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女性主义作家从觉醒的那一刻起,就旗帜鲜明地反叛男权意识阴影笼罩下的女性形象传统,锐意于建立女性自己的话语,颠覆男性话语霸权。但中国女性主义文学在承袭与反叛的双重变奏中却形成了“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的局面,即它一方面呐喊出了女权主义的声音,一方面又陷入崇尚女性霸权、躯体写作的尴尬境地。  相似文献   

2.
焦艳  龚岱辰 《工会论坛》2014,(6):109-112
90年代的女性文学是在西方女性主义影响及中国女性意识崛起的背景下形成的,其主要特征是个人化的写作方式。以陈染、林白为代表的女性作家以女性的独特视角,通过近似自传的写作方式书写女性意识,抵抗男权话语。本文以陈染、林白为例,从女性文学自传性的真实私人生活的描写、忽视时代背景以及关注个体生命意识三个方面探讨女性写作的个人化倾向的表现,有助于我们了解女性个人化写作的意义及局限。  相似文献   

3.
关于沦陷区作家的评价问题——张爱玲个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一批研究成果的面世,沦陷区文学主体的性质和面貌得到肯定.新版<中国现代文学史>和<中华文学通史>大多增加了沦陷时期的内容.张爱玲、梅娘、袁犀、关永吉、爵青等一批被冷落近半个世纪的沦陷区知名作家的重要作品,重新被纳入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但对于沦陷区文学的怀疑、贬低和曲解至今依然存在,甚至出现仍坚持从政治上否定沦陷区作家进而否定沦陷区文学和沦陷区文学研究.本文通过张爱玲个案说明产生上述偏颇的原因,是客观层面上第一手材料的省缺以及主观层面上认识论的本末倒置.  相似文献   

4.
20世纪90年代以降,以北美为主导的女性主义叙事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无论是在叙事理论建构还是在叙事批评实践上均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果.本文主要从性别、叙事性、研究方法以及研究课题等层面出发,评析英国学者露斯·佩奇的女性主义叙事理论.文章指出,一方面,佩奇采用文学与语言学的双重视角,对女性主义叙事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另一方面,佩奇关于叙事形式可以脱离性别的论点又偏离了女性主义叙事学研究的主流.  相似文献   

5.
文学批评具有真诚的召唤力量,山尹在其新著《边缘处守望》中实践了文学批评的多种范式,并展露了批评的三个维度:虽然身处当代文学研究边缘,但在对“中心预设”的超出姿态中,山尹建立起极具个人化的研究主线;山尹的文学批评更多调动了女性主义的思想资源,在思考文本和生活的权力关系、揭示被父权制遮蔽的观念等方面,找到了自己切入中国当代文学的别致路径;区别于结构主义诗学对文学能力的界定(以往文学程式化形式化的熟稔),山尹更加专注于解读经由文本接近的事实,这种朝向世界的真诚的伦理力量,使得批评家也可以是真诚写作的作家。  相似文献   

6.
美国华裔作家汤亭亭的传记性长篇作品《女勇士》是美国华裔文学的重要代表作之一.作者通过改写中国传统故事,追叙母亲回忆等手段展现了20世纪传统中国女性和美国早期华人女性的生存困境和身份焦虑,但该作品对东方女性的形象书写和建构在评论界一直颇具争议.以以中国为中心的跨国女性主义视角重新解读《女勇士》,并结合中国妇女解放运动史和...  相似文献   

7.
知青文学一直是当代文学中一道亮丽而独特的风景线.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化,知青文学已经远远超出了对往昔生活简单的复制与回忆,成为一代知青作家解读生活、解读人生的一个重要载体.知青文学注重的是知青群体话语,伴随着80年代人本主义思潮的兴起,知青文学多以呼唤人的总体价值与尊严,重塑知青的精神群像为指归;进入90年代,知青文学则更加注重个人的维度,关注的是那场动荡之中个体命运的荒谬与无奈,挣扎与自救.  相似文献   

8.
在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日本台湾文学研究的学术发展脉络来看,当今日本观察台湾文学的两种学术路径。一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反省日本殖民历史,将台湾文学视为大陆五四新文学的一个嫡系,在压迫与抵抗的殖民语境下生成发展的研究方法。另一个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通过引入西方文化研究、语言民族主义、民族国家等理论,强调日据时代"国语"(殖民地宗主国日语)的推广"形成以台湾皇民文学为核心的民族主义"。通过这一学术史的清理,我们可以解决近年来在日本学者与台湾作家之间发生论争的殖民历史的叙述方法与文化政治。  相似文献   

9.
从布迪厄的场域和资本的角度可以看出,由于权力场对文学场的控制逐渐松动,以及财政支持政策的逐渐撤离,文学场更为自主,但同时迫于财政压力向经济场倾斜。本文分析了文学场中的期刊和出版社的演变以及它们应对经济场的压力而采取的举措是如何让“80后”少年写手进入文学场的。同时,文学场的新变化也促成了“80后”作家的发生发展。此外,“80后”作家本身的惯习也对他们能成为一个现象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人的文化意识,导致了广泛的“反文化”、“反美学”、“反艺术”倾向。“后现代主义文学”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社会中出现的范围广泛的文学思潮,于20世纪70-80年代达到高潮。而中国文学的分期中,当代文学的分期正好与西方后现代文学的分期吻合,中国当代文学在世界文学的大趋势下,也不可避免地打上了后现代文学的烙印。在创作风格上表现出“决定论的荒谬性”、“政治的无意识”、“自我的失落”、“反传统结构”、“怀旧的情调”等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女性主义国际关系学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包括自由主义、激进主义、后现代主义等主要流派,各个派别都关注妇女生活,强调"社会性别"分析的重要意义.女性主义国际关系学从不同的角度共同向主流国际关系理论发起挑战,有助于人们完整地理解国际关系.  相似文献   

12.
回顾二十世纪文学发展可以看出 ,人文精神、人文关怀是几代作家们共同追求的目标。但由于纷纭多变的社会历史情境以及作家自身禀赋、经历等的规约 ,文学中体现出的人文精神有忽略世俗生活、片面追求所谓“终极价值”的倾向。这种状况在 90年代以后才得到改观 ,而世俗与理想的关系在新世纪仍然是一个值得继续探讨的话题  相似文献   

13.
该对话从文化和美学的双重视角梳理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文学思潮的发展脉络,分别对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寻根文学的价值定位问题、文学向内转问题、新写实主义的“零度情感”问题、“现实主义冲击波”的消解悲剧意识问题、女性文学批评对男权文本盲视问题、晚生代作家的后现代写作问题、诗歌批评问题等都进行了深层探讨,着重叩问八九十年代各种文学思潮后面所蕴含的不同人文价值立场。不同的学术观点形成了交锋与对话,并在坚守文学的批判立场上达成共识。  相似文献   

14.
转义(trope)和类比(analogy)是女性主义叙事意识形态阐释的核心逻辑,是对男权主义传统的“性类比思维”进行逆向类比推理,从底层思维逻辑质疑二元对立模式,受到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思想学术界研究范式转型的深刻影响。以“个人的即政治的”理念变迁、伍尔夫叙事的价值之争、对《笑忘书》的意识形态阐释为例,可见女性主义理论批评从理念、理论批评到阐释案例不同层面以类比转义方式解构“二元对立”。借助类比转义,女性主义叙事的意识形态阐释得以深入揭示类比叙事、二元对立的“确定性”与“非确定性”等深层社会意识和文化符码,但也可能因推理方式本身的缺陷出现主观偏误。  相似文献   

15.
本文旨在从理论的层面对女性主义相关主题进行梳理和探讨,主要从女性中心批评、父权二元对立、阴性书写与身体写作、性与性别等几个方面展开论述,本文认为要强调中国文学本身的文化基础,同时注重中国本身的宗法父权特质,即要建构属于中国自身的民族特质的女性主义文论。  相似文献   

16.
对“女性发展和性别平等”理论与实践进行中德之间的比较研究,既能增进彼此了解,又可促进相互学习。回顾历史,中德两国妇女运动的产生有着各自的时代背景以及不同的发展路径。当代女性形象未能摆脱刻板僵化的性别角色模式,并常常受到媒体和商业化误导的影响。在女性就业方面,德方专家强调了“贯穿整个生命周期的性别平等”理念,中方专家则提出了提高女性就业质量、女性平等获取资源、为家庭工作平衡提供政策支持等建议。全球女性主义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旨在拓宽女性主义思想的范围;而社会性别主流化作为联合国促进性别平等的全球战略,20多年来在中国取得了诸多方面的成就,同时也面临着挑战。  相似文献   

17.
进入 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一批研究成果的面世,沦陷区文学主体的性质和面貌得到肯定。新版《中国现代文学史》和《中华文学通史》大多增加了沦陷时期的内容。张爱玲、梅娘、袁犀、关永吉、爵青等一批被冷落近半个世纪的沦陷区知名作家的重要作品,重新被纳入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但对于沦陷区文学的怀疑、贬低和曲解至今依然存在,甚至出现仍坚持从政治上否定沦陷区作家进而否定沦陷区文学和沦陷区文学研究。本文通过张爱玲个案说明产生上述偏颇的原因,是客观层面上第一手材料的省缺以及主观层面上认识论的本末倒置。  相似文献   

18.
彭旭 《工会论坛》2013,(6):172-173
《元始女性是太阳》对“青鞘”及其女性进行了多视角、多层次、全方位的解读。《青辖》是近代以来日本女性自我觉醒和追求解放的集中反映,是日本女性主义思想的起源。“青鞘”及其女性作为标本是我们认识日本近代女性主义思想及其女性文学发展的切入点;同时,还可使我们了解当时日本女性的世界观、价值观、生存环境、人格形态及文化心理等。  相似文献   

19.
女性主义人类学发微于妇女人类学,它成功地将妇女带回到了人类学研究社会的整体画面之中,同时它也迎来了自己的发展壮大阶段,开始了社会性别及文化建构、权力、地位和历史建构等诸多内容的研究。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深受后现代化思潮的影响,女性主义人类学进入了后现代时期。  相似文献   

20.
姜泳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2,(8):134+137-134,137
20世纪90年代个人化写作成为中国当代文坛上一道亮丽的文学景观,随着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在文学文化领域出现了一种繁荣的局面。我国社会文化告别了僵化、一元的格局,开创了多元化的文学观念,使得市场经济下作家的创作个性也得以彰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