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者,天下之仪也。所以决疑而明是非也,百姓所县命也。(注释:按照法来办事,天下就有秩序,法是天下的准则,是用来解决疑难、辨明是非的,百姓的命运系于法。)  相似文献   

2.
"故曰:法者不可不恒也,存亡治乱之所从出,圣君所以为天下大仪也。君臣上下贵贱皆发焉,故曰法。""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此谓为大治。"——《管子·任法》这就是说,法不能不持之以恒,存亡治乱都由此产生,圣明的君主都把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准则。君臣上下贵贱一体遵行,按法办事,所以才叫做法。也只有君臣上下贵贱都服从法律,才能实现天下大治。管子在《任法》中,一再强调圣君"任法而不任智",做到了"身佚而天下治",特别强调"故尧  相似文献   

3.
语丝话痕     
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无法仪 而其事能成者,无有也。 --(春秋)墨子《墨子·法仪》 治国无法,则民朋党而下比,踪巧以 成其私。 --(春秋)管子《管子·君臣上》 以法诛罪,则民就死而不怨;以法量 功,则民受赏而无德也。 --(春秋)管子《管子·朋法解》  相似文献   

4.
《管子》一书,是战国时期齐法家的著作汇编,内容丰富、思想庞杂。本文试对其法律思想作一初步探讨。一、法的作用《管子》曾试图给“法”下过定义,《禁藏》篇说:“法者,天下之仪也,所以决疑  相似文献   

5.
《管子》提出了系统的"以法治国"理论。以法治国,立法是前提和基础,但是"徒法不能自行"。有了法,如何正确地施行,不仅事关百姓的权利,而且关系到国家的安危。《管子》在执法方面提出了许多很有见地的观点,内容丰富,系统完整。本文从执法理念、执法方式和监督机制方面,阐述《管子》的执法思想,探究其合理可鉴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管子》提出了系统的“以法治国”理论。以法治国,立法是前提和基础,但是“徒法不能自行”。有了法,如何正确地施行,不仅事关百姓的权利,而且关系到国家的安危。《管子》在执法方面提出了许多很有见地的观点,内容丰富,系统完整。本文从执法理念、执法方式和监督机制方面,阐述《管子》的执法思想,探究其合理可鉴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熊剑平 《时代法学》2006,4(3):44-49
管仲的治国方法与理念对于《管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管子》法思想和法精神也深受浸染,从而体现出与先秦其他法家迥异的面貌。对管仲事迹和《管子》成书的时代背景的爬梳,有助于分析其人其书法思想和法精神,并挑剔二者异同,厘清其传承关系。  相似文献   

8.
多才多艺没有错,关键是分清主次,才当其用。干部的主要角色是什么?是理政。首先要有行政能力,心忧天下,心系百姓,把握大势,拆难解  相似文献   

9.
电视连续剧《一代廉吏于成龙》,最近在中央电视台播放了。观后,笔者感触颇深。 于成龙是清代著名的清官,他从政二十四年拒贿保清廉、身居要职保清贫的事迹,实为感人。百姓交口称颂他居官清正,康熙皇帝称其“天下廉吏第一”。《一代廉吏于成龙》虽然没有宫廷内部争夺皇位那样轰轰烈烈,但是,其故事发生在百姓身边,件件与百姓的利益相关,更显得平实亲切,一代廉吏于成龙也正是这样一位受人们爱戴的“百姓官”。他廉洁奉公、勤政为民的精神,他的为官之德,是我们当代每位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值得认真学习的。 党的干部要以民为天…  相似文献   

10.
砸锅破案     
何进 《江淮法治》2011,(24):33-33
西门豹是战国时期的魏国人.魏文侯时期担任邺城县令(今河南安阳),因“河伯娶妇”一案和治理漳河而名闻天下.深受百姓的爱戴。  相似文献   

11.
《政府法制》2010,(10):9-9
多才多艺没有错,关键是分清主次,才当其用。干部的主要角色是什么?是理政。首先要有行政能力,心忧天下,心系百姓,把握大势,拆难解闲,卒然临之而不惊,捧之宠之而不喜,老老实实把该管的事管好,勤勤恳恳为百姓谋福祉。如果还能有一点创造,比如有一点新政,那就更好。  相似文献   

12.
吴杨 《检察纵横》2012,(8):58-58
古往今来,有多少清官廉吏名垂青史。他们克己奉公,心系天下,深受百姓的拥护和爱戴。他们的形象深入人心,他们的故事久久流传,他们的精神熠熠生辉。  相似文献   

13.
“郡县治,天下安”。这不仅是因为,以县级政权为主的基层政权直接面对底层,与百姓打交道,具体负责中央政策的执行和落实;也是因为,在一党执政的中国。县级政权代表着党和政府的形象。因此,县级政权若出现问题,尤其是作为政权核心的一把手——县委书记出现贪腐、权色交易等丑闻。对党和政府形象的打击可想而知。  相似文献   

14.
(二)坚持了法家学派的基本理论,并在运用上有所发展。法家学派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特征,就在于它主张法治、术治与势治,并把这三者说成是有不可分割的联系的整体。就是专制君主用法治理百姓,用术驾御群臣,而用法行术的后盾就是由暴力造成的势。第一,关于法治。《吕氏春秋》突出地强调法治的必要性。《荡兵》篇说:“家无怒笞则竖子婴儿之有过也立见;国无刑罚,则百姓之牾相侵也立见;天下无诛伐,则诸候之相暴  相似文献   

15.
《管子》法学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加荣 《法学杂志》2003,24(6):57-58
《管子》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有系统理论、体例完备的学术著作。管子所说的“法”是广义的,是各种上层建筑和社会关系的总和。他认为法律与道德在宏观上是一体的;法律与道德都是“理”;法律与道德规范是衡量人的行为的公平尺度;法制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相似文献   

16.
浩浩齐鲁,礼仪华夏,齐风韶韵,随政治化。惟泰岱以尊岳首,独黄河母育万化。孔儒思想,源夷东鲁,表中正而流治万世;孟学至理,同源共生,礼百姓而和谐天下。  相似文献   

17.
陈康祺 《政府法制》2012,(30):45-45
清代人于成龙,在20余年的宦海生涯中,三次被举“卓异”,以卓著的政绩和廉洁刻苦的一生,深得百姓爱戴和康熙帝赞誉,以“天下廉吏第一”蜚声朝野。  相似文献   

18.
刘亮 《政法学刊》2011,28(5):22-26
《管子》思想与自然法(natural law)学说比较接近,都主张人定法需遵循一定的原则,以及承认永恒不变的原则存在。自然法学说坚称违背自然法的人定法无效力可言,并将永恒原则与人定法区别开来。管子学说主张制定法在现实中具最高效力,未有永恒原则与制定法的严格区分。双方在永恒原则的内容上存在诸多差异,如自然法主张平等、正义、人人得其所应得等无差别地适用于所有人的原则;管子学说却将人划为君臣父子等不同的身份级别,主张不同级别间的服从及统属。  相似文献   

19.
百姓是衣食父母,百姓是头上天。五千年的文明古国曾经农桑稼穑,使农以时,安定有序,创造出了灿烂的农业文明。历史发展到今天,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时期,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关注“三农”,为解决“三农”问题,自1982年1月1日到2006年,中央先后出台了7个“一号文件”,农业、农村、农民概括为“三农”的核心是农民,农民不富,中国不富;农业不稳,天下不安。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公证》2009,(10):F0003-F0003
浩浩齐鲁,礼仪华夏,齐风韶韵,随政治化。惟泰岱以尊岳首,独黄河母育万化。孔儒思想,源夷东鲁,表中正而流治万世;孟学至理,同源共生,礼百姓而和谐天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