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1世纪之初美国对缅甸政策波折不断,在认识到制裁失败的基础上,凭借务实性接触,美缅关系得以全面回暖,但随即美国对缅甸特定人群和目标采取了针对性制裁,直至当前重拾全面制裁的"大棒".经历了如此的循环往复,美国对缅甸政策大有"回到过去"之势.美国对缅甸政策在"制裁"与"接触"两端摇摆不定,"不完全制裁+不完全接触"混合并存一直存在于其政策调整之中.这种特点源于美国对缅甸政策深层次因素的长期影响,其内在的"两难"在拜登政府期间日益凸显且难以纾解,美国对缅甸政策选择的空间进一步缩窄.面对纷纷攘攘的周边变局,中国应积极寻求拓展周边外交,确保中缅关系健康稳定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缅甸对外关系的历史回顾以及对缅甸全国民主联盟拒绝登记和参选结果的逻辑分析,本文认为即将到来的缅甸大选无论其结果如何,都不会对缅甸现在的对外关系产生多大的影响.美国和欧盟都将继续维持对缅甸的制裁政策,印度、中国与东盟其他国家则将继续维持与缅甸的接触政策.东盟一些国家可能会对缅甸施压,但不会采取制裁行动,因为制裁只能将缅甸推向中国和印度,这是他们所不愿看到的.  相似文献   

3.
1998年的缅甸外交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缅甸外交在1998 年继续稳步发展,但也遇到了新的困难。缅甸与东盟成员国来往密切,但因金融危机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缅甸与东盟成员国的矛盾也逐渐凸现。虽尽力改善与西方国家的关系,但成效甚微,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继续对缅实行制裁。缅甸与印度、孟加拉国的关系在1998 年进展不大,缅中友好关系得到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4.
奥巴马政府对缅的务实接触政策使美缅关系发生急剧变化,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热点。文章认为,美国改善与缅甸关系,是其全球战略调整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主要出于为"重返东南亚"战略打开重要突破口、在缅甸建立美式民主、抢占缅甸市场等方面的考虑,同时也有遏制中国的意图,并在这些方面初步取得成效。美缅关系的改善也有利于缅甸使西方国家取消制裁而摆脱外交孤立状态,这给中国带来不容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自2017年8月缅甸新一轮罗兴亚危机发生以来,特朗普政府通过一系列政策声明、情况说明、特别简报会等方式阐述美国的政策取向和立场,展开美缅双边及国际多边危机应对外交,进行紧急人道主义援助,以及对缅甸军方的追责制裁。特朗普政府积极利用罗兴亚危机推行美国的"印太战略"。总体而言,特朗普政府的罗兴亚危机政策体现出高度的现实主义和实用主义特征。特朗普政府的罗兴亚危机政策是"美国优先"国家安全战略下的外交政策产物,同时服务美国"印太战略",旨在防范和遏制中国提升在缅甸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6.
在"巧实力"外交理念指导下,奥巴马政府对缅政策在方式上与其前任相比有明显变化;这一政策实行3年多来,美缅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从长期紧张到关系回暖、升温,再到目前的双方关系向完全正常化发展;美缅关系完全正常化,关键在于缅甸与朝鲜的军事关系;由于受多方因素掣肘,美国可能会进一步放松或取消对缅制裁或实行限制性制裁,也有可能恢复或延长制裁;短期内美国是很难取消对缅的所有制裁的。  相似文献   

7.
自从1988年缅甸军人新政权上台以来,欧盟对缅甸的立场和政策具有多元性并兼顾平衡的特点,既有制裁措施,表达对缅甸军人统治的不满和批评,亦实施人道主义援助,协助缅甸发展社会经济;同时还在亚欧会议和欧盟-东盟会议框架下与缅甸政府保持接触.总之,欧盟对缅甸的政策受到其利益与国际危机处理模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1988年政变上台的缅甸新军人政权,遭到西方国家的制裁,不得不努力发展与中国的关系,以稳定国内局势。在统治得到巩固后,缅甸新军人政权开始奉行大国平衡的外交政策,即在继续发展对华关系的同时,努力改善与东盟、印度和日本的关系。本文还分析了缅甸奉行大国平衡外交政策的原因:内因是缅甸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不断上升,外因是区域内外各有关国家对中国在缅甸及周边地区影响不断扩大存在恐惧心理。  相似文献   

9.
自2002年伊朗核计划暴露以来,为了使伊朗放弃核计划,美国以及随后加入的其他国家对伊朗实施了长达10年的金融制裁。2013年11月,伊朗同相关六国就核问题达成《日内瓦协议》,伊朗终于在核问题上做出实质性让步。由于单边金融制裁容易被目标国规避,为了使制裁更好地发挥作用,制裁发起国会主动寻求多边合作。为了达到提高金融制裁效果的目标,制裁发起国会努力提高国际合作的法律化程度,以扩大制裁联盟的范围,提高联盟的紧密度。这一分析框架解释了为何美国以及其他国家在对伊朗实施金融制裁长达10年之后才实现政治上的突破。  相似文献   

10.
冷战时期,日本与缅甸建立了特殊的历史友好关系,但在1988年以后双边关系较为冷淡。尽管日本之后一再努力,希望恢复昔日对缅影响与特殊的邦交,但收效甚微。日本在对缅关系上,一方面利用援助制裁实行有限的压力政策,另一方面又保持对缅接触,实行制裁和接触政策之间的中间路线。日本在缅甸问题上表现出的两面性,是其在国内各界分歧、日美基轴外交与亚洲独立外交、国家利益与价值观外交之间相互平衡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富景筠 《美国研究》2022,(4):111-133+7-8
制裁与反制裁的博弈主体和影响因素是多元而复杂的。在开放经济条件下,由于商业利益的跨国融合和彼此交织,制裁与反制裁博弈会模糊以国家为边界的利益划分,而商业行为体能够形成跨国集体行动来影响国家行为体之间的博弈过程和结果。本文基于“奥尔森命题”提出商业行为体形成反制裁行动的自发型和组织型模式,并通过美国制裁跨西伯利亚管道和北溪2号管道两个案例进行检验。集团规模和选择性激励是决定商业行为体能否采取反制裁行动的两大核心因素。制裁与反制裁的博弈结果取决于强化和弱化制裁影响的两股力量的相互角力。一方面,商业行为体的跨国反制裁行动能够改变发起国施加制裁的成本与收益。当制裁变得无利可图、甚至得不偿失时,发起国会做出政策调整、妥协让步甚至最终取消制裁。另一方面,发起国扩大和升级制裁范围及力度能够改变商业行为体的反制裁成本与收益。当反制裁的成本超过收益时,反制裁联盟的成员会选择退出,这将降低商业行为体跨国反制裁行动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李聪慧 《东南亚研究》2023,(3):133-152+157-158
艾森豪威尔政府对缅甸的援助活动主要围绕其对缅中立外交的认知展开。入主白宫后,艾森豪威尔对东南亚区域一度奉行整体遏制战略,漠视缅甸独特的中立外交政策和援助请求。随着1955年万隆会议召开以及中苏两国与第三世界国家经济联系的加强,美国逐渐放弃区域整体战略,不仅接受了缅甸的中立外交立场,还向其提供大规模的经济援助。在此过程中,美国不断做出“妥协”与“退让”,在援助谈判中便出现了施援国处于被动地位而受援国占据主动地位的吊诡现象。总的来看,美国寄希望于利用援助影响缅甸的内政外交,而缅甸期望通过“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的外援促进国家经济建设。双方在援助目标上的分歧构成了美国对缅援助的结构性矛盾,也凸显了冷战时期美国对外援助面临的一个重要困境,即美国对外援助并不完全是影响受援国的有力工具,反而会成为受援国试图影响美国外交政策的重要杠杆。  相似文献   

13.
乌克兰危机之后,欧盟对俄罗斯采取了一系列制裁措施,本文通过观众成本视角来解释欧盟为何对俄罗斯采取制裁措施以及带来的制裁与反制裁政策的两难境地。文章首先论述制裁研究现状及观众成本与制裁研究的关系,其次阐述欧盟制裁政策的制度基础、政策参与者和微观机制,采用观众成本视角解释欧盟对俄罗斯的制裁政策,即欧盟内部观众、欧盟盟友及乌克兰观众如何影响欧盟对俄制裁,这种影响不仅会体现在欧盟对俄罗斯制裁的时间跨度上,还会影响到制裁的终止及强化。最后文章基于观众成本,特别是俄罗斯的国内观众成本,分析欧盟制裁与俄罗斯反制裁的困境。本文认为,观众成本为决策者在制裁政策中提供了博弈的机会,而博弈的结果取决于对观众成本的评估。  相似文献   

14.
金融制裁通常指国际组织或主权国家根据相关的制裁决议,针对特定的个人、组织、实体或者国家实体所采取的一系列截断资金流的惩罚性措施。随着全球金融化和美元化的发展,凭借美元在国际金融和贸易中不可替代的地位,美国把金融制裁发展成为其对外政策中一种新型的非对称权力。2014年开启的美欧对俄罗斯以金融制裁为主导的大国博弈新模式,提供了研究金融制裁的鲜活案例。从手段上看,美欧对俄制裁处于蓄势阶段,未来美欧对俄金融制裁是否加码还需继续观察。从美欧试图迫使俄外交转向的目标来看,目前对俄金融制裁尚未成功,制裁的效果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过金融制裁已经给俄罗斯经济造成沉重打击。  相似文献   

15.
美国犹太组织与奥巴马政府对伊朗的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犹太组织是影响美国中东政策的重要因素。由于认定伊朗发展核武器对以色列的安全构成威胁,以及担忧奥巴马政府改变对伊朗的政策,因此美国犹太组织在国会内外开展游说,促请国会议员提出制裁伊朗的法案。尽管奥巴马阐明美国对伊朗奉行的是原则性接触政策,但不得不在国会的强大压力下签署了《伊朗制裁、问责、撤资综合法》。这一法律的出台结束了奥巴马政府接触伊朗的尝试,制裁和遏制再度成为美国对伊政策的主流。  相似文献   

16.
作者从伊朗核危机、缅甸问题西方与俄罗斯的关系等方面入手,分析了欧美外交政策的巨大差异。文章强调,欧盟是随时准备将制裁转变为合作的“软强权”,而美国则是以施加压力作为其主导战略的“硬军事强权”。同时,对于欧盟来说,大棒与胡萝卜常常以一种较为平衡的方式使用;而在美国政策中,惩罚和强硬姿态是常态。  相似文献   

17.
美国对缅甸的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巩固在缅甸的政治地位的企图 由于缅甸处于有利的地理位置、它在东南亚国家中所起的政治影响以及蕴藏有富饶的自然资源(主要是战略资源),因此,它在美帝国主义的蓄谋侵略的计划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美国对缅甸感兴趣的首先在于军事战略和政治方面。关于这点,美国统治集团代表人物的演说以及美国的报刊屡屡谈及。美国国家计划协会委员哈  相似文献   

18.
张添 《东南亚研究》2023,(4):17-39+154-155
缅甸在军方重新接管政权两年多来,国内危机持续外溢,在国际上遭受西方制裁等危机。既有文献从军方合法性、反对派动员和大国博弈的角度去解读,但仍难以系统诠释缅甸危机的僵局所在,也即缅甸内部政治互信与国际信任赤字相互叠加的结果。缅甸在政权更迭后,无法由内而外塑造“我群”共识,与国际行为体产生难以调和的认知歧异,继而生成了多重身份危机,包括遭受制裁、难以“重新融入国际社会”的转型身份危机,难以继续融入“东盟大家庭”的地区身份危机,以及与大国关系失衡的中立身份危机。缅甸的国际身份在2011—2020年的转型十年间逐步明晰,而在2021年转型受挫后,外交困局也随之而来。通过案例分析发现,缅甸看守政府改善外交处境的前提是努力确保国际身份清晰化,同步争取外部共识。鉴于中短期内缅甸难以确证转型身份和中立身份并回归“正常国家”,通过“东盟方式”重塑地区身份仍是最不坏的选择。  相似文献   

19.
缅甸吴登盛政府上台后实施了一系列措施,拉开了缅甸社会改革的序幕。大刀阔斧的改革引起国际社会高度关注,西方国家纷纷与缅甸新政府接触,发展关系。尤其是昂山素季当选议员之后,美国、欧洲与日本加快了对缅甸的战略争夺。作为缅甸传统友好邻国的中国,与缅甸建立了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两国关系发展较为良好。文章将分析缅甸的改革进程对中缅关系的影响,并思考如何进一步推动中缅关系发展。  相似文献   

20.
美国总统奥巴马成功连任后,于2012年11月19日对缅甸进行了历史性访问,成为第一位访问缅甸的美国总统,引起世界的瞩目。奥巴马访问缅甸表达了美国政府对缅甸政治改革的奖励和支持,对争取与西方逐步重建关系的缅甸政府来说,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