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未成年人犯罪是刑法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历史、文化等种种因素的影响 ,香港、澳门、台湾与中国内地虽然同属中国 ,但对于未成年人犯罪的内涵及其本质等问题的看法却是同中有异。因而研究四地刑法未成年人犯罪的概念 ,比较其优劣 ,评价其得失 ,对于增进四地未成年人犯罪刑事法制的交流与完善 ,无疑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一 中国内地刑法中的未成年人犯罪概念对于未成年人犯罪的界定问题 ,我国内地刑法学界曾有两种不同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 ,未成年人犯罪即为青少年犯罪 ,是指已满 14周岁不满 2 5周岁的少年和青年的犯罪。①这是…  相似文献   

2.
我国的未成年人犯罪已成为社会各界所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本文概括出未成年人犯罪的基本状况和心理行为的特点,着重探讨了未成年人犯罪的主客观原因,从社会、学校和家庭三方面进行了系统分析,重点分析了社会因素中的网络因素及家庭教育因素。通过预测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发展趋势,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3.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形成因素--典型个案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少年犯罪是我国当前突出的社会问题之一,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家庭生活、学校教育、社会居住环境和情境不良因素的影响是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形成的决定性客观因素,应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以防止和减少未成年人形成犯罪的心理,走向犯罪。  相似文献   

4.
随着全球性的犯罪低龄化的现象日益突出,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存在和特别关注的社会问题。如何有效地预防、遏制未成年人犯罪,已成为世界各国刑事法律所关注的焦点。对未成年人的处罚适当与否,不仅关系到未成年罪犯一辈子的前途,而且还会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其意义远远超出处罚犯罪未成年人本身。  相似文献   

5.
未成年人犯罪已成为各方面关注的一个社会问题。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呈现出犯罪年龄低龄化、犯罪类型多元化、犯罪手段成人化、犯罪成员团伙化、流窜化的特点。教育体制不完善和社会不良风气等是未年人犯罪的重要原因,当前司法制度的一些缺失,给公安机关的打击处理带来了极大的难度。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6.
犯罪的家庭因素历来是中外犯罪学家研究的重点。特别对未成年人犯罪而言,家庭因素的影响要远远大于成年人。在影响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诸环境因素中,家庭因素占据着重要地位。本文着重从家庭教育、家庭结构和家庭气氛等方面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家庭成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7.
浅谈学校对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未成年人犯罪,又称青少年犯罪,是指已满14周岁未满18周岁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并实施了危害社会、触犯刑律而应当受到刑法处罚的人的犯罪。目前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日益严重,危害程度不断升级。据统计每100名罪犯中就有近10名为未成年人,未成年人犯罪已与环境污染、吸毒贩毒一道成为社会的三大公害,形势非常严峻。特别近几年未成年人犯罪集团化、低龄化趋势更加突出。因此,从各个环节入手,追寻对未成年人犯罪成因分析,探求矫正谋略,是当前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8.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少年犯罪不仅影响社会治安,更是关系到整整一代人的成长和未来国民素质的问题。有专家与学者将未成年人犯罪与环境污染、吸毒贩毒并列为世界三大公害。青少年犯罪尤其是未成年人犯罪已成为特殊的社会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探索青少年  相似文献   

9.
未成年人犯罪已成为困扰世界各国的"三大社会公害"之一,而研究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特征是构建未成年人犯罪预防体系的重要基石。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未成年人在认知、需求、情感、意志和动机五个主要心理要素方面都与成年人有着显著的区别。透析其心理特征并从中归结出具有普遍规律性的特质,将会促进对未成年人犯罪的专项矫治和防范。  相似文献   

10.
未成年人犯罪的现实凸显家庭问题是对其影响的重要因素。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明确规定了家庭和监护人的责任,但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体系中,家庭预防始终是一块"短板"。应强化对未成年人监护人的监督、惩戒,对其教育应制度化、规范化,促进未成年人监护人认真履行职责,更好地发挥家庭在未成年人犯罪预防中的积极作用。这是社会各个方面形成整体合力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11.
使用手机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社会大环境以及手机媒体自身的特征、大学对德育的定位和手机媒体管理的局限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拇指下的德性”问题受到一定程度的冷落。为此,在德育工作中,一要注重德性伦理培育在大学生手机媒体运用中的导向性;二要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创新德育方式;三要建立制度规范,促进手机媒体长效管理;四要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培育良好的校园德育环境。  相似文献   

12.
西部地区黑社会性质组织形成的文化意识原因,既具有与全国其他地区相一致的因素,也具备一些区域性文化元素。归根结底表现为主流文化与犯罪亚文化的矛盾和冲突。作为逆主流文化而动的反文化、反主流文化、反社会的极端越轨文化,在黑社会性质组织中体现为群体性的有组织犯罪亚文化,它是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精神支柱和内在动力。从社会学角度出发,中国社会中存在有组织犯罪的亚文化;从心理学角度而言,有组织犯罪中的个人和组织群体也存在有组织犯罪亚文化。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众传媒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越来越深入,对社会犯罪的影响也越来越深远。由于现在大众媒体上暴力、色情的信息越来越多,以及对于犯罪行为报道的不合理,导致"潜在犯罪人"从媒体上习得了犯罪行为;而大众传媒对社会价值观的不合理塑造,又促生了公众的"社会相对剥夺感",帮助产生了"潜在犯罪人"。  相似文献   

14.
未成年人具有自身的特殊性。正是由于这些特殊性,立法体系应该在犯罪要素的框架内单独考虑建立未成年人刑事处遇体系。重视未成年人的特殊性以及建立一个有针对性的少年刑事处遇体系,有效预防和控制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发生,从而达到更好保障未成年人权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恢复性司法旨在恢复因犯罪行为引起的被害人、被告人和社区创伤,恢复平等、和谐的社会关系和秩序。未成年人恢复性司法模式与我国未成年人司法“双保护”及“教育为主、惩罚为辅”原则是统一的。“双保护”原则是我国未成年人司法制度的首要原则,基本含义是未成年人司法既要注重社会的安全、秩序,也要注重保护失足未成年人,并使二者有机结合。未成年人犯罪恢复性司法矫治体现了刑法谦抑主义所提倡的“非刑罚化”的刑事政策。刑法谦抑主义包括:一是刑法的补充性;二是刑法的不完整性;三是刑法的宽容性。通过恢复性司法,犯罪人将不用承受牢狱之苦,而由其他方式如赔偿损失、社区劳动等来代替刑罚的执行。  相似文献   

16.
未成年人犯罪之刑事立法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立法进行完善时,刑法应直接规定未成年人负刑事责任的起始年龄;明确列举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承担刑事责任的具体罪名;增设时未成年犯罪人不得适用无期徒刑、"不满18周岁的人不构成累犯"的规定;放宽未成年人犯罪人适用缓刑、减刑、假释的条件等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7.
人的犯罪是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但是,在综合因素中生物性因素与社会性因素对青少年和成年人犯罪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前者对青少年犯罪所起的作用更大,后者对成年人犯罪所起的作用更大。这主要是因为青少年的犯罪是成长中的犯罪。青少年正处在由生物人向社会人的急剧变化时期,这一时期,上述两种因素交替变化是青少年生理发育的一种自然表现。基因遗传和突变特性以及激素旺盛分泌对情绪、情感、行为的影响强烈程度都大于成年人,所以,他们的犯罪往往带有生物性因素作用的本能色彩。对青少年犯罪的防治,不应忽视这些具有不良作用的因素。  相似文献   

18.
大量农民涌入城市,其文化背景发生了与以往不同的较大的变化,导致出现文化冲突乃至心理冲突。文化冲突引发价值冲突,价值冲突导致行为失范,成为诱发农民工犯罪的原因之一。因此,应积极主动采取有效的对策以加速文化融合,避免社会冲突的发生,预防和减少农民工犯罪,保障我国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9.
间谍犯罪是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行为。间谍犯罪行为是犯罪心理的外部表现,是犯罪心理外化为行动。而间谍犯罪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又受内外在诸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进一步深入研究间谍犯罪心理的有关问题,对于确认间谍案件性质,打击和预防间谍犯罪,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青少年团伙犯罪行为作为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形式,其行为模式是与青少年自身的生理、心理等方面的特点和所处的社会环境无法分开的。青少年团伙犯罪的行为模式可分为纠合期、行动活跃期、消亡期。对青少年团伙犯罪行为模式的分析和解释可以找到对其治理的突破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