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区域公共治理组织的兴起缘于区域经济的蓬勃发展与区域公共管理的需要。国外区域公共治理组织可归纳为科层制、市场化和中间型三种类型,三种模式各有利弊,其实际功效因具体环境而异。成功的区域公共治理组织要解决好合法性、执行力和稳定资金来源三个核心问题。相对而言,科层制模式在不跨省区域治理和外部效应显著的专项区域问题治理中较为适用,而中间型模式在跨省区域治理和综合性区域治理中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2.
城市群环境污染问题具有跨界性、扩散性、累积性和区域性,应对区域公共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城市群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而属地主义、分散化的、碎片化的、科层制管理模式与城市群区域环境治理的整体性、跨域性、网络化的集体行动相背离。因此,需要打破传统区域环境管理体制,实行府际环境治理合作,推进环境保护一体化,从属地主义管理走向跨域治理,从碎片化管理走向整体性合作治理,从科层制管理走向网络化治理,从松散性行动走向制度性集体行动。合作型环境治理已成为解决城市群区域公共环境问题的一种新型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3.
城市社区公共物品供给治理是政府、市场营利性组织、社会组织和社区居民等多元主体协同合作参与的社区建设问题。由于城市社区公共物品供给治理体系中公共理性的缺失和传统科层制痼疾引发的信息不对称,国家、市场、社区等不同范畴下的治理主体在各自治理逻辑引导下走向了非合作博弈,并在传统科层制的控制下陷入"向上负责"、"权责和供需双重失衡"以及"迭绎循环"的低效率公共物品供给困厄场域。立基国家——市场——社区的行为逻辑分析进而建构多重治理逻辑分析框架,厘清城市社区公共物品供给治理中多重治理逻辑关系,在公共理性引导下构建城市社区公共物品多元互动供给治理模式,转变传统科层治理狭隘空间,促进城市社区公共物品供给高效长效治理,推进城市社区公共物品建设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协作性公共服务是一种对官僚科层制单中心供给和新公共管理分权竞争供给的反思与修正,它强调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和民众等治理主体,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以增进公共价值为导向而采取的联合行动。作为一种新型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协作性公共服务具有独特的理念、组织结构、运行体系和服务方式。这种以民生为核心、以协商为基础的公共服务供给方式,为我国公共服务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解读公共治理:双重维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共行政领域的治理应该界定为公共治理,它是指在自组织治理的基础上,政府参与其中并起“元治理”作用,政府与自组织形成互动型治理网络,共同谋求公共利益最大化的治理形式。从精神维度上看,公共治理追求自由与公平的终极价值,彰显公共性的本质,塑造理性化与契约化的公共精神,预设有限理性的政府;从制度维度上看,公共治理以自组织网络为组织基础,以“元治理”为政府角色,以有限政府为政府的制度形态,以后科层制为组织模式。此双重维度共八个要素相互支持、相互强化,支撑起了公共治理的理论大厦。  相似文献   

6.
区域公民社会成长有利于实现区域公共治理价值区域化、促进区域公共治理方式变革、推进区域公共治理资源的整合。当前区域公民社会成长中存在着组织跨地域融合不够、运行机制自主性不够、公共治理功能欠缺等问题。为此,需要构建区域公民社会的身份认同体系、权能规范体系、自治发展体系、功能拓展体系,以促进区域公共治理中区域公民社会的成长和公共治理功能的完善。  相似文献   

7.
在知识经济时代,专家学者及其组织在公共治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关于专家学者参与公共治理的行为模式问题,尚未引起足够的关注。为此,有必要首先从理论层面提出专家学者参与公共治理的行为模式及影响因素分析框架,进而通过分析20个环境领域的案例对此分析框架进行检验。研究发现:(1)专家学者参与公共治理的主要行为模式可分为七种,不同行为模式的效果存在较大差异:组织领导、社会运动与公共表达三种模式作用效果最好,决策咨询与代理介入模式作用效果一般,学术研究模式难以对公共事务产生直接影响,冷漠旁观模式则不能发挥作用。(2)专家学者的行为模式选择受到公共问题的属性、专家学者的自身因素、其他介入主体的行为以及相关制度安排四种因素的综合影响。据此,可建立起与影响因素关联的行为模式选择模型。  相似文献   

8.
20世纪90年代以来,区域治理在欧美发达国家兴起,区域治理主张区域内多元利益相关者的合作协力。而从长三角区域整合进程来看,地方政府扮演主要角色,是一种不能有效解决区域发展中诸多公共问题的缺乏治理的模式,要提升长三角区域整体竞争力,应该适时从区域管理转变为区域治理。  相似文献   

9.
区域性公共物品治理是区域性公共事务治理的核心问题。为摆脱当前区域公共物品供给的困境,做到区域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必须根据区域性公共物品的属性和特点,有选择和针对性的提出四种区域公共物品的供给模式。需要说明的是,每一种模式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缺陷,所以在实践中应结合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供给模式。  相似文献   

10.
我国农村公共物品治理的多元模式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农村公共物品治理在和谐社会建设背景下重要性凸显。公共物品治理包含着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两个纬度,经济学科纬度主要涉及物品的供给问题,而管理学科则主要关注物品有效管理的问题。广义的公共物品包括纯公共物品、收费物品和公用物品, 根据供给和管理是否有效两个标准,私有化模式、国家化模式和自主组织、自主治理模式都不是公共物品供给的唯一和最佳模式。分析表明,多元化模式才是农村公共物品治理的正确选择。  相似文献   

11.
城市公共空间在现代城市生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而多元的功能,是社会交往的重要舞台、公共参与的重要平台以及城市活力和多元生活的重要源泉。城市公共空间治理存在以国家为中心、以市场为中心和以使用者为中心的三种典型模式。中国城市公共空间是一种典型的以国家为中心的治理模式,这就导致公共空间治理遭遇治理理念与治理目标的迷失、治理边界与治理责任的模糊,治理技术与治理价值的张力三重治理困境。为此,要从树立民本、服务和宜居的城市公共空间治理理念、构建整合性的城市公共空间治理机制和加快城市公共空间治理技术创新等方面促进城市公共空间治理模式创新,进而提升公共空间品质,创造美好城市生活。  相似文献   

12.
风险社会背景下跨区域公共危机已经由偶发向频发、简单到复杂的方向发展。为了有效应对跨区域公共危机,我国多个要素联系紧密的地区通过共同制定区域规划、签署行政协议、建立组织机制、推进项目合作的做法,进行了跨区域公共危机协同治理的尝试。当然,这种跨区域公共危机协同治理的实践探索也暴露出了协同程度不够、协同效度不高、协同限度不足、协同信度不强等问题。究其原因,在于传统的本位主义、区域分割等惯性思维的阻滞,社会和企业等主体参与的成分欠缺,协议的规范性差和区域配套制度的供给不足,以及信息、人力等资源的保障乏力。因此,应纳入区域不同政府与社会、市场力量,创新构建跨区域公共危机协同治理模式。可设计组织、协调和控制三大运行系统,其中,组织系统是助推模式运转的载体,协调系统在于促进集体行动,控制系统属于一种约束结构,各主体在三大运行系统框架下形成运转高效、合作无间的跨区域公共危机协同应对格局。  相似文献   

13.
多中心协同治理模式研究:基于三项内容的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中心协同治理作为一种新型的治理模式,“出场”于NPO新的治理模型,立足于多中心治理与协同治理,强调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和治理权威的多样性,努力寻求政府和其他公共性主体的合作路径,期望建立一种共同解决公共问题的纵向的、横向的或两者结合的高度弹性化的协作性组织网络。这种模式之所以有效不仅在于回应了单中心的政府统治模式及其官僚制的组织形式的困境,而且也由于它能够有效解决制度设计中三个相互关联的难题:制度供给、可信承诺和相互监督。从而克服集体行动的困境,组成一种富有成效的治理网络。其主要适用于区域公共事务的治理、中国公民社会的发育成熟以及街头式官僚的行政执法三个领域,未来需要在研究经验世界的解释力和具体路径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我们要进一步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在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的过程中,科层制首当其冲,对科层制存在的合理性提出了批判和质疑,认为我们应该完全的摒弃科层这一组织模式。文章认为,科层组织模式在我国政府组织发展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尽管科层制在当前存在着缺陷和不足,但这不是我们完全否定它的理由,在我国的行政体制改革过程中,我们既要区分科层制和官僚制,发掘科层组织所存在的问题,扬长避短,继承科层制合理性的部分,同时也要结合我国特有的生态环境,发展适合于中国特色行政模式的科层制。  相似文献   

15.
随着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发展,社工组织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公共服务供给主体。然而,在与政府合作提供公共服务的过程中,社工组织却频遭多权力主体的行政摊派,日益行政化。科层制视角下的案例研究表明,政府科层治理模式中的等级控制思想、层级控制权分配、等级权力支配结构在根源上分别造成委托方、中间管理方和项目落地基层组织对社工组织的行政摊派,而社工组织面对多方的行政支配之所以选择“妥协”则主要基于生存发展及良好合作的“关系理性”。  相似文献   

16.
基层政府在我国精准扶贫中扮演着政策执行的重要角色。通过对17个乡镇的实地调研,发现基层政府在执行扶贫政策过程中往往呈现出"共谋""备考""规避"等执行样态,这本质上反映的是基层政府在"科层制"和"压力型体制"环境下的一种"正式权力的非正式运用"的权力运作方式。在压力型科层体制下,科层制的组织结构和自上而下的压力型体制往往使基层政府嵌入三种关系之中:压力型体制与科层制的关系,目标责任与资源匮乏的关系,参与式扶贫与政府主导型扶贫的关系。这三种关系的存在使基层政府在压力型体制、科层制和参与式扶贫的胶结状态下寻求政策执行的策略,并塑造着基层政府精准扶贫政策执行的样态。  相似文献   

17.
公共空间是城市空间结构中最具可视性、可触及性以及复杂性的组成部分,是城市中"相连的接缝地带",城市公共空间治理好坏直接决定了城市的品质。城市公共空间治理本质上乃是对其悖论属性和议题张力的治理。城市公共空间的悖论属性和"元问题"之间的张力决定了必须综合运用"以国家为中心""以市场为中心"以及"以使用者为中心"三种治理模式和相应的治理工具。总体上讲,公共空间治理模式和机制创新乃是重视从空间与治理关系视角积极探索的产物。具体而言,二者存在三种关系,即"作为行为塑造因素的空间""作为中介或作用点的空间"以及"作为治理对象的空间"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为应对科层制治理、市场治理、网络化治理三种传统治理模式的失灵,有关学者提出了"元治理"理论,突出强调国家权威在社会治理中的中心地位。"元治理"理论在中国具有很强的适用性,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起到统筹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基层党组织是中国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元治理者",基层党组织领导基层社会治理的发展路径应从坚持领导地位、加强自身建设、协调多种治理三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9.
伴随区域公共议题日渐突出,传统的治理模式难以适应日益复杂的公共管理实践,许多公共事务由于涉及不同管辖区,已经超出了单一行政区划的范畴,演变成跨行政区公共服务难题。这一转变在理论脉络上体现为府际关系到区域公共治理的变迁,在治理机制上体现为整体性治理对传统官僚组织模式的完善,在政策演化上体现为从地方政府竞争到寻求合作治理的努力。跨区域公共服务的供给必将经过理论和实践探索,搭建多方合作治理的架构和机制。  相似文献   

20.
从20世纪70-80年代开始,政府治理理论在全球范围内兴起,各国相继进行了政府治理模式的变革,中国政府也正经历着治理模式的调整。当前很多学者运用国外的治理模式分析和解释中国的实践。但是政府治理模式的变迁既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又受自身内在逻辑的制约。国外治理模式是否适应于中国,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本文介绍了单中心科层制治理模式的特点和理论来源,并以新加坡为例分析了新加坡的运用单中心科层制模式的成功经验,最后对完善我国政府治理模式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