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美国的全球战略中,拉美地区历来占据着重要而特殊的位置。长期以来,美国视拉美为自己的“后院”,在拉美拥有独一无二的主导权和影响力。特朗普政府执政后,公开祭出“门罗主义”的旗帜,大幅度调整对拉美的政策,展现出更公开的干涉行径、更浓厚的利己色彩、更明显的分化企图和更强烈的排外取向,意在将拉美打造成一个政治上亲近美国、经贸上依赖美国、安全上不威胁美国的“后院”。短期看,特朗普政府对拉美的政策调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对拉美的掌控有所强化。但长期看,美国和拉美地区之间的深层次矛盾和冲突并未完全纾解,在特定的时空背景下甚至存在进一步被激化的可能性;与此同时,特朗普政府对拉政策的调整还加剧了大国在拉美展开战略博弈的风险。特朗普政府的拉美政策如何进一步演变和发展,美拉关系如何变化,这些课题值得中国学界高度关注并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试论冷战时期美国对拉美的经济援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济援助是冷战时期美国对拉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政策的嬗变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1 960年、1 961~ 1 972年、1 973~ 1 980年、1 981~ 1 991年。其中 ,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是援助的低谷期 ,第二阶段和第四阶段是援助的高峰期。经济援助政策的实质不是促进拉美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而是维护美国在西半球的战略安全利益及美国私人资本在拉美的利益  相似文献   

3.
1999年以来 ,一些拉美国家经济形势趋于好转 ,但不少国家仍在经济衰退中煎熬。墨西哥等少数国家经济复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主要包括国际环境变化情况下应变能力加强、国际金融机构援助、外资回流、私有化步伐加快、压缩开支、内需扩大、原油价格上扬等因素。拉美经济整体衰退是因为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仍未完全消失、内需不旺、税收减少、债务负担沉重、自然灾害以及南方共同市场内部矛盾重重等。尽管存在困难 ,但拉美地区经济前景是光明的。  相似文献   

4.
美国对拉美政策的调整及美拉关系的走向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布什执政8年后,由于拉美左派政府的反美情绪、拉美国家不断加强的团结与合作、大国在拉美日益扩大的存在,美国在拉美的影响力不断下降。为了扭转这种局面,美国当选总统奥巴马提出"重塑美国在美洲的领导地位",建立"新的美洲联盟"。实现这一目标的措施包括增加对拉美的援助、与古巴和委内瑞拉进行直接对话等。但由于奥巴马上台后面临的首要问题是经济问题及中东地区的反恐问题,且美国在拉美的利益只是受到挑战而没有受到直接威胁,拉美不会成为奥巴马对外政策的优先目标。另外,奥巴马对拉美左派政府的政策调整形式大于内容,同古巴和委内瑞拉的关系难以改善。此外,奥巴马在贸易、移民等问题上的政策可能损害美国与某些拉美国家的关系。因此,奥巴马上台后,美拉关系不会从根本上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5.
影响一国经济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内部因素,也有外部因素,既有长期性的,也有短期性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拉美经济的发展进程表明,能否提高国际竞争力、能否扩大投资、能否改善基础设施、能否在发挥比较优势的同时调整产业结构、能否加快农业发展、能否维系宏观经济形势的稳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世界经济能否保持快速增长八个因素将对拉美经济的发展前景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21世纪拉美经济面临的挑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全球化已成为一股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它已经并将继续对发展中国家产生有利有弊的双重影响。面对全球化的挑战 ,在 2 1世纪 ,拉美经济面临着如何面对全球化趋势、如何重新确定国家的作用、如何增强国内资本积累的能力、如何改善收入分配、如何加强金融安全、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相似文献   

7.
面对国际形势的复杂多变,经贸关系日益密切的中国和拉美国家都在寻求未来进一步提升双方全面合作关系的可能。与中拉飞速增长的经贸交流和成果卓著的官方外交相比较,中国目前在拉美的公共外交依然存在内容较为单一、目标比较模糊等问题。本文将中国对拉美的公共外交分为三个阶段进行具体分析,并根据其目前以文化手段为主的特点,提出在文化与语言等相对陌生的中拉之间,中国对拉美的公共外交需要与欧美国家有所区别,根据中拉整体合作的发展方向和拉美地区的特点确立政策侧重点与未来发展方向,不断拓宽公共外交推行渠道。  相似文献   

8.
近期中拉关系的发展与美国的拉美政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拉关系近年来有了较快发展,双方经贸关系增长迅速,政府领导人之间高层互访频繁。中拉关系的发展引起了美国的极大关注,美国对中国在拉美的经济、政治和外交活动,以及这些活动的内外驱动因素作了评估和分析。美国认为,中国在拉美的活动是一个新兴大国崛起的表现,但美国未将中国在拉美的存在看作实质威胁。美国将提高关注程度,维护美国的战略利益,防止中国影响拉美的民主化进程。同时,美国对拉美的外交政策没有作出较大和实质的改变,加强西半球的安全、促进民主、推进美洲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和维持对外援助仍是其对外政策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9.
2005年是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经济持续增长的第3个年头,预计2006年将保持增长势头。这一轮经济复苏与以往几次复苏有明显不同,从短期和中期前景来看,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世界市场上发挥更大的作用,该地区要保持经济稳定增长,还面临诸多挑战和风险,还需做出更大的努力。  相似文献   

10.
郑联盛 《拉丁美洲研究》2012,34(2):10-14,79
2011年以来,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不断深化,其未来发展存在重大不确定性。新兴经济体受到明显冲击,其经济增长速度明显下滑。随着欧债危机的深化,拉美经济的宏观稳定和金融稳定风险不断累积。拉美经济体面临着政策持续与政策退出、政策刺激与衍生风险、经济增长与金融稳定等目标之间的两难抉择。债务问题还将持续冲击金融市场,拉美经济体的主要金融市场中短期内将保持震荡甚至是下行格局,国际资本流动更加紊乱。未来欧债危机对拉美经济体的影响将体现为:全球经济可能二次探底,部分拉美经济体可能硬着陆,需警惕滞胀风险;全球总需求仍不足,拉美经济体出口将进一步放缓;国际资本流动可能逆转,拉美经济体金融风险需谨慎。  相似文献   

11.
柳明 《拉丁美洲研究》2012,34(2):3-9,14,79
在当前经济制度背景下,欧债危机主要通过贸易、投资和金融等机制影响拉美经济:欧盟需求不足可能使拉美国家的出口收益减少;欧盟信贷额度下降、股市波动、资本流动性减少,会减少对拉美国家的投资,导致拉美国家投资不足和金融市场不稳,对拉美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也会产生消极影响。面对危机,拉美国家的应对策略并非临时的或短期的政策,而是从长期应对危机的历史中汲取了经验和教训。拉美国家实行稳健的宏观经济政策和灵活的浮动汇率政策,通胀处于可控水平,银行监管适当,整体债务水平较低,加上较为充足的外汇储备和经济运行状况总体良好等因素,为拉美国家抵御欧债危机的冲击发挥了相当大的减缓作用。但是,欧债危机对拉美经济可能会存在长期效应。中国与拉美的贸易为拉美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动力,但中拉关系中还存在很多不稳定因素。未来中拉之间的战略依存度将越来越高,经贸往来也将更加密切。  相似文献   

12.
作为美国最大的少数族裔,拉美裔选民对美国大选的关键性影响在于他们在"摇摆州"所具有的战略地位。1959年古巴革命和墨西哥非法移民的增多导致美国西半球移民政策明朗化。拉美裔移民的迅速增加带来了非法移民和社会融入性等问题,在美国引起越来越多的争议。作为美国首位非洲裔总统,奥巴马的身世和背景为他弥合种族分歧提供了舞台,民主党控制国会参、众两院有利于奥巴马将来移民改革法案的通过。但是,在奥巴马的任期初期,移民问题不是其政府要解决的优先议题。金融风暴、经济低迷以及特别利益集团对移民问题的态度将会使美国移民制度全面改革的推行遇到更多的障碍。  相似文献   

13.
拉美国家与美国同处于西半球 ,都曾经历过被沦为殖民地的历史 ,独立后又都处于欧洲中心之外的外围地位。缘何美国能在第二波现代化大潮中迅速从一个农业国转化为工业国 ,从二元国家发展成超过英国的工业化强国 ,而拉美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却迟迟启而不动 ,直至 2 0世纪 30年代后 ,在第三波现代化大潮中 ,一些拉美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才开始起步。拉美国家与美国在现代化发展道路上产生裂变的原因在于 :政治局势不同 ,土地占有制和所有制不同 ,农业的经营管理方式不同 ,农民在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 ,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的动力和方向不同 ,大量吸收外国移民所起的作用不同 ,发展交通运输业的目的和作用不同 ,拉美以出口为主的庄园和种植园与美国南方种植园的作用不同。回溯并总结近代西半球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产生裂变的原因 ,对于正在探索新的发展道路的拉美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都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试析美国经济走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美国经济持续强势增长的背后,其长期积累的问题开始凸显,特别是近期发生的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对美国经济造成一定冲击。今后一、二年,美国经济增速将减慢,甚至不排除出现轻度衰退的可能。但美国经济中的利多因素大于挑战因素,美国经济不会出现严重衰退,大体上将保持温和增长。  相似文献   

15.
美国是从区域性霸权走向世界霸权的,而拉美政策是其巩固国家安全,实现深度发展的逻辑起点与重要保障。在崛起过程中,美国结合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制订了既务实、灵活又不失原则的拉美政策与战略,妥善处理了与霸权国之间的关系,在加强自身硬实力的同时注重软实力建设,既确保了自身利益,又充当了拉美地区利益的代言人与维护者,为其确立在西半球的霸权地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屡次拒绝拉美国家的援助请求,坚决支持当地的反共友好独裁者,不断干涉后院的事务,以致1958~1960年拉美的反美浪潮一浪高过一浪。作为回应,艾森豪威尔政府进行了政策调整。但在反共主义和种族等级观念的影响下,美国对拉美政策的调整仅表现为变换干涉的手法,而没有放弃干涉的企图,拉美的反美情绪并未得以平息。  相似文献   

17.
90年代的拉美经济:增长与动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90 年代拉美经济在长期衰退后恢复增长, 但增长速度并不高, 远远没有恢复到债务危机爆发前的水平; 经济增长势头先后两次被打断, 整个拉美地区经济在90 年代末再度陷入衰退。拉美国家的经济改革前后经历了4 个阶段:70 年代中期至1982 年为试验阶段; 1982 年拉美债务危机爆发至1985 年为广泛动员与起步阶段; 80 年代后半期被称为结构调整阶段; 整个90 年代为深化阶段  相似文献   

18.
19.
20世纪60年代,拉美大规模的游击运动被美国政府看作是民族主义和共产主义共同推动的结果,对美国在西半球的经济、安全和战略利益构成严重威胁。于是美国肯尼迪—约翰逊政府实行了一系列软硬兼施的反游击战政策,对拉美国家的亲美政权提供军事援助和军事训练,帮助其打击国内游击队势力,同时还出台了经济社会发展援助计划,以消除拉美游击运动的根源。这些政策虽然实现了打击拉美暴力革命的短期军事目标,但未能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反倒进一步激化了拉美人民的反美情绪。美国在拉美的反游击战政策反映了冷战双方在西半球的较量和势力格局变化。  相似文献   

20.
本世纪初,美国第26任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在处理同拉美国家的纠纷时,推行动辄出兵入侵和武装占领他国的政策,即通常所说的“大棒政策”。这项政策公开侵犯了拉美国家的主权,遭到拉美各国人民和政府的强烈反对。从30年代起,美国政府改变了对拉美扩张的手法,放弃了“大棒政策”,代之以“睦邻政策”。50年代和60年代,美国偶尔也向拉美国家挥舞一下“大棒”,但由于此种政策不得人心,自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它一直未敢公开派兵占领某个拉美国家。直到1983年10月25日里根政府派兵占领格林纳达和1989年12月20日布什总统下令武装入侵巴拿马,美国在拉美重操旧业,又挥舞起“大棒政策”。由于美国最近两次武装入侵带有某些新的特点,我们把它称为新“大棒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