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殷成福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红军长征女英雄,同时又是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她是红二方面军第二军团战斗序列中的一名女战士,与其丈夫、小叔子,以及三个儿子、一个女儿和一个儿媳,全家老少八口人,随军参加了长征。一家人在长征中的生死离别、悲欢离合。无时不在她内心深处激起骨内亲情的波澜……  相似文献   

2.
《湘潮》2017,(3)
正人物简介:侯幺妹,1920年生,与母亲殷成福一起长征。最初在被服队,后去了卫生队。因能干、善良,能吃苦、会唱歌,特受伤员们欢迎。在过草地时,遇藏人土匪,被劫持,卖到藏人区给富人家做奴隶,受尽了磨难。后艰难逃出,与嫂子刘大梅一起找红军,从此失散,再也没有回来。如今,在桑植革命烈士墙上,醒目地刻有"侯幺妹"的名字。  相似文献   

3.
白建国 《党建》2011,(9):40-41
40年前,当时我还是一个刚入伍的战士,在青海遇到一位红军长征时流落在草原的红军老妈妈。她17岁跟随红军长征,在部队行进到青海草原时部队被白匪打散,她逃离虎口流落到草原,嫁给了当地牧民。虽经历了几十年的草原生活,但她始终没有忘记组织,没有忘记她的红军丈夫。她把红军丈夫临别交给她的珍贵资料装在一个牛皮囊里,  相似文献   

4.
红军姐妹分离六十年后重逢余宗琼(羌族)陕西宁强县政协委员、老红军陈亚民,当年她父举家参加了红军长征。陈亚民的父亲陈锦章烈士,是陕西汉中地区第一个中共党组织的创建人。1935年5月红军长征到阿坝州茂县土门时,陈亚民在当时条件下,不得不把年仅4岁的亲妹妹...  相似文献   

5.
长征英雄的“长征”当年,延安流传着一个跟着朱总司令三过草地的红军女英雄的故事,斯诺夫人韦尔斯采访了这个女英雄,并把她写进《续西行漫记》。以后,这位女英雄首次将《长征》搬上建国后的舞台,30年后,她又使长征史诗《北上》在拨乱反正后的舞台上重现,再次震撼戏剧界。并被文化部、中国剧协评为优秀创作剧目一等奖。这位三过草地、两写长征的红军女英雄,就是“巾帼英才”李伯钊。李伯钊原名李承萱,笔名戈丽,我国著名艺术教育家、作家,中国共产党文艺宣传的开拓者之一,从1911年出生到1985年病逝,她为革命奋斗了60多个春秋,文艺是她进行革命斗争的主要武器,长征是她的“生命之歌”。李伯钊是重庆人,20年代初期就读于在重庆的四川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在国文教师、共产党员萧楚女和外语教师张闻天的影响下,接触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参加反帝反封建的文艺宣传和群众斗争,加人了共青团,被组织送到上海大学、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在苏联的学习和文艺实践中,她与杨尚昆结为伴侣。1931年回国后加人中国共产党,在中央苏区担任高尔基戏剧学校校长,中央苏维埃政府教育部艺术局局长,并组织成立工农剧社总社,进行戏剧创作活动。1934年李伯钊参加了长征,先跟...  相似文献   

6.
当人类关注的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时,来自异国他乡的妇女姐妹可曾注意到,在中国代表团的席位中,坐着一位女将军,这是贺龙元帅的女儿贺捷生。她的父亲从长征路上走来,她的母亲也从长征路上走来,她也可以说是一名长征“战士”,因为她出生在长征路上,名字又和红军在征途中一次胜仗有关,所以取名捷生…… 参加红军长征的女战士共有1473人,其中一方面军30人,二方面军86人,红二十五军8人,红四  相似文献   

7.
在庆祝八一建军69周年的时候,我拜访了91岁高龄的老红军干部、张闻天夫人刘英同志。她知道我要请她谈长征,没等我发问,就说:“长征是我们新中国一个说不尽的话题。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陕北会师,取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到现在已经60年了。中国人算年龄,60年叫一个花甲,是要隆重庆祝和纪念的。今年以来,许多人来采访,要我谈长征,我很高兴,说明大家决心继承革命传统,发扬红军长征的革命精神。所以,只要有人来,我都有说不完的话。 刘英同志是1925年入党的老党员,经历过大革命血与火的洗礼。遵义会议后,她在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等中央领导同志身边工作。我想她一定能够从长征的历程中,谈出一些生动而又深刻的东西来。于是,我提出,最近半年多来,江泽民同志反复讲领导干部要讲政治,纪念七一建党75周年时,又向全党提出了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的重大任务,是不是可以从领导的角度来谈谈长征。  相似文献   

8.
长征开始前.贺龙第二次结婚。他在湘西娶蹇先任为妻。蹇先任出身豪门.结婚后与贺龙感情甚笃,追随贺龙参加革命.出生入死。1935年11月.蹇先任生下一女。取名贺捷生。贺捷生出生18天.就随贺龙指挥的红二方面军长征.被称为“最年幼的红军”。她随红军到达陕北后.抗日战争爆发。因其父南征北战.只好又把她送回湖南桑植老家交由姑姑贺三姑带养。直到解放.她才得以重回到父亲身旁。期间.母亲蹇先任在战斗中牺牲。  相似文献   

9.
长征中。康克清跟朱德一起饱经忧患 作为红军总司令朱德的妻子,康克清并不是凭借总司令的权威而显赫起来的。从童养媳到红军战士.再到红军总司令部警卫连政治指导员,红军学校女子义勇队队长,红军总部交通大队政治委员.中革军委直属队政治指导员,她都是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她参加了中央苏区的历次反“围剿”斗争和中央红军的长征。长征中,她曾担任红军总司令部直属队政治指导员.后为红四方面军党校党总支书记。  相似文献   

10.
正每一个走进百岁老人王定国位于北京亚运村的家的人,都会被墙上到处挂着的老人的书法、绘画作品所吸引——"记腊子口""红军西进歌"等书法作品展示老人独创的"王体"笔锋,绘画作品"强渡嘉陵江""雄鸡一唱天下白"及"红军不怕远征难"等,表达了老人对红军、对长征的深情礼赞。老人曾说,她要把过去和现在能记起来的事情,用纸和笔写出来、画出来,留给后人。的确,作为如今在世年纪最长的女红军,王定国的长征情结不  相似文献   

11.
正导语:没有什么比长征更能考验一名共产党员的革命意志了。所以长征结束后,毛泽东发了话:凡长征经历者中不是党员者,一律入党。长征是每一个经历过长征的人的心结,对它的记忆,一定是刻骨铭心的。新中国成立后,有许多文字记录长征这一伟大的壮举,而最真实反映长征过程和红军战士情怀、成书后最具影响力的文字,则非徐梦秋、丁玲、成仿吾1936年编辑的《红军长征记》莫属。  相似文献   

12.
英勇的西征     
中央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后,最早向国内外报道红军长征英勇事迹的人,便是陈云。1935年6月,陈云奉中央之命,从四川经上海后赴莫斯科,向共产国际汇报工作。1935年10月15日,陈云在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书记处会议上作了关于红军长征的报告。这份报告,当时被人整理成《英勇的西征》,署名"施平",于1936年初,在共产国际主办的《共产国际》上发表。本文为《英勇的西征》节选。  相似文献   

13.
重庆老红军     
冯建新 《红岩春秋》2011,(3):82-F0004
老红军冉秀珍(女),1920年出生,汉族,四川通江县人。13岁参加红军,1938年入党。刚参加红军分到独立团,因岁数小,转到王平总医院当护士。从川陕根据地参加长征,两过雪山草地。长征期间,曾在朱德总司令和康克清同志身边工作过。抗战时期,曾与长女李凤芝在转移途中,被日军抓进集中营,后被地下党营救脱险。  相似文献   

14.
鱼恩平 《党史纵横》2006,(10):10-13
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当我们在缅怀和颂扬领导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老一辈革命家和众多英勇的红军将士并追忆那段令人难忘的历史时,有一人不能忘记,他就是在长征中为维护党的团结、争取红军长征的完全胜利立了大功的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张浩。肩负重任历尽艰险从苏回国寻找中央红一方面军离开中央苏区开始长征后,中共中央与共产国际的电讯联络中断,失去了联系。虽然陈云于1935年6月受党派遣退出长征并转道上海于8月抵达莫斯科,使得共产国际和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了解了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的一些情况,但由于和我党没有建立起通讯联…  相似文献   

15.
威舍红军村     
正兴义市威舍镇红军村,是红军长征西出贵州途经之地。1935年4月23日,中央军委纵队进入威舍镇猪场村,与敌激战。随总卫生部休养连行动的贺子珍在战斗中遇敌机轰炸,为掩护战友而受伤。危急之下,她被抬到附近老乡家包扎伤口,这位老乡家也是红军的临时电台指挥部。战斗结束后,数千名红军在威舍镇停留休整,红军伤员就在附近山洞里隐蔽治疗。后来,为纪念这段艰辛历程,这个红军疗伤的山洞被命名为"红军洞",猪场村  相似文献   

16.
正据有关史料披露:参加长征的女红军共有2000多人,她们与男战士一样浴血奋战、艰苦跋涉,创造了古今中外战争史上的奇迹。那么,在这些英雄女儿中,谁是年龄最小的女红军呢?目前公认的说法是1924年出生于四川宣汉的王新兰,她9岁参加红军,11岁随红四方面军长征。解放后曾任兰州军区联勤部副政委,是开国上将萧华的夫人。其实,1926年出生于四川青川的苏力和四川南江的万曼琳,才是长征中年龄最小的女红军,当年踏上漫漫长征路时,她们还只是8岁的小女孩。然而,她们用稚嫩的脚  相似文献   

17.
刘高平 《党史博览》2006,(10):44-46
长征前夕体检,难住了红军女战士。邓六金是体检女战士中第一个合格的1911年9月,邓六金出生在福建省上杭县旧县乡新坊村。1929年5月,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来到了闽西上杭。邓六金听说红军是穷人的队伍,是帮穷人打天下的,她的心沸腾起来,便毅然剪去辫子,和小伙子们一起,站岗放哨,打土豪,捉劣绅。后来,她和她的两个姐姐凤金、来金都相继参加了红军,被称为闽西的“三凤”。福建省苏维埃政府主席张鼎丞曾赞扬她们是“土窝窝里飞出了三只金凤凰”。邓六金先后担任过区委青年干事、上杭中心县委巡视员、福建省委妇女部部长,是长征出发时担任县团…  相似文献   

18.
邓颖超是红一方面军中参加长征的30名女红军之一。1992年7月11日.她与世长辞,走完了自己光辉的人生征程。《人民日报》7月17日刊出的《邓颖超同志光辉战斗的一生》,对这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著名社会活动家,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德高望重的第六届全国政协主席邓颖超同志”,在红军长征中的经历只提了一笔:“1934年10月,带病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然而,她当时是怎样带病参加长征,她在长征中有什么样的经历,以及数十年后又是怎样回顾长征路,口述长征事,撰写长征史的呢?  相似文献   

19.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出发时,有30名女同志随军参加,她们是:王泉媛、邓六金、邓颖超、甘棠、危秀英、危拱之、刘英、刘彩香、刘群先、杨厚珍、李坚真、李伯钊、李建华、李桂英、吴仲廉、吴富莲、邱一涵、陈慧清、金维映、周越华、钟月林、贺子珍、钱希均、萧月华、康克清、曾玉、谢飞、谢小梅、蔡畅、廖似光。其中:甘棠、李桂英和谢小梅3人,1935年3月随红军到达云贵川边时,因奉命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川南游击纵队或另有任务而脱离长征队伍,各奔征程;王泉媛、李伯钊、李建华、周越华、吴仲廉、吴富莲、康克清7人,于1935年6月红军第一、四方面军会师后,被调动或被留在红四方面军。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长征胜利会师后,李伯钊、李建华、周越华、康克清4人到达陕北;王泉媛、吴仲廉、吴富莲3人西渡黄河,参加西路军艰苦作战。王泉媛曾任西路军妇女独立团团长,在河西作战被俘后死里逃生,后来辗转流离而沦落为民;吴富莲曾任西路军妇女独立团政治委员,在河西作战被俘后坚贞不屈,吞针而死;吴仲廉曾在西路军第九军政治部敌工部当干部,在河西作战被俘后押至青海西宁,后与张琴秋、陶万荣等一起被押到南京,入“反省院”,1937年8月由周恩来营救出狱,于10月初回到延安。因此,参加中央红军长征的30名女红军,于1935年10月、1936年10月先后到达陕北者为24名。现将30名女红军按姓氏笔画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20.
在北京,在全国各地,在70多位长征战士居住的地方,都已经留下了这样的身影:一位年过八旬,满头银发的当年红军女战士带着一面绣有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60周年字样的4米多长的大红旗帜请求参加过长征的幸存者签名,以纪念红军长征60周年。在这面旗帜上签名的有陆定一、黄火青、肖克、杨成武……当然其中也会有她自己的名字——著名的红军女战士、谢觉哉的夫人王定国。她把一生无私地奉献给了党和党的事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