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群众》2017,(15)
正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江苏法治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探索形成了以法治文化体系建设为抓手,以覆盖城乡的公共法治文化设施为阵地,以"一镇一品"法治文化品牌项目为支撑,以"法润江苏""德法同行"系列主题教育活动为载体,以创新法律服务网络平台为依托,以法治文化示范创建为窗口的法治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宏大目标,并把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前提与条件。从理论上看,建设法治文化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基础性工程。如果说法律制度是硬件建设,那么,法治文化是软件建设。因为法治文化关系到各级领导干部和全体公民的思维方式、行为准则与价值判断。所以,建设法治文化不但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前提、基础与条件,同时也是建设法治国家的重点、难点与战略支点。  相似文献   

3.
王亚 《今日浙江》2021,(2):46-47
文化,化人于无形,润心于无声. 一步一景,法治文化阵地为之江大地妆点浓浓法治韵味;一笔一画,法治文创作品为传统文化增添法治新意;一歌一舞,多元法治宣传形式营造缤纷法治氛围……"七五"普法以来,随着法治浙江建设的不断深入,法治文化以更多的形式浸润到浙江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化为重要精神支柱和内在动力,展现出广泛影响力和推动...  相似文献   

4.
法治型政党建设的出发点、落脚点、着力点和归结点是法治型党组织建设。法治型党组织建设是一个有着多方面任务的系统建设工程,应从法治文化建设、法治制度建设、法治行为建设、法治作风建设、依法办事能力建设等"五位一体"建设所形成的合力中予以深入推进,其中,以培育法治意识和法治思维方式为主要内容的法治文化建设是重要内容;法治制度建设是促进法治型党组织其他建设任务得以有效运行的重要保证;法治行为建设是通过党组织领导干部及其成员的学法、尊法、守法、执法等法治行为表现出来的;法治作风建设是指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等方面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法治态度或法治行为风格;依法办事能力是指各级党组织以及党员干部在法治思维指导下运用法治方式解决问题和处理具体事务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上海人大月刊》作为市人大常委会主办的机关刊物,是全市唯一份以宣传上海人大工作和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为重点并公开发行的专业性刊物,是宣传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宣传上海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舆论阵地。  相似文献   

6.
法治型政党建设的出发点、落脚点、着力点和归结点是法治型党组织建设。法治型党组织建设是一个有着多方面任务的系统建设工程,应从法治文化建设、法治制度建设、法治行为建设、法治作风建设、依法办事能力建设等"五位一体"建设所形成的合力中予以深入推进,其中,以培育法治意识和法治思维方式为主要内容的法治文化建设是重要内容;法治制度建设是促进法治型党组织其他建设任务得以有效运行的重要保证;法治行为建设是通过党组织领导干部及其成员的学法、尊法、守法、执法等法治行为表现出来的;法治作风建设是指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等方面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法治态度或法治行为风格;依法办事能力是指各级党组织以及党员干部在法治思维指导下运用法治方式解决问题和处理具体事务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张蕊 《人民论坛》2012,(23):122-123
高校法治文化以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等意识为本位,由隐性的理念性文化和显性的学校制度文化组成。建设理念性文化应当从加强法治教育入手,充分利用法律基础课程、第二课堂,积极营造校园法治教育氛围。显性的学校制度文化建设可以通过聘请法律顾问协助学校完善规章制度、坚持程序正义、加强校园民主监督机制、健全校内教育救济制度等依法治校的措施予以实现。  相似文献   

8.
贾金玲 《求索》2011,(1):113-115
法治建设是社会制度建设的一个重要层面,马克思主义从联系的、系统的观点出发,把法治放在与社会经济政治相关的社会体系中,揭示了法治的本质、社会地位和功能。法治对社会制度和社会秩序的建设具有重要作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寻求解决人与自然、人与人的突出矛盾,必须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法制,以发挥其对和谐社会建设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全民守法是法治社会建设的最高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必须以党的领导为根本保障。在党的领导与全民守法之间建立联系,可以发现,相比制度嵌入、组织嵌入而言,法治文化嵌入才是处理党的领导与全民守法关系的最优路径。在目前法律制度供给给定的前提下,提升守法效应,需要在党领导的法治文化建构框架下寻求全民守法的建构路径。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法治建设必须要汲取传统法律文化的精华。传统法律文化是当代法治中国建设的文化土壤,是当代法治中国建设的宝贵本土资源,是当代法治中国建设的实践基础。传统法律文化对当代法治中国建设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在立法上,汲取了成文法的立法经验与传统,在立法形式上以法典为主要表征,在内容上将道德融入法律原则之中;在司法上,汲取了传统法律文化中慎刑与慎杀的思想与理念,尤其是对于死刑处决尤为慎重;在法律监督上,汲取了传统法律文化中的御史监察制度中的成熟经验。总而言之,当代法治中国建设是对传统法律文化的创造性发展,对传统法律文化注入了新的血液。  相似文献   

11.
梁太波 《桂海论丛》2014,(5):122-126
建设法治中国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要把法治作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核心来抓。"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是迄今为止国家治理视域下,对具体从事治理活动的领导者基本素质的高度概括和要求。治理能力的关键是人的素质,特别是领导者素质。必须大力提升领导者的法治思维能力,以法治思维能力的提升助推国家治理能力的飞跃。提升法治思维能力的主要路径包括:一是以履行做全社会学法守法用法表率的法定义务为动力,强化提升法治思维能力重要性的认识;二是以完善学法用法守法的制度建设为契机,加强法治思维的培训和教育力度;三是以推进法治文化建设、创建法治环境为目标,形成提升法治思维能力的制度保障和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12.
<正>近年来,奉化区积极探索创新普法载体,大力实施"一地一品、百花齐放"普法品牌战略,以普惠群众、凸显特色、注重实效为原则,抓住时机、因地制宜推动法治文化进农村、进社区、进公园、进工业园区、进农家乐等,打造了一批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法治文化阵地,特别是通过采取"政府主导、部门合建、资源共享"的模式,率先建成了浙江省首个区级法治文化中心、宁波市首个宪法主题教育馆等标杆式阵地,依托各镇(街道)、村(社区)地缘优势、本地特色,建成了溪口三十六湾村法治盆景园、锦屏街道拾荒者公寓法治文化长廊、尚田张家村法治文化工业园区、大堰南溪村农家乐法治文化园等个性化阵地,初  相似文献   

13.
<正>法治是法律在全社会得到公认和普遍施行的一种社会状态,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找到的治国理政的最佳方式。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法治国家是一个系统工程,法律制度是前提,实施机制是保障,法治文化是基础,三者缺一不可。法治建设必须坚持制度、机制、文化一体推进,形成良好的法治运行状态,从而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制定良好的法律是前提  相似文献   

14.
曹寄奴 《理论月刊》2006,2(6):98-100
文化与文明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法律文化与制度文明在时间和空间上处于共存共处的状态,法律文化与制度文明之间不仅存在历史关联而且存在内容关联。法治是现代法律文化与当代中国制度文明建设的联结点,它不仅是现代法律文化建设的目标而且也是当代中国制度文明建设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民主法治与和谐社会应当具有怎样的关系?社会主义法治应如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自身的发展与完善?这是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推进民主法治建设中必须思考和回答的重大问题。本期"法治建设"栏目围绕这一主题展开。《构建和谐社会与法治社会》约请著名法学家卓泽渊教授,就和谐社会与法治的关系作深刻阐述;《和谐视角下的检察文化建设》探索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如何加强检察机关和检察队伍的文化建设;《试析和谐语境下的刑事和解制度之构建》提出在和谐社会下引进刑事和解制度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其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利益,具有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的主旨特性和价值目标;坚持党的领导与经济、政治、文化及社会发展良性互动,体现出整体优势;与其他社会治理方略、治理手段相互配合,共同实现社会善治。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建设符合中国现实国情的法治体系;注重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为法治建设提供文化滋养和道德底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经验。法治改革先行,政治体制深层次改革的配合尚不到位;法律配合经济、政治及社会控制目的,有沦落为形式工具的危险;部分法律制度与中国社会实际状况脱节等方面是其需要深刻反思的教训。  相似文献   

17.
李汉勤 《政策瞭望》2014,(12):36-37
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制度建设具有根本性、长远性,更体现了法治思维。而制度建设必须立足于每一个地方的实践基础和发展阶段,结合当地的生态基础和产业特点、文化特色,坚持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以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物质基础,这样的制度安排才有生命力。只有具备了经济基础、产业基础、文化基础和环境基础,生态文明建设才有可能持续、稳步推进。  相似文献   

18.
谢东伟  高福洪 《公安研究》2012,(9):73-76,81
摘要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促进公安法治文化的兴盛繁荣,实现公安机关文化层面与工作层面法治的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以美学为视角,从审美的性质、特征和规律入手,对公安法治文化美感生成及发展规律进行探讨,对公安法治文化的审美特征进行分析,以深入剖析当前公安法治文化审美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据此阐述公安法治文化审美的价值取向,对于实现文化层面法治与工作层面法治之间的相互促进和协调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当代公安法治文化审美价值取向应该是:强化法律至上的思想观念,树立全社会共同的法律信仰;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确立建设和谐社会奋斗目标,建设安定有序的法治社会;以颂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为核心,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抓好公安法治文化传承。  相似文献   

1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特殊性决定了我国在法治国家建设过程中需要基于实际国情。在新时代下,我国需要促进中国特色法治文化多层面发展,完善中国特色法治文化发展机制,优化中国特色法治文化发展环境,努力建设中国特色法治文化体系,为法治国家建设提供强劲动力。  相似文献   

20.
赵嵩 《今日浙江》2006,(10):48-49
加强法治建设,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基本保障。加快建设文化大省,必须在推进“法治浙江”建设的进程中,充分发挥法律调整和规范文化领域的整合作用,努力为文化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建设文化大省的现有法律支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文化法律制度建设的迅速发展,文化法律、行政法规和政府规章不断出台,文化领域的各项工作初步实现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为保证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政府规章的实施,我省加强地方性文化法制建设,积极开展相关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的制订工作,逐步推动我省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