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十六大以来,中共中央立足全局,把“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谐社会一道,确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位一体”的重要目标。党的十七大进一步强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并对新世纪新阶段民主政治建设的目标、任务、方式和途径作了深入阐述和部署,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思想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其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基石,“小康”社会思想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构成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目标体系,统筹兼顾、综合平衡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基本原则,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是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民主法制建设思想是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重要保障。深入研究邓小平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思想,对于我们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贯穿我国现代化进程始终的重大历史任务。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使命感,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和部署上来,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坚持不懈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没。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容、目标和原则。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容,中央概括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五句话,概括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和要求,勾勒了一幅令人向往的现代化乡村社会的美丽…  相似文献   

4.
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关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全局,事关和谐文化建设。《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哲学社会科学是中国现代文化的主体,引领着社会主义文化的主流方向。  相似文献   

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审计机关要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这一重要论断,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文化建设中的灵魂作用,体现了我党对文化建设的规律认识。指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融入”、“贯穿”、“体现”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引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  相似文献   

7.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关系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决策,也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翼城县委统战部联系农村实际,发挥部门优势,积极牵线搭桥、调动资源、激活主体,在服务新农村建设方面作了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六大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提出来:胡锦涛总书记也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如何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进一步深化拓展创新工会工作,是当前工会工作面临的一个崭新课题。企业是社会的细胞,建设和谐企业,不仅是和谐社会的基础,而且是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9.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着眼长远的重大决策,是深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的战略部署。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应该注意解决好农村贫困人口的最低生活保障问题。  相似文献   

10.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统筹城乡发展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决定》用20个字五句话给予了社会主义新农村最简要的概括描述,这五个方面既有彼此互相促进、互相影响的内在的联系,又有先后顺序的逻辑关系。其中,生产发展是建设新农村的关键和基础。统筹城乡发展,就是围绕农村的生产发展,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积极实施城乡互动、工业农业互动的发展战略,以城带乡、以工哺农、以工促农、工农互补、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发展是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之举。  相似文献   

11.
从广义上说,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始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从1956年到1978年,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在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格局和计划经济体制下进行的,这一时期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为当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1978年以后,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在市场取向的改革中进行的;党的十六大以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与深层次社会改革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关联而进行的。在全社会树立起以工助农、以工养农的理念,发展现代规模农业,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遵纪守法的新农民是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2.
王康寒 《海南人大》2007,(11):36-39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党中央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全局出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为指导,在认真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经验,借鉴世界法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的,标志着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规律、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把握.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反复提出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涵盖了经济、文化、政治三个基本方面,大大拓展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内涵。胡锦涛把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推进到了一个新的更高的理论境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本质论。  相似文献   

1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是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现代化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内在需要,是从全局和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需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选择。因此,加强涉农审计工作,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运作、重在实效,从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和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局出发,以涉农资金的分配、拨付、管理和使用为主线,以促进管理、提高效益为目标,做好涉农审计工作,积极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5.
2001年1月10日,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讲话指出:“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江泽民“以德治国”方略的提出。不仅是当代社会法治建设的内在要求和时代要求,也是对中国古代儒家  相似文献   

16.
五四运动后,中国思想界分别就“西化”与“本位文化”、“以农立国”还是“以工立国”和怎样实现现代化展开了多次争论。虽然其中观点各异主张不同,但却从总体上反映了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现代化主题,揭示了中国社会发展的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则使这一命题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充分展开,并赋予了它新的时代含义。  相似文献   

17.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不仅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的产物,也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题中应有之义,而且还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社会主义社会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相似文献   

18.
珠海市农业局作为全市农业、渔业、林业和海洋工作的主管部门,在2006年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各项工作,以开展“三个走在前面”为主题的排头兵实践活动为契机,以农业系统民主评议政风行风为动力,全面贯彻落实全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动员大会精神,努力在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 ,将近二十年改革开放过程中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表述改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改变引人注目。“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建设中“不断探索”这一特征慎重而恰当的表述 ,而现时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模式和道路已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继往开来、全面推进的发展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最新表述无疑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历程的高屋建瓴的全新概括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条件或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科学内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系到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成败。要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不断增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