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培育企业价值观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攀钢作为中央直管的特大型钢铁钒钛企业集团,始终把企业文化建设作为推进企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抓手,从企业价值观的培育入手,努力构建新的企业共同认知系统、新的企业价值观体系、新的行为习惯方式,进而用企业价值观和目标把具有不同背景、  相似文献   

2.
中国共产党人应该走在中国先进政治文化的前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始终坚持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思想中的重要组咸部分,而建设先进的政治文化,又是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核心所在。在21世纪中国民主法治建设中,由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所决定,党能否始终和善于代表中国先进政治文化的前进方向,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政治现代化的前途。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史征程中,逐步培育形成了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通过梳理几届主要领导人关于文化建设的一系列论述发现,这种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突出表现在多个方面: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优良传统;坚决巩固主流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战线上的基本经验;批判继承是中国共产党对待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大胆吸收是中国共产党对外来文化的博大胸怀;创新发展当代文化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必须充分学习借鉴、继承发扬古今中外的一切优秀文化,立足于、扎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推动当代中国文化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4.
刘忱 《理论视野》2013,(9):29-31
党的十八大提出“为人民搭建广阔文化舞台”的命题,是执政党一贯坚持的人民文化主体性的具体体现。在当前形势下,执政党必须积极回应人民的文化需求,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改革文化制度和文化政策方面,其核心问题是促进广大人民群众积极主动地参与文化事务,以广泛参与来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相似文献   

5.
张炳江 《求知》2005,(10):13-14
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属性,是生命所系,力量所在。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重要体现。因此,我们要正确认识党的先进性,深刻理解中国先进文化的内涵,自觉肩负起发展先进文化的神圣职责。  相似文献   

6.
深刻认识和总结党百年来文化建设的基本经验,是我们有力推动新时代文化建设并担负起"到2035年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新使命的重要前提。百年来,一代代共产党人在文化地位、文化旗帜、文化根脉、文化立场等基本方面初心不渝、不懈探求,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一是始终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二是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三是始终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四是始终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建设思想。  相似文献   

7.
<正>时下,"新常态"已成为改革发展新形势下的一个新词、热词、高频词。当前金融文化建设领域同样已经出现一个"新常态",而且是一种有文化自信的文化自觉新常态。具体概括来说:一是金融企业不断加强顶层设计,着力用企业文化引领支撑企业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二是金融企业不断促进深度融合,着力构建特色企业文化体系以融入管理、提升管理。三是金融企业始终坚持以文化人,着力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企业凝聚力、促进员工  相似文献   

8.
郭运德 《求知》2012,(5):23-25
市委九届十一次全会对加快文化改革发展作出了重大决策部署.开启了文化强市的新征程。文化强市是指天津文化要有强大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同时要以文化去强市,用文化来提升城市的魅力和实力。文化强市,既是目标,又是过程。说它是目标,主要是指,文化强市勾画的宏伟蓝图,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文化改革发展亟待破解五大难题:一是破提高两个效益之难,努力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二是破推动两个轮子之难,始终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三是破运用两个机制之难,充分发挥政府调控和市场调节的积极作用;四是破缩小两个差距之难,有力促进文化区域发展和对外文化贸易相对平衡;五是破遵循两个规则之难,不断完善实现等价交换和按劳分配的政策环境。  相似文献   

10.
公共性是乡村文化治理的重要基础和动力,主要包括乡村文化治理实现公共利益的本质规定、依托公共空间的场域载体、嵌入公共权力的过程驱动和培育公共精神的目标结果等多个方面。乡村文化治理始终体现公共性是治理的理想状态,现实中却真实存在公共议题失语、场域空间萎缩、行政伦理失范、公共精神淡化等公共性缺失困境,乡村文化治理效能大打折扣。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需通过形成社会组织、整合文化资源、完善民主制度、培育现代政治文化等多重途径,优化乡村文化治理元素和结构,实现乡村文化治理的公共性“再造”。  相似文献   

11.
《理论视野》2021,256(6)
具有鲜明历史观照和时代特征的先进文化能够为中国共产党领导民族复兴提供科学的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百年壮阔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领导文化建设以救国、立国、兴国、强国,从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开创与推进,到社会主义文化的确立与巩固;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的制定与实施,取得了辉煌成就,积累了丰富经验,全面迎来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提供了强大精神指引。  相似文献   

12.
近日。人民网刊载作者为艾斐的文章,文章说文化价值的核心内容、终极效能和主要实现方式,始终都在于它所天然赋有并理应履施的社会性、公益性、思想导向、智能寄寓和精神内涵。任何内容和形式的文化创造、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都只有在赋有了这样的性质和达臻了这样的效能之后,才可望使质点的效能实现。  相似文献   

13.
王瑞娟 《理论探讨》2004,(2):123-125
文化,不仅是理论问题,更是实践问题。自从中国共产党提出要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来,就把文化问题的探讨引向了深入。我们要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上,正确分析文化的本质和先进文化的评判标准,要反对文化观上的相对主义和绝对主义,努力建构适合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观念体系,大力加强我国的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4.
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既是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环节,也是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重要内容。虽经30年改革,文化事业单位的计划体制特征依然明显,诸多深层次改革难题尚未破解。改革的目标模式是传统事业单位向"公立文化事业法人"转型;改革战略是分步推进分类改革,构建现代事业制度,创新人事管理机制,完善政府文化管理体制,形成文化服务多元供给模式。  相似文献   

15.
孙伯全 《求知》2006,(5):21-22
一、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保持企业观念文化的先进性 与时俱进,是党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品格。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在长期的经营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群体意识及其行为规范,同样需要与时俱进。因此,要像党始终把思想理论的先进性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那样,企业文化建设也要把观念文化的先进性建设.放在企业文化建设的首位。  相似文献   

16.
刘惠音 《学理论》2023,(4):89-91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更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繁荣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事业,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让人民群众能更好地享受文化改革发展成果,是国家和社会进步的体现,更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按照“十四五”规划要求,哈尔滨市要大力提升并不断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内涵,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满足感,这也是哈尔滨市委、市政府在“十四五”期间不断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相似文献   

17.
略论"全球化"趋势下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全社 《理论导刊》2004,(10):40-41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而至的文化全球化与民族文化是一个辩证的统一,正确处理二者关系是全球化的良性发展要求。面对全球化这把“新的双刃剑”和“文化霸权”的挑战,采取积极主动的策略是理性的抉择。而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始终代表先进文化发展方向,则是我们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使民族文化得以沿续与发展、保持执政党的先进性和应对文化全球化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8.
郭瑞 《学理论》2010,(20):170-171
在毛泽东扑朔迷离的人生道路和政治成就背后,有一条他始终关注的文化和传统的深刻透僻的思路,那就是毛泽东的文化批判思想和国民的改造运动。建国后,党所面临的首要的任务就是劳动人民的思想的改造。人民当家作主权利的实现,不仅仅是在经济上、政治上获得的解放,更重要的是在思想意识上的独立自主,这就是人民在文化上的领导权。  相似文献   

19.
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开滦集团党委提出,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企业转型发展中,始终弘扬“特别能战斗”的企业精神以及在实践中积淀形成的兼容并蓄的开放文化、敢开先河的创新文化、百折不挠的拼搏文化、为国分忧的奉献文化、顾全大局的责任文化、精细规范的管理文化等,努力构建富有时代感和开滦特色的企业文化体系,在加快企业主业发展的同时,用文化软实力为开滦转型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相似文献   

20.
从全球和本土视野来看,改革是一种充满时代特征的文化现象。改革作为一种文化系统,内含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等多重结构和要素。其中居于核心层面的文化精神,对于改革实践的延续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导向性乃至决定性的作用。为此,在新的历史起点,我国应从秉持改革的"本原"意识、彰显改革的"信行"理念、匡正改革的"接地观"等三个维度着眼,以强化问题倒逼机制来转变观念、匡正精神、深化改革、化解矛盾、优化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