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由于区域经济和科技发达水平不同,现阶段我国的区域电子政务发展水平极为不平衡,存在着许多制约电子政务发展的因素。我国电子政务健康快速发展需要从制度层面创新思路,探讨电子政务发展的动力问题。本文认为,强制性制度创新和诱致性制度创新是推动电子政务发展的动力源,这两种制度创新促进电子政务发展的主要动力分别来源于排斥效应和自发效应。不同的区域应采用不同的制度创新模式:经济发达区域应建立以诱致性制度创新为主、强制性制度创新为辅的电子政务发展模式;经济欠发达的区域应建立以强制性制度创新为主、诱致性制度创新为辅的电子政务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2.
国有资源配置市场化是从源头预防和治理腐败的一项重大措施。我国寻祖性腐败的经济根源在于行政权力的垄断和过度干预,变轨期、双轨期和并轨期的腐败现象各有其特点。国有资源配置市场化的反腐意义在于可以消除腐败机会、抑制腐败动机及减少“腐败资本”。加快国有资源配置市场化的要点在于实现制度创新,把强制性制度创新与诱致性制度创新相结合;把核心制度创新与外围制度创新相结合;把正式制度创新与非正式制度创新相相合。  相似文献   

3.
余霞  李珍 《理论月刊》2004,(3):124-126
经济全球化对我国行政审批提出了变革性的要求。文章结合我国行政审批制度的弊端,分析根本问题 所在,并从政府理念转变、改革模式和改革的具体方式三个方面阐述了相应的创新构想。  相似文献   

4.
"服务型政府"作为一种更符合公共需求的行政模式,它的提出经历了诱致性制度变迁过程。从制度变迁的视角分析,中央政府作为制度创新的主体,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府是顺应了国际外部环境和国内环境主动进行的政府管理创新。  相似文献   

5.
制度变迁模式探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制度经济学关于制度变迁的两种模式,即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诱致性制度变迁,与现实世界明显不吻合。在制度变迁过程中,交互式或互动式制度变迁才是最典型、最普遍的制度变迁方式。  相似文献   

6.
我国民营经济发展需要强制性制度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多年的诱致性变迁制度环境中的发展,我国民营经济在既定的制度变迁方式中已难以解决面临的制度不均衡问题,而沿用既定的制度变迁方式,很可能会跌入制度供给陷阱,因此必须调整制度变迁方式,跳过可能跌入的制度陷阱,通过国家提供一系列强制性制度变迁安排实现新一轮的制度均衡,已促进民营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在16世纪-19世纪中叶,长达三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中英两国海外贸易政策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他们的贸易制度变迁方式不同,一个是强制性制度变迁,一个是政府主导型的诱致性制度变迁。为什么他们的制度变迁方式不同,本文主要从传统观念、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角度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尽管建国后中国农村微观经济组织变迁的方式不同 ,但无论强制性抑或诱致性制度变迁都需要政府发挥重要作用。与此同时 ,制度变迁的过程也表明 ,组织变迁的方式和组织内部相关的制度安排 ,只有在政府与作为直接生产者农民之间达成协调一致 ,才能使制度变革与创新的绩效达到最佳状态 ,所以 ,制度变迁中既要发挥政府作用 ,又要考虑农民的愿望和要求 ,这是建国后农村经济组织变迁 ,提供的最基本的经验和启示。  相似文献   

9.
制度创新是农业经济增长的源泉和动力 ,是影响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变量。当前有许多农业经济制度供给不足 ,已经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制度的整体创新。因此 ,新一轮农业改革必须加大农业强制性制度供给的力度 ,以促进农业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一、制度供给不足是制约当前农业经济制度创新的深层障碍1978年之后 ,我国农业经济制度变迁的特征 ,实际勾勒出中国特色的改革总体模式。实践证明 ,这种改革路径、模式和策略的选择都是特定制度环境下成本最低、推进最稳、效率最高的理性选择。然而 ,诱致性变迁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即新制度的供…  相似文献   

10.
为进一步深化审批制度改革.桐庐县从提高行政审批效能.推动政府服务创新的角度进行地方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探索实践。  相似文献   

11.
行政文化创新——以行政变革为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蕊 《前沿》2006,(4):185-187
行政变革与行政文化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改变了的正式制度与持续的非正式制度之间的紧张程度,对行政变革的方向有重要影响。我国政治制度变迁方式主要是一种强制性制度变迁,它必然也使中国行政文化进入了激变、再生的重要关头,刺激着行政文化的创新与建设。  相似文献   

12.
刘爱新 《人民论坛》2012,(23):22-23
用制度变迁理论来审视中国的改革创新,是继续推进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一个重要思考路径。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国改革进程中的制度创新绩效十分明显。继续推进改革创新、提高改革创新绩效,必须深入探索如何提供更多获利机会促成制度变迁行动集团形成、发挥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之间的互补作用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今日浙江》2011,(7):63-63
云和县行政审批中心创建于2000年。多年来,中心始终坚持"便民、高效、依法、廉洁"的服务宗旨,不断完善行政审批运行机制,创新行政审批方式方法,积极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中心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  相似文献   

14.
由地方政府主导和厉行的治庸问责风暴,是我国公共治理实践的一种典型形态。从制度主义的视角来审视它,既有应制度需求实现政府主导的强制性制度供给的合理性,也有行政体制和社会治理结构等制度背景引致下的必然性。但是,这种运动式的政府治理行为也存在一些弊端,它可能强化机会主义的行政作风和行政集权,封闭的、强制的制度创新可能使制度实施成本更高,制度效能也无法保证,而且制度的生命周期必定是短暂的。只有以整体性的战略观念、开放的态度开发多元的制度动力源,细化实施机制,才能促进制度生命的延展,将运动式治理的弊病减至最少。  相似文献   

15.
《今日浙江》2011,(10):63
云和县行政审批中心创建于2000年。多年来,中心始终坚持"便民、高效、依法、廉洁"的服务宗旨,不断完善行政审批运行机制,创新行政审批方式方法,积极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中心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特  相似文献   

16.
制度变迁方式理论的演变发展及其缺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变迁是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制度变迁的效果主要由制度变迁的方式决定。区分制度变迁的方式存在三个模型:需求诱致性制度变迁与供给强制性制度变迁模式;自发演进的制度变迁和人为设计的制度变迁模式;激进式变迁方式与渐进式变迁方式模式。本文对制度变迁方式理论的演变、发展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并指出目前的理论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制度变迁方式的理论还在发展之中。  相似文献   

17.
制度是社会的基本构成要素,成功的制度创新应当实现各方面的报酬递增,使受制度影响的各方都能从新的制度安排中受益,实现多赢或共赢.县级公安机关的制度创新可以称为诱致性制度变迁,除了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等原因外,政绩和升迁考虑也是其重要的动因.县级公安机关制度创新的具体路径有县级公安机关组织内部相关制度安排的调整,创新公共安全治理方式、完善社会治安防控,完善公共安全服务方式,提高提高回应社会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一、龙岗社区集体经济发展的特点(一)强制性制度变迁与诱致性制度变迁结合深圳龙岗区集体经济的发展和转型,主要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制度变迁,也就是强制性变迁,政府充分考虑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地理优势、资本市场、城市化进程以及借鉴国内外经验,运用自身的权力积极推动集体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实现了规模经济,缩短了制度变迁的时间,减少了制度改革的费用,同时抑制了"搭便车"的现象。如此大的成就离不开产生于民众间的制度变迁模式,也就是诱致性制度变迁。居民自治、居民自发组成的协会等组织都在集体经济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上海人大月刊》2001,(11):18-20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日益临近,本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迈出坚实的一步。今年,市政府围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三个目标:大幅度减少审批事项,规范和完善需保留的审批行为,在经济事务审批的若干难点上创新实破,经过10个月的努力,目前已明确了第一批取消和不再审批的行政审批事项。年  相似文献   

20.
国外行政审批制度比较以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行政审批制度的概念和功能。1、概念。广义的行政审批制度即行政许可制度,也称政府管制,它是行政管理的一种主要工作制度和手段。但从狭义上来说,每个国家的表述则有所不同。如,在美国,行政审批制度是指政府在微观层次对经济的干预,或是针对某些特殊部门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