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模糊语言是语言中的普遍现象。在很多情况下,模糊语言的运用不但不会使语义含混不清,还可以增强其表现力。文中主要从事物的模糊性、人类认知心理和语言符号本身固有的属性等角度分析了模糊语言产生的原因,并且举例说明模糊语言的语用功能,目的在于说明模糊语言存在的合理性,并且提高人们对模糊语言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2.
依据原型范畴理论,V—ed(英语过去时)分别表过去、表虚拟和表口气委婉的三种不同用法是得益于隐喻概念的形成和使用的,其认知理据为空间上的距离通过人的隐喻认知机制分别被隐喻到时间域、事物或事件的真假性概念和心理认知域。在语法教学中,可以充分应用原型范畴理论。  相似文献   

3.
认知结构中的知觉系统和逻辑关系模式是认知思维的深层次结构,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心理模式和哲学基础。应用角色一背景分离理论和逻辑关系原理分析可知中国壮族民歌主要体现角色一背景可逆转换的知觉模式和主体客体化、客观归因的逻辑思维模式;英国民歌则主要反映角色一背景线性转换的知觉模式和客体主体化、主观归因的逻辑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4.
认知语言学派认为语言范畴和句法结构产生于一定的认知机理。作为一种常见句式,兼语句的原型范畴和认知模式与其句法表层特征相吻合,证实了人类认知能力对语言形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一、引言 疑问句是语法学中句法研究的范畴。可以这样说,人们认识客观世界,是从一个一个具体事物、具体现象开始的。在语法学上,这些具体事物、具体现象,表现为一定的词。而每个词的意义,总是客观存在的事物或现象的反映,它不是人类凭空臆造出来的。例如,客观世界有“山”,语言中就有  相似文献   

6.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主要是对人类先天认识能力的批判考察,而其中的范畴学说既是康德知识论的核心内容,也是康德哲学体系的理论支架。本文主要从范畴的来源的角度切入来具体阐释康德的逻辑判断表,以便进一步挖掘康德留给我们的思想遗产,以期寻找康德哲学的本真。  相似文献   

7.
人类认知是由理性认识与非理性认知交互生成的,邪教徒的认知心理作为人类认知的一种扭曲的形式,其发展过程常常渗透着各种"理性"的或非理性的认知因素。从"理性"认知的角度来讲,邪教徒的认知心理主要包括:强烈的好奇心、"救世主"情怀、"彼岸世界"的向往、"长生不老"的希冀以及"得道成仙"的幻想等;从非理性认知的角度来讲,这种心理又主要包括:"群体压迫"的从众心理、"挫折苦命"的"受害者"心理、难以自控的"报复者"心态、"毕其功于一役"的"暴发户"心理以及绝望后的"自我麻醉"心理等。邪教常常利用人们认知中"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的缺陷,对教徒进行精神和肉体的控制。  相似文献   

8.
人们的认知模式影响着人们对于事物的分析与判断,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影响着人们的情绪体验,进而对人们的心理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非理性认知对警察身心健康的不良影响是不容忽视的,这对警察的健康、素质、战斗力,以及整个警察队伍的声誉等都有极大的影响。而警察理性认知的建立,有利于提高警察的心理素质,预防因认知不当而产生心理困扰;有利于警察提高面对危险和困难的勇气和能力,在工作中机智、冷静地应对所面临的问题,提高工作效率;还有利于警察摆正自我的位置,积极地工作、愉快地生活,达到个人理想,实现自我。  相似文献   

9.
工业社会中的人们在认识论框架之下,运用分析性思维进行社会治理和政策制定。分析性思维采用实证主义研究方法来认识事物,与工具理性联系在一起。在工业社会中,分析性思维甚至被等同于科学,只要通过分析性思维制定的公共政策就被认为是科学的,也只有通过分析性思维才能获得科学性。而全球化、后工业化进程使得社会问题具有了高度复杂性与高度不确定性,超出了工具理性的范畴,也打破了分析性思维应用的条件和环境,这时需要对理性的概念作出新的阐释。与之相适应,政策过程中的思维方式应当从分析性思维转换到相似性思维。不同的思维模式带来不同的认知,以及不同的政策过程和建构图景。  相似文献   

10.
警察文化,既是一个社会历史范畴,也是一个认知观念范畴。对于警察文化的客观本质和科学观念,我们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理解。 一、警察文化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文化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因而学科研究的角度不同,对文化本质的认识也就不同。据统计,古今中外有关文化的定义多达二百余种。但不管其认识视角如何差异,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  相似文献   

11.
传统修辞学把隐喻看成一种修辞现象,而现代认知语言学家认为隐喻决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从根本上讲,隐喻是一种认知现象。隐喻性思维是人类认识事物、建立概念系统的一条必由之路,它深植于人类语言、思维及文化中。  相似文献   

12.
一词多义现象普遍存在于人类使用的语言中,用认知语言学中原型范畴理论的相关内容对维吾尔语、一词多义现象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语义范畴也是由多个不同义项组成的,各个义项地位不同,具有典型的义项和边缘义项之分,其各个义项之间呈现出家族相似性。  相似文献   

13.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本质和现象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表现之间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本质和现象是不同等级的范畴,分别从事物的根据和表现两个方面把握来事物。现象是通过经验的、感性的认识可以了解到的客观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而本质是构成某一事物的各种要素的内在联系,因此,人对事物本质的认识,要“由现象到本质,由所谓初级本质到二级本质,不断深化,以至无穷。”  相似文献   

14.
人是有智慧、有认识能力的生命存在物.因此,人才能真正成为世界上具有创造能力的主体.人不仅能认识外在事物,同时也能认识主体自身.人为什么能认识外在事物而把握事物发展规律?人的认识本质及其能力的局限是什么?人的思维认识这朵"宇宙间最美的花朵"(恩格斯语)形成的内在机制及其奥秘是什么?"认识你自己",成为了自古以来不同时代的哲学家不断探求与追问的永恒主题.应该说,自哲学认识论产生以来,不同社会时代的哲人对人的认识本质、认识活动形式、认识活动过程与阶段等问题有过较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丰硕成果.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范畴指人类社会生活条件的生产和再生产活动,实践只是检验历史理论的真理性,而不能检验科学真理。科学实验不是实践的典型代表,属于科学认识的范畴。自然真理只能来自科学家的理性活动。实践和科学实验所界定的活动分属两个不同的认识领域,所能检验的真理也不同。马克思对认识论的革命性贡献主要体现于,他在社会历史领域中引入了实践标准。  相似文献   

16.
义利观问题是人类的一个永恒话题。自人类进入到文明社会以来,人们就必然面对,也必须面对义与利的关系问题,并就如何把握与处理义与利的关系做出某种回答。所谓“义”,即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是事物之度,人心之制,也就是指社会的道德范畴。所谓“利”,就是指利益、好处,一般指个人利益。义与利作为对立统一的矛  相似文献   

17.
语言不仅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更是人类必要的认知工具。语言表达形式是人们对客观世界进行认知的结果,它们记录了人们的认知过程。而与此同时,语言中的基本要素,如:语素、词语等,也参与了人们的认知过程,具有重要的认知功能。这些认知功能包括:指称功能、类化功能和区别功能。  相似文献   

18.
理念是人们对事物比较成熟的看法和相对稳定的心理倾向。它不仅是一种理解,也不是简单的理想信念的缩语,更不是象柏拉图哲学范畴所标榜的抽象的“本体”。在我的理解,理念包括认知、评价和取舍,不仅是意识层面的,更带有实践的因素。法治观念,包  相似文献   

19.
将认知语言学中的原型范畴理论应用于语义模糊当中,一个非典型成员与典型成员之间的距离越近,它的隶属度就越高;距离越远,隶属度就越低,人们对其成员地位的认识就越模糊,也越容易产生分歧,进而导致语义模糊,这为英语教学提供了若干启示。  相似文献   

20.
个性心理也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要范畴。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对象表现出的心理现象含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外,也含能力、性格、气质等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可以发挥互补作用。对人的个性心理特征的科学把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个性心理的存在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必须了解掌握对象心理活动及变化,把握个性心理规律,讲求针对性,富有实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