和弱竞争性特质为共享型数据财产制度的确立提供了客体基础。此种共享型财产制度赋予个人非排他地支配和使用其数据以获取收益的权利,并依托以数据信托为代表的集体治理模式为个人行权提供支撑机制,以此破解数据要素与特定主体的排他绑定,实现不同主体对个人数据的“共同使用、共享收益”。  相似文献   

7.
欧洲《一般数据保护条例》是全球个人数据保护的最重要立法之一。通过对该条文的分析,可以发现该法案采取了强化数据主体对个人数据控制的导向。通过对赋予数据主体的数据隐私权的分析,可以发现这种权利同时具有人格权与财产权的特征,其边界并不清晰,也并不一定能实现立法者所期望实现的目的。保护隐私权益,应当更多采取公法风险规制与消费者法保护的框架,而不是寻求一种具有确定性边界的隐私权或个人信息权。这是因为,数据隐私必须放在特定的语境与社群中才能理解,只有结合具体语境与社群中的信息流通,才能准确思考隐私的边界与个人数据流通的合理性,才能对相关权利进行合理的界定。  相似文献   

8.
网络隐私法律保护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私一般是指与公共利益、群体利益无关的、当事人不愿让他人知道或他人不便知道的个人信息,而个人数据是所有用来标识个人基本情况的数据。文章针对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个人数据处理带来的隐私权问题,在分析西方国家保护模式、梳理我国隐私权保护现状基础上,提出了在我国加强网络空间的隐私权保护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9.
财产申报制度中的隐私权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和完善财产申报制度,解决其与隐私权保护之间的冲突问题,并非单纯以隐私权的限制为代价,对隐私权的限制亦有限度。我国的财产申报制度不能一味强调对公职人员隐私权的限制而忽视必要的保护。必须在制度上充分考虑隐私权保护的需要,对财产申报制度设定合理的界限:在申报主体范围上,应以职位与公众有密切关联的公共官员为限;在财产申报内容上,应以个人与外界公共场合发生广泛的社会领域为限;在财产申报公示上,应对财产申报资料的查阅或使用加以限制,防止财产申报资料的不当利用与传播,减轻申报人因个人财产信息被过度曝光导致的隐私忧虑。只有实现财产申报制度与隐私权保护的平衡,才能打消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公示的隐私权顾虑,让财产公示变成现实。  相似文献   

10.
略论我国公民隐私权的法律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公民隐私权问题越来越成为法律工作者探讨的课题。隐私权的产生和确立是基于对个人作为权利主体的尊重,是对一种个体利益的保护。由于我国尚未将隐私权确立为一项公民的单独的民事基本权利,对公民隐私的法律保护十分有限,使得实践中侵害他人隐私权的案件时有发生。本文试就公民隐私权的法律保护问题略抒己见。一、公民隐私权的法律特征隐私,英语为Privacy意为不受干扰的独处;秘密;私生活、私事。《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不愿告人或不愿公开的个人的事。”国内稍早时学者们把隐私与阴私等同起来,现在则一…  相似文献   

11.
浅议网络个人数据的隐私权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科技尤其是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运用,导致网络中个人数据信息隐私权更容易受到侵犯,网络中公民隐私权的保护变得更加迫切。本文分析了网络中个人数据隐私权受到侵犯的各种现象,借鉴国外的相关保护经验,对我国网络个人数据隐私权的法律保护提出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2.
王姗 《法制与社会》2013,(25):251-252
个人资料隐私权在个人数据经济时代所遭遇巨大困境:移动互联的广泛普及和网络对生活的深度嵌入,已经让个人资料隐私权无时无刻不面临被侵害的威胁。当今我国立法涉及隐私权以及侵权规制的立法,仅仅有《民法通则》、《民通意见》以及《侵权责任法》中相关规定,而并未就目前时代发展的现状作出契合实际的考量,规定太过笼统模糊。本文从侵权行为主体、侵权行为基本形式、侵权行为的新兴特点等方面,对个人资料隐私权侵权现状展开立体全方位的研究分析,为完善个人资料隐私权侵权规制提出建议性意见。  相似文献   

13.
刘炼 《行政与法》2007,(2):126-128,F0003
随着网络规模的爆炸性扩张,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存和生活方式,这也使得个人隐私权的保护受到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个人数据被非法收集、储存、使用和传播的现象层出不穷,网络隐私权受到多方面的侵犯。我们应综合考虑目前的立法状况和网络时代侵犯隐私权的特征,借鉴他国的先进经验并结合我国具体国情,以国家立法与行业自律相结合的方式,全面保护公民的网络隐私权。  相似文献   

14.
游伟  徐虹 《法学》2000,(12)
根据我国现行刑法规定,“归个人使用”是挪用公款罪的必备构成条件。挪用公款归单位使用,是否构成挪用公款罪 ?挪用公款给私有公司、企业使用,是否属于挪用公款归单位使用 ?这些与“归个人使用”有着紧密关联的问题,在理论和实践中都有较大的争论,需要加以清理和探讨。   一、“归个人使用”是挪用公款罪的必备要件   挪用公款罪客观方面的特征除了未经合法批准,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擅自动用公款外,还必须具备将挪用的公款“归个人使用”的特征。曾有学者提出,“归个人使用”不应成为挪用公款罪的必备要件,理由之一是,被挪用的…  相似文献   

15.
诚实信用原则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原则,公民的个人信用度在经济交往中越来越重要。建立个人信用征信体系是维护交易安全、提高交易效率的重要举措。在建立个人信用征信制度的过程中,防止个人信用的不当使用侵犯公民隐私权成为必须关注的首要问题。本文指出针对我国现行个人信用征信隐私权保护现状,我们应当加快立法填补法律空白、明确个人征信制度中隐私权的具体保护措施,同时加强征信监管,建立完善的信用隐私保护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16.
浅谈几种挪用公款行为的认定刘东明一、经“合法批准”.将公款移归个人使用的行为的认定实践中经常遇到某些有权支配、使用公款的单位领导,违反财经管理制度,批准他人动用公款归个人使用,或者领导人员动用公款归自己使用,或以个人名义,为个人私利,批准动用公款供地...  相似文献   

17.
数据隐私权及其法律保护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充分发展与互联网的迅速普及,人类社会正迈向信息时代。人们在享受信息社会所带来的快捷和便利的同时,也在遭受着其对个人隐私权的冲击。信息社会确实是一个“玻璃社会”,信息的透明化使得个人资料更容易暴露于公众面前并为他人所收集,于是,信息时代下的隐私权保护的重要性便逐渐凸显。   一、数据隐私权的概念   隐私权理论研究肇始于 1890年美国著名法学家萨缪尔 D.沃伦和路易斯. D布兰迪斯于《哈佛法学评论》上发表的《隐私权》一文,而我国则是在最近几年才兴起对隐私权的法律探讨。通常认为隐私权是指:“个…  相似文献   

18.
信息技术的发展与隐私权保护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信息技术正在深刻地影响乃至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由此带来的法律问题也是前所未有的。其中,它对人们私人生活的影响以及相关的隐私权保护问题已经开始受到国外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关注,但是对此的系统研究尚属缺如。本文从隐私权保护的角度考察信息技术对大众生活的影响,并对个人数据的法律保护以及对网络法律管制提出一些前瞻性的对策。一、一组基本概念:从隐私权保护的角度考察(一)数据与数据库数据一般人将数据理解为数值,即“进行各种统计、计算、科学研究或技术设计等所依据的数值。””而在计算机科学或信息科学领域…  相似文献   

19.
个人数据保护权的兴起是大数据时代法制发展的新动向。在欧盟范围内,个人数据保护权取代隐私权,成为信息隐私保护和数据保护法制重构的首要权利。个人数据保护进入“后隐私权”时代。与强调消极防御的隐私权不同,个人数据保护权具有鲜明的主动防护特征。与人格权、信息自决权相比,它的规范内容更加确定。欧盟力推个人数据保护权兼具浓厚的法律和产业背景。棱镜门事件后,个人数据保护权的影响力突破区域局限,对全球大数据时代相关市场和法律规范重构发挥重大作用。然而,个人数据保护权也不是没有成本的制度设置,运用不当可能拖累互联网经济发展,甚至会产生保护主义的过度防御问题。我国应对欧盟个人数据保护权的效应进行综合研判,可在规范基础、制度结构和法律形态方面对其进行适当借鉴,但不宜盲目照搬其立法形态。  相似文献   

20.
论银行卡个人数据的隐私权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德芬 《法学杂志》2005,26(2):25-27
银行卡个人数据包括个人身份信息、交易信息和信用状况信息。这些信息都属于隐私权保护的范围。持卡人对之享有允许或拒绝他人查询、收集和使用的权利,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使用,否则视为侵权。持卡人有权提起诉讼,请求停止侵害,赔偿损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