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这位女性就是朱德的妻子——红四军政治部宣传队队长伍若兰。她26岁,正是青春勃发的年龄,便血洒赣州城。  相似文献   

2.
正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身经百战、屡建奇功的朱德深谙此理,自然常常会哀悼怀念之,并力所能及关心照顾烈属,其情亦真亦浓,堪见高尚情操品质。终生怀念芳华不谢的"井冈兰"烈士烈士伍若兰(1903-1929),系一位性格刚  相似文献   

3.
郑久芳 《湘潮》2016,(4):149-152
伍若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革命烈士,耒阳农民运动的妇女领袖,朱德委员长的妻子,1929年,为掩护朱德而被捕牺牲,年仅26岁。她用自己短暂的一生,书写出对革命、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她是一位奇女子,一位不怕死的农民组织者,一位能文能武的双枪女将,更是一位侠义肝胆的巾帼英雄。投身革命的奇女子伍若兰,1903年3月出生在湖南省耒阳县城南金南村的一个小知识分子家庭,父亲取孔子《咏兰》"气若兰兮长不改,心若兰兮终不移"中诗句,为爱  相似文献   

4.
众所周知,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朱德元帅一生前后有过三次婚姻,其中伍若兰是他的第二任妻子.  相似文献   

5.
<正>在中国革命早期,与周恩来等人相比,朱德在党内资历较浅,地位不高,职务也不显要。在参加南昌起义的三支队伍中,贺龙和叶挺的队伍人数最多,而朱德率领的军官教育团,只有三个连参加了起义。可是,在革命的危难关头,朱德凭着对革命的坚贞热忱,凭着他宽宏大度、与士兵同甘共苦的优良品德,凭着他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多次挽救了起义军,保存了革命火种。也就是从那时起,朱德在革命队伍中树立起了崇高的威望,受到人们的衷心爱戴和拥护,从而成为红军的总司令,被誉为"红军之父"。  相似文献   

6.
罗林远 《湘潮》2006,(7):20-21
王紫峰,湖南耒阳人,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1989年深秋,我出差北京征集党史资料,作为家乡人专程拜访了已84岁高龄的王老,听他娓娓讲述了红军时期同朱德交往的故事。朱德途经敖山,点名要见赤卫队长王紫峰1928年4月上旬,朱德率领南昌起义的一部分工农革命军,在攻占耒阳县城40余天之后,为避开敌人的南北夹击,开始向井冈山作战略转移。这一天,朱德同新婚妻子伍若兰骑着马一块离开耒阳县城。“若兰!去敖山十三区,我得去看一个人。”朱德若有所思地对妻子说道。前不久,林彪任连长的第二连和十三区赤卫队全歼了敌兵一个加强营,其中赤卫队长王紫峰一人…  相似文献   

7.
正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贺龙元帅回首往事的时候,都会情不自禁地提及一位女性。他说:"那时队伍很小,每次失败,她就帮助我重新成立起队伍。她并不懂理论,但她的想象力极强。胆大,天分比我们高多了。她告诫我,队伍要伍,不伍就要垮台。对我的影响很大。"这位女性,就是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  相似文献   

8.
朱德赞誉的"最伟大的军阀叛女" 仲春的晋东,乍暖还寒.1940年2月底的一天,正在五台石盘口指挥对日寇作战的八路军总司令朱德,接到参谋人员的报告,说有报名"杨汉秀"的女游击队员,策马而来要见他.朱德一时想不起是谁,同意卫兵把人带来.少顷,一个颀秀干练的戎装女子,站在门口响亮地一声"报告",又敬上标准的军礼.朱德愣愣地瞅着这个英姿飒爽的女游击队员,良久才失声而道:"是你呀,汉秀!都让我认不出来了!"  相似文献   

9.
孙明沁 《党的建设》2007,(12):40-41
早在战争年代,朱德同志和战士们以"兄弟"相称。在一次庆功会上,战士们等待坐官轿、骑大马的朱德到来,谁知他却步行来到会场,自我介绍:"兄弟便是朱德。"此事在  相似文献   

10.
正朱德是陈云的老上级、老战友、老同事,他们都是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成员,为新中国的建立和建设付出了毕生的心血。1985年12月21日,陈云提笔挥毫,为朱德诞辰100周年(1986年12月1日是朱德诞辰100周年)题词:"雄风犹在,后人师表",表达他对朱德的缅怀和景仰。"雄风犹在"是赞扬朱德军威赫赫。他是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之一、十大元帅之首,被同志们尊称为"朱老总"。斯人已逝,陈云赞扬他的精神风范和铸造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将军行列里,原北京军区副政委王紫峰中将,是一位文武兼备、战功显赫的骁将。他从一个山村的织布匠成长为一名赫赫的战将,是同朱德等人关心和培养分不开的。1928年4月上旬,正值江南春风送暖、草绿花香之际,朱德率领南昌起义的一部分工农革命军,在攻占耒阳县城40余天之后,为避开敌人的南北夹击,开始向井冈山作战略转移。这一天,朱德同新婚妻子伍若兰一同离开耒阳县城。他们各自骑着马,朝山区一条简易公路驰行。“得得”的马蹄声,回荡在寂静的山谷。“若兰,到敖山十三区,我得停留一下,去看一个人。”突然,行进中的朱德在马背上回过头,若有所思地对妻子说。“哟!你还舍不得我们耒阳呀!”伍若兰嫣然  相似文献   

12.
正朱德一生谦逊,待人彬彬有礼。他宽厚仁慈的性格,早在井冈山时期便为人所知。长征时期,张国焘和追随者们不断给朱德施加压力,甚至骂朱德是"老糊涂""老顽固"。朱德从不发火,等对方骂完后,不慌不忙地和他们分析当前形势,讲道理。那些一时不明真相甚至骂过他的人也被朱德所感动。毛泽东后来称赞朱德"度量大如海"。然而,慈眉善目的朱德也会有金刚之怒,他用发怒震慑了他人,维护了党的纪律  相似文献   

13.
正朱德,这是一个曾经响彻山河,汇聚民心,震慑敌寇的名字。在中国工农红军之父、八路军总指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中国人民优秀的儿子等称号中,更为突出并贯穿他革命征程始终的仍是朱德之"德"。他的"德",立天地之间,传万世而不竭。斯诺在《西行漫记》中谈到朱德时曾感叹道:"朱德"这个名字对于他本人来说,具有头等重要性。朱德两个字,在文字上就是"红色的品德"。实际上,朱德是"为争取中国人民解放而奋斗的传奇式的统帅和士兵",他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有两位重要党员的入党过程可谓是"一波三折"。一位在他36岁的时候首次申请入党被拒,而后辞官别乡,抛下荣华,远渡重洋,才得以入党。另一位在青年时代就扎根基层,深受群众喜爱和拥戴,但先后写了10份入党申请书递交组织才得以入党。他们的名字分别是朱德和习近平。相比于青年时代的朱德和习近平,今天的青年人特别是大学生,入党似乎更容易更轻松。据统  相似文献   

15.
新中国成立时,解放军总司令朱德已近63岁,已是花甲老人了.此前的几十年里,他基本上是在战争烽火中度过的.从辛亥革命、护国战争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是名副其实的戎马倥偬、席不暇暖,休假疗养的事,想都不曾想过.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1951年,他才第一次休了疗养假. 原来,1951年春节前后,朱德患了比较严重的肺炎,经治疗痊愈后,身体仍较虚弱.据此,中共中央政治局根据中央保健组的建议作出决定:朱老总脱离工作,到外地疗养3个月.就这样,在毛泽东、周恩来的一再建议、催促下,朱德于1951年8月初抵达青岛,在这里度过了他平生第一个"疗养假".  相似文献   

16.
正"文化大革命"期间,朱德受到很大的冲击,康克清还被挂牌游街。女儿朱敏和女婿刘铮也被抄家批判。刘铮回忆这个特殊的时期说,当时,全国妇联批斗康克清,让她站在卡车上,戴着帽子,在街上游行,不让她回中南海。没有办法,康克清只好跑到朱敏家里,休息吃饭。同时,她还得让刘铮帮她写检讨过关。1976年7月6日下午3时1分,朱德逝世。在朱德去世后,康克清操持  相似文献   

17.
义无反顾归国抗战 我的母亲钟时祖藉广东普宁,1919年1月4日出生在泰国佛统府一户商贾之家. 母亲小学毕业后被华侨学校特聘为泰文教员,因此结识了几位思想进步的同事,开始阅读进步刊物;祖国危亡的现实使她忧心如焚,对国民党政府的腐败也认识得更加清楚.此后母亲转入曼谷中华中学继续读书.不久认识邱及老师(后来才知他是侨党领导人之一),母亲追随他投入紧张的抗日救亡活动,还参加推行世界语的工作.有一次她和同学进行救国募捐时,被泰国政府以"妨碍日暹邦交"罪拘捕,在邱老师帮助下并经侨领伍左锋交涉和家里担保才被释放.  相似文献   

18.
朱德:红色的品德朱德4岁时,父亲按照朱家的祖传字辈,给他取名"朱代珍"。1895年,他的私塾先生朱老师给朱代珍改名为"朱玉阶",希望他往后用功读书,要像玉石那样洁白做人,立志沿着玉石砌成的阶梯,步步高登。  相似文献   

19.
<正>朱德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曲折经历,是中共党史上为人熟知的事件。其中曾经最引人议论的是陈独秀何以"拒绝"朱德入党,使得朱德在远赴欧洲时才得以实现心愿。回顾朱德入党的过程,至今仍有值得人们回味的东西。  相似文献   

20.
林木 《党史博览》2007,(2):28-29
她是一所独特的大学,没有明亮的教室,没有正常的教学环境,但她又有其特有的魅力:授课教师有毛泽东、朱德、张闻天、秦宪,以及外国人李德等.因此,她吸引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各地无数的知识青年.她就是中国抗日军政大学.1937年1月29日,在延安北二道街上,中国抗日军政大学成立了.朴实无华的大门上甚至没有一块像样的校名牌匾.直到1938夏天,抗大副校长罗瑞卿才决定装饰一下抗大校部的大门.罗瑞卿派谭冠三找人写了"中国抗日军政大学"和"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共16个字,分别挂到大门上方,贴在大门两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