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消费过度负债是各国在消费信用的广泛推行中普遍出现的现实难题,在我国,不断飙升的家庭债务隐含着深刻的过度负债危机,并业已成为现阶段我国消费金融发展的最大隐患.当前,用消费信贷法来规范不负责任的消费信贷行为,并通过消费破产制度来实现债务人的救济已成为域外先进国家有效防杜和治理消费过度负债的重要举措.为有效化解我国消费信用体系中存在的过度负债风险,应在宏观层面确立对金融消费者倾斜保护的理念、建构适当有责的信贷服务体系、建立消费债务人的市场退出机制,并在微观层面设立专门的消费信贷法典,架构宽严相济的消费债务清理法,做好配套制度的改革.  相似文献   

2.
论我国个人破产法律制度的构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孙颖 《现代法学》2006,28(3):91-97
我国目前正在着手修改的《合伙企业法》,拟增加关于“有限合伙”的内容。在有限合伙相应的破产环节上各国一般均通过个人破产制度予以调整和化解。加之我国家庭整体负债率高,居民个人消费和社会的整体经济形式存在失衡,个人破产立法势在必行。目前我国消费信用体系正在建设之中且已初具规模,中国实施个人破产已初步具备条件。但是个人破产是一把双刃剑,应当设置较高的申请破产的门槛和合理的财产扣押范围,建立符合中国实际的债务清偿计划制度和破产免责制度,并实行人格破产和限制消费制度,同时应避免金融机构为获取贷款利润滥发信用卡,鼓动消费者过分超前消费。  相似文献   

3.
消费信用是指消费者因其自身的人格和财产要素而获得的、其偿债能力的社会评价。消费信用权是信用消费者相对于普通消费者而拥有的一项特殊权利,也是信用消费者的核心权利。对这一权利的保护,不仅有利于信用消费者本人,而且有利于增强信用消费者进行信用消费的积极性,加快信用消费的健康发展。在国外,消费信用已经作为一项法定权利规定于法律体系之中。在我国,消费信用虽已具备“应有权利”的基本特征,但法律保护却显滞后。  相似文献   

4.
在消费社会确认与规范我国消费者信用权有其正当性,考察美国消费者信用权确立与发展历程可知消费者信用法律主要有消费者信用保护法和消费者信用信息保护法,体现出对消费者权益的倾斜保护,对企业契约自由行为进行限制,始终强调政府对消费者信用交易进行规制与监管.建议我国<消法>修改中应确立消费者的信用权.  相似文献   

5.
王利明 《中国法律》2002,(4):36-38,103-107
从整治社会信用方面来说,当前我国经济生活中出现的信用危机现象在很大程度上也与我国破产法律制度的不健全有着密切关系:我认为,当前完善破产制度对於强化信用有如下作用:首先。破产法律制度对於强化信用关系,保障债权人的利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破产法是维护市场经济正常秩序、化解金融风险的必然要求:现代社会已经进入网络化、数字  相似文献   

6.
制约我国消费信用发展的阻碍因素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费信用是现代信用的一种重要形式,对我国目前启动消费、扩大内需、刺激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而要使消费信用在我国真正形成气候,还有一定难度。要促进我国消费信用的发展,必须明确消费信用政策的指向性,培植多类型、多层次的消费信用体系,逐步建立个人信用制度;必须在政府的积极参与下,搞好配套改革,创造良好的消费信用环境。  相似文献   

7.
创建个人破产制度可以改变社会固有债务文化,树立破产免责理念,促进个人信用体系发展,建立信用标尺,保护债权人利益。同时明确"诚实"对债务人的价值指引,为诚实债务人提供低成本救济。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在企业破产制度、个人征信体系和执行制度发展等因素的推动下,创建条件逐渐走向成熟。构建个人破产制度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研究个人破产制度的运行理论和规则。债务出清理论和信用公平理论分别在宏观和微观层面指导个人破产制度的运行,从法庭内和法庭外两个层面共同构成个人破产制度的运行规则。进而在个人破产制度运行机理的指导下构建我国个人破产制度,建立法庭外债务清理制度和法庭内债务清理制度。  相似文献   

8.
论消费信用中的消费者权益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费信用经济的发展 ,要求必须保护消费者的利益 ,消费者在消费信用中应获得信用的一般性权利和各项具体权利。要分析形式意义和实质意义的消费信用法 ,理清《消费信用法》与民事基本法及相关商事法、经济法的关系 ,制定既反映整个消费信用交易又能侧重体现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消费信用法》。  相似文献   

9.
消费金融打破了消费者原有的信贷约束,扩展了金融体系的多层次结构,推动了信用社会的建设进程。然而其快速发展却伴随着授信失衡、风控失灵和催收失当三大乱象。信用基础设施的制度性缺位、无序扩张诱致业务属性异化、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不匹配共同构成消费金融发展失序的主要动因。消费金融的发展规范,需要完善监管思路,强调消费金融的消费内核、完善信用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市场准入审核机制并强化金融消费者保护理念,多管齐下,多维共治,引导消费金融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金融危机背景下,回顾与展望我国消费信用法研究与相关立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如今消费信用立法已经成为世界性立法现象。消费信用立法应将保障消费者权益作为基本原则,综合调整贷款信用和销售信用关系,加强对消费信用先合同义务与合并条款的规制。所以,深入研究国外立法,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我国消费信用发展现状和传统消费文化,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信用法》是非常必要和迫切的。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17.
《现代法学》2019,(2):119-136
"信息"作为日常用语和学术用语目前被广泛使用,但其时间并不长。自1993年始,"信息"一词零星出现于法律文本,20年后才普遍、大规模地进入法律文本中。相对于其他规制工具,信息工具的功能优势极其明显,因此近几年在我国各类立法中被较多采用。由于缺乏充分的理论支持,对消费及消费者保护中多主体间的信息关系未能系统认知,2013年《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重大修改没有全面考量并运用信息工具,导致消费者评价、适当性、消费教育等多个重要制度有所缺失。由于理论认知的不充分,经营者信息提供义务等多个信息工具制度在设计中出现不当,这都需要通过立法对制度予以确立和完善。  相似文献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