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坚持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和民生福祉、生态安全的价值取向下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确保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天地人和、万世永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任务、显著特征和基本要求,彰显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刻内涵、价值追求和独创性贡献。中国式现代化是具有深厚生态文明意蕴和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它所秉持的生态政治立场显示其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不断激化人与自然关系、人与社会关系、人与人关系以及人与自身关系发展模式的彻底否定;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大方略,体现了以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引领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推动经济社会整体高质量发展的长远谋略;中国式现代化倡导的生态文化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发展的强大软实力。  相似文献   

2.
党的二十大明确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构成。从新中国成立到党的二十大召开,生态文明中国之路经历了萌芽探索、初步发展、丰富完善和全面深化四个阶段,具有坚实的理论依托与清晰的演进逻辑。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中国之路彰显历史伟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为生态文明中国之路指明了方向,从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与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四个方面提出了生态文明中国之路的着力方向。  相似文献   

3.
人因自然而生,与自然共生。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将人类活动的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在地球生态系统的承受范围内,全球生态系统方能行稳致远,人类可持续发展才能具备基本前提。作为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充分发挥工业生产体系的规模效应,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积极开展“气候外交”,帮助第三世界国家增强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能力;致力于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推动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全球气候治理作出了中国贡献。  相似文献   

4.
流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场域,流域生态环境治理呈现“碎片化”特征,环境治理难题频出。随着协同治理理论的引入和广泛运用,我国生态环境治理领域逐渐构建起具有协同治理性质的生态环境法律制度与政策,协同治理理论与我国生态环境政策之间的耦合不断增强,流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机制的绿色意义不断凸显。为此,有必要在实践层面积极探索流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机制的具化设计,重点做好顶层设计,推动立法协同;明晰权责关系,实现治理主体协同;设定基本框架,厘清治理制度协同。  相似文献   

5.
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要求,也是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现实需要。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具有从源头上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价值功能,是推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制定环境保护综合决策的重要途径。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进程中,以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为切入点,针对实践中存在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适用范围相对狭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编审程序规范性不够等问题,从调整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适用范围、优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编审程序等层面,提出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具体策略,有助于提高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实施的有效性,为协同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6.
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在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部署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时指出,要建立与疫情防控相适应的经济社会运行秩序。当前,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持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开展生态环境治理,就是推动建立与疫情防控相适应的经济社会运行秩序的重要行动举措。  相似文献   

7.
党的领导是“中国之治”的最大优势。党的领导优势在中国现代化建设历史任务和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特质的互动共生中得以彰显,具体表现为使命领航与政治保障的政治优势、结构统合与队伍建构的组织优势、民主集中与适应治理的制度优势、以人为本与利益凝聚的工作优势。在实践过程中,党的领导优势和国家治理现代化存在互为因果和同生共长的实际关系,并通过“整体性治理”的运行机制,实现党的领导优势向国家治理效能的转化以及政党现代性的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8.
赵银亮 《当代亚太》2006,(11):47-53
新的治理理论强调参与、伙伴、磋商与共识,这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一种与东南亚推行“软”地区一体化相吻合的趋势。亚洲金融危机以来,东南亚经历了深刻的制度变迁,建立在各国和谐共生基础上的软治理模式日益成为地区合作的新动力。基于地区综合安全的思考,也需要在国际制度层面寻求构建东南亚自身的制度框架。  相似文献   

9.
当城市处于转型期和黄金发展期的时候,作为城市领袖,其重要使命是认清现代城市理念更加"人化"的新趋势,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核心理念,树立新型的城市生态观、城市安全观、城市文化观、城市发展时空观,提高对城市发展理念的创意与策划力、城市领导者的综合领导力、城市精神文化的融合力、城市市民的自我领导力和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水...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是党代会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建设,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高度,首次把“美丽中国”作...  相似文献   

11.
中国式现代化城市治理,是以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为依托,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论述为引领,以中国城市治理的生动实践为基础,探索形成旨在推动和保障中国式现代化目标行稳致远的独特新型城市治理模式,既有与全球所有城市相同的治理特征,更具有基于中国国情、体现时代特征、彰显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鲜明特色。在中国式现代化推进过程中,城市治理实践在公共服务供给、治理体制运行、城市结构分异、民众公共意识、风险韧性治理、城乡跨域协同等方面面临问题与挑战。因此,中国式现代化城市治理应以推动特大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为引领,着力构建完善以系统化、融合型党建为引领的城市治理新体系,通过政社合作共治和上下结合的社会化评价模式,推动实现包容共富型治理、整体性治理、数字智慧治理以及德法共治的融合治理。  相似文献   

12.
文志强 《人民之友》2022,(10):51-52
<正>全面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以高效能履职服务高质量发展,为谱写美丽湖南篇章贡献智慧和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南生态文明建设高度关注、寄予厚望,多次就湖南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重要指示:2013年来湖南考察时要求“真正把生态系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保护好”,2018年到长江岳阳段考察时又嘱托湖南“守护好一江碧水”,2020年来湖南考察时强调“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展现新作为”。  相似文献   

13.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当前,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蓬勃兴起与快速发展,对国家治理、社会建设和人民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推动社会迈入了以科技进步和产业革新为基础的智能社会。新时代新征程,如何抢抓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推动社会治理走向“善治”和“智治”,成为不容忽视的重大议题。作为一种治理技术,人工智能在嵌入社会治理的进程中为社会治理理念、治理方式与治理效能的变革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因其技术发展的不确定性对社会结构的稳定、智能治理与科技伦理的契合和政府治理能力的匹配等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在推动人工智能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发展的进程中,应大力推动和发展负责任的人工智能,消解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中的隐患;坚持以人为本,建设有人文温度的智能社会;构建智能社会治理体系,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在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陆洵 《法国研究》2014,(4):77-83
法国生态文学先驱吉奥诺善于描绘普罗旺斯自然世界,当地的植物元素是其着力表现的意象之一。他以自己质朴自然的生活经验为基础,通过对"橄榄树"、"薰衣草"、"草木"等植物元素来凸显具有普罗旺斯风格的自然生态文明,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揭示植物符义在表现作者生态思想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构建城市社会治理共同体是我国社会治理领域的重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是推进城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和有效手段。在研究阐释城市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的概念内涵、模型、框架与逻辑机理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城市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强化党委领导核心作用、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能、完善社会协同治理体系、提高公众参与成效、健全协商治理机制等方面提出城市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的现实路径,力求聚合多元主体力量,化解各类社会矛盾,协调各种社会关系,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实现社会善治,推进城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16.
欧洲货币联盟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上的非对称性治理机制始终是一个饱受争议的话题.面对欧元区债务危机和“里斯本战略”差强人意的实施效果,法国“欧洲经济政府”的主张对当前欧洲货币联盟极具德国色彩的经济治理机制提出了挑战.本文将对“欧洲经济政府”这个概念的含义和历史进行梳理,解析这个概念背后德法两国在欧洲货币联盟治理机制上的根...  相似文献   

17.
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主旨是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把国家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而首要的是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制度优势更好向治理效能转化。人大高效能履职的过程,也就是其制度优势向治理效能转化的过程,这现实性地要求人大在制度上扮演好“两个角色”,在组织上建设好“四个机关”。上海市人大在推进人民城市治理中依法履职,充分发挥制度优势,形成了引领方向、供给制度、整合民意、保障权益、有效监督等治理效能。这对人大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启示与要求是: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优化制度,坚持凝聚共识,坚持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18.
积分制乡村治理模式是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项创新探索。作为乡村治理的有效抓手,积分制乡村治理模式以“治理有效”为目标引领,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乡村治理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表现出很强的实用性和操作性。基于“积分制乡村治理模式中各要素如何形成良性互动状态”的问题导向,对积分制乡村治理模式4个典型案例展开多维比较分析,研究归纳积分制乡村治理模式制度设计的共性理念及其差异性,从党建引领、制度建设、“激励—约束”等层面阐释积分制乡村治理模式各要素之间的互动逻辑,构建应然状态下的积分制乡村治理模式“党建引领+积分嵌入”运行机制,提出创新党建引领积分制乡村治理模式的运行机制、探索因地制宜运用积分制的多元化方式、强化治理主体与服务对象的能动互动、建立积分制乡村治理模式长效运行机制等优化路径,有利于为进一步提升乡村治理有效性、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9.
习近平边疆生态治理重要论述是在解决我国边疆生态环境问题,满足人民群众对美丽边疆的需要,维护中国和周边邻国边疆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基础上形成的系统认识,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与中国边疆生态治理实践相结合的时代产物,其内含中国古代生态观的朴素思想,与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边疆生态治理思想一脉相承,具有鲜明的法治特征,强调边疆生态治理要坚持法制先行,严格执法,全民守法,在具体实践中坚持党的领导和陆海统筹原则,旨在筑牢中国边疆生态安全屏障。  相似文献   

20.
《新民周刊》2022,(26):6-7
城市公园最早出现于1843年的英国。25年后,上海也建起了第一座城市公园。直至1949年,上海市区的公园数量仅为14个。2020年,上海拥有城市公园的数量突破400个,其中2/3以上为近20年来新建。近年来,各地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生态视野在城市构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布局高品质绿色空间体系,将“城市中的公园”升级为“公园中的城市”。而旨在打造“千座公园”的上海,正在成为“公园中的城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