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是一种最高的人生与社会境界,具有美的价值。我本人就写过《和:审美理想之维》的著作。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将“和”与“同”作为两个不同的概念加以区别,这对于我们今天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和谐有着重要的启迪意义。孔子在谈到朋友交往时就说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也就是说,君子交往时是有原则的,充许不同的意见成立,而不是不讲原则,沆瀣一气,这就是“和而不同”:而小人则“同而不和”,即不分是非,只求同一。所谓“和而不同”,是中国古代哲人从天地自然的生长与发展中悟出的的素朴而…  相似文献   

2.
卞谦 《桂海论丛》2007,23(1):5-5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和谐思想资源,可供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借鉴和利用。从整体上审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社会思想,大体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时红杰 《长白学刊》2007,(4):135-137
建设和谐文化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动力。和谐文化的建设有利于稳定经济秩序,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有利干调整利益冲突,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政治稳定;有利于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必要的精神资源。建设和谐文化,需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批判地继承中外先进文化,创新社会道德体系,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相似文献   

4.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全球化作为一种社会发展趋势.引导并影响着世界各国和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全球化浪潮以广义的文化为主体、以经济为先导、以价值观为核心、以政治为辅成.所追求的是社会合理化与全球一体化。在全球化和全球认同形成的过程中.各国各民族都在大力弘扬本国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夯实认同基础.以增强民族国家的凝聚力。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不但构成了中华民族的积极传统和认同基础.同时也赋予了现代生活以积极意义.富有旺盛的生命力。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通过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重构民族精神、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不但是一个必然的选择.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战略任务。  相似文献   

5.
构建和谐社会的传统文化表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构建和谐社会是当前我国发展的重要目标和举措,它首先应建立在对传统中国社会认识的基础上。为此,阐述传统文化中维护社会和谐的观念与方式,并结合现实需要对它们加以改进,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尚中贵和,追求的是一种人与人、人与天、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社会理想,而实现这样一种社会理想的途径,是通过礼、乐的教化.我党所提出的构建当代和谐社会长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上,自然地契合传统文化追求和谐的价值目标.因此,我们应汲取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7.
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为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思想源泉。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而言,传统文化中"重仁"的道德观、"重义"的价值观和"重和"的社会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8.
林毅夫 《传承》2012,(7):88-91
我们将从经济的发展是否代表着文化的复兴,几千年绵延不断的中国文化是否可承载中国的现代化等问题为切入点来探讨中国文化复兴的问题,并论证二十一世纪多极增长的世界格局里,将可能是各个不同文化体系的国家一起发展,共同繁荣,相互辉映的世纪。  相似文献   

9.
我国有着灿烂辉煌的五千年文明史。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传统底蕴,使得中华文明有别于其他文明古国而绵延不断,世代相传,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持续蓬勃发展的今天,我国领导人提出构建和谐社会与和  相似文献   

10.
壮族传统文化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俸代瑜 《桂海论丛》2006,22(6):17-20
壮族传统文化中普遍存在着一种“和谐”理念,这是壮族地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种潜在优势资源。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此种资源的所在和价值,进而利用其为广西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服务。  相似文献   

11.
廖曜中 《求索》2008,(4):124-126
本文从人类理性的角度探索人类社会的和谐基础。亚当·斯密的经济人理性让人性打上了经济的烙印;19世纪末以来,社会学家又鼓吹人性的社会化特性。当代社会,经济人理性和社会人理性共同构成人性的两个基本特征。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必然趋向“以人为本”,趋向和谐共识,趋向法理和谐。  相似文献   

12.
黄桂荣 《新东方》2006,(4):36-41
社会群体是社会赖以运行的基本结构要素。所谓社会群体,就是人们通过某种社会关系联结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和感情交流的,并具有明确的成员关系,有持续的相互交往,有共同的群体规范,共同的群体意识和一致行动能力为特征的集合。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系统就是由各种不同的群体组成的,  相似文献   

13.
从构建和谐社会看我国农民工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完整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十七大又进一步将社会和谐与科学发展并列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4.
任新华 《新重庆》2006,(2):33-35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空中楼阁,而是要以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为基石的现实生活环境。只有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安居乐业,平等友爱, 融洽相处,社会才能和谐。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贫困地区的和谐就显得十分重要。从  相似文献   

15.
从公平正义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的价值核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胡锦涛同志提出六个必须,其中一个必须的阐述:必须注重社会公平,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相似文献   

16.
付海宾  李广鹏 《传承》2007,(5):60-6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今的时代主题,遵循了社会历史和人类心理发展的规律。从文化心理学的视角考察中国人的心理和行为决策,深刻理解社会文化机制的思想渊源和现状,有助于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王秉 《电子政务》2007,(9):70-74
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角度审视我国电子政务法治建设中存在的不和谐现象,指出借鉴国外电子政务立法经验、完善现行电子政务相关法律法规、制定统一电子政务法是解决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中的法律问题的根本路径.  相似文献   

18.
从辩证唯物史观看构建和谐社会的力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建新 《前进》2005,(8):46-46
党的十六大特别是十六届四中全会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这是我国加快推进小康社会建设,迎接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提出的,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辩证唯物史观出发来审视和分析构建和谐社会的力量,是认识构建和谐社会重要性的关键之一。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认为,一个社会能否存在,首先决定于这个社会是否进行物质生活资料和物质生产资料的生产;而一个社会能否发展,则决定于这个社会能否正确处理生产力…  相似文献   

19.
中世纪欧洲“文艺复兴”以前,中西文化交流的主要趋势是中国文化向西方流动。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对“东方文化圈”产生深刻的影响,而且通过“丝绸之路”等渠道向西方传播,对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中西文化交流历史悠长,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一直处于中外文化交流的过程之中,正是通过交流,经过冲突、消化、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不断得到更新和发展。只有在不断扩大的中外文化的交流中,中国传统文化才能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20.
袁德俊 《传承》2007,(11):22-24
改革开放29年后的今天,我国经济建设成就举世瞩目,综合国力明显提升,国际地位明显提高,社会政治保持长期稳定,呈现风正气顺、人和业兴的良好发展态势。但贫富差距,资源紧张,环境破坏,教育、医疗、社保体系不健全等社会矛盾也十分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