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8年11月14日,"性别分层与劳动力市场研讨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会议室召开。会议发布了"劳动力市场的性别不平等:职业性别分割与两性收入差距"项目的主要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2.
外商直接投资(FDI)对于东道国不同性别群体的就业和工资分配的影响日益加强,这一领域也逐渐引起了经济学者的关注。文章首先对FDI影响劳动力市场性别不平等的理论机制进行概括和梳理,进一步针对FDI影响性别就业差距和性别工资差距的已有研究进行述评,并在此基础上对FDI影响劳动力市场性别不平等研究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对后续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3.
减轻女性的家务负担,促进妇女发展和性别平等一直是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文章回顾和总结了家务性别分工的原因,探讨了家务劳动与工资收入的关系及其对性别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家务劳动对工资收入具有惩罚效应,不平等的家务分工是形成性别收入差距的重要机制。文章就此讨论和提出了相关研究启示和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4.
非农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性别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村劳动力的非农转移是我国非农化进程的重要特征.运用社会性别的视角,分析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过程中的性别转移顺序和劳动性别分工,可以发现这种性别差异是一种性别发展差距,而性别发展差距的实质是性别不平等的体现.这种性别发展差距危害农村妇女的利益和社会公正的实现,而且性别发展差距的存在有着直接的现实原因和深层次的社会文化原因.  相似文献   

5.
关注劳动力市场中的性别平等--"中国妇女就业论坛"综述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以"完善性别平等的劳动力市场政策,促进妇女就业"为主题,在为时1年的有组织调查研究的基础上,2002年12月15-16日,全国妇联和中国妇女研究会联合举办了"中国妇女就业论坛".  相似文献   

6.
陆铭 《人民论坛》2010,(8):10-11
追根溯源,造成垄断行业收入过高的主要原因就在于,产品市场上的行业垄断维持了企业的超额利润,而劳动力市场进入障碍则造成机会不公平,这使得特定行业的超额利润能够转化为个人收入。要破除垄断行业的高收入,就需要同时在产品市场和劳动市场上加强竞争,实现人与人之间的机会平等。  相似文献   

7.
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关键在于消除城乡分割的劳动力市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但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在不断扩大,其原因主要在于城乡分割的劳动力市场。应通过户籍制度改革、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劳动力就业市场改革等途径扩大农民的非家就业与领域,缩小城乡差距。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上海市L首饰店和P服装店的研究发现,低下的社会经济地位、教育水平以及劳动力与身体表征的双重商品化使得从事服务业的男性售货员建构出一种被物化的男性气质。这种男性气质与主流所认可的"高收入""高教育""挣钱养家"的支配型男性气质形成差距,造成了这些男性售货员的性别气质焦虑。当他们发现自己无法符合社会所认可的男性气质时,他们往往通过性别划界的方式——贬低女店员和诋毁女店长——来缓和男性气质焦虑。男性售货员的性别划界虽然缓解了自身的焦虑,却无助于改变不平等的性别秩序,并再生产了工作场所内部的性别隔离和性别不平等。  相似文献   

9.
养老金制度中的社会性别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尽管国内理论界已有大量研究成果分析劳动力市场的男女分工及性别平等,但对由此而引发的养老金制度中的社会性别倾向少有涉及。实际上,多数国家的养老金制度都存在退休年龄、待遇水平乃至权利享有等多方面的性别差异。本文拟在回顾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从理论角度定义并度量养老金制度中的社会性别倾向,为中国相关问题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0.
当前,我国女性就业呈现出选择面窄、收入不高、竞争力弱等不利局面,而在大力提倡发展职业教育的形势下,本文通过对青年女性就业市场的分析,进而对职业教育中存在的性别议题进行讨论,并揭示其复杂性,对发展我国性别平等的职业教育与青年女性的职业发展提出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1.
论我国基础教育的性别公平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自从1986年实施《义务教育法》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得到了巨大发展,男女两性不仅享有法律上平等的受教育权利,而且实际的受教育机会也日益平等。但是,在不同地区以及城乡之间,基础教育领域的性别差异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基础教育中的性别平等还没有完全实现,而且,随着社会经济转型,新的问题也在基础教育领域不断出现。本文采用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以及第二次中国妇女社会地位抽样调查的数据,从基础教育的入学机会、教育过程和内容以及教育结果三个层次上来讨论目前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存在的性别差异,力图从教育公正以及性别平等的角度来说明基础教育中存在的性别不平等。尤其是在贫困农村地区和流动人口中,相当数量的女童的受教育权利还没有得到切实保障。本文建议,要从政府、家庭以及教育系统本身着手消除基础教育体制、观念以及内容上的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2.
正2016年7月23日,由中国女经济学者联谊网络主办的"社会公平与包容性增长暨第十三届中国女经济学者学术研讨会"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召开,从多维度理解中国劳动力市场上、家庭内部以及公共资源分配中的性别不平等,探寻促进女性平等参与经济发展的有效政策和经验。来自美国斯坦福大学、加拿大卡尔顿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国内外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的30余名学者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70年代以来,欧洲国家对儿童照顾发展出两种不同的干预路径:一种是发展公共照顾服务,帮助就业父母协调工作和家庭责任;另一种是挑战和改变照顾责任的传统性别安排,促进父亲承担家庭照顾工作,从而提高男女平等参与劳动力市场的可能性。文章考察了欧洲国家"为何"和"如何"运用社会政策来改变男性的行为,这些政策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既定目标以及面临的困局,并探讨了对中国推进就业性别平等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性别平等问题一直为中国政府所关注,中国妇女的社会经济地位也自1949年以来有了根本性的改善。然而,收入的性别不公现象依然比较严重。本文利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分析1989-2006年间两性收入的特征、变化轨迹及差异的决定因素。多层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女性收入相当于男性收入的70-80%左右。形成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纯粹的性别歧视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15.
一《语言与社会性别导论》是我收入“妇女与社会性别译从”的第二部教材,翻译罗斯玛丽·童《女性主义思潮导论》,最初的想法是希望在文学语言学科引进妇女和性别的视角,使女性主义研究成果进入具体的专业领域,进入我们的必修课程;但在翻译过程中,我也体会到,妇女和性别研究,一直都是跨学科、多个学科领域交叉的,即使是讨论语言问题,它也呈现了跨学科的视角。而更重要的是,正如女性主义的所有学术研究一样,它有一个改造社会的目标。我们的社会存在着不平等,男女不平等,存在着对不同性别、性取向的压迫,这也体现在我们日常运用的语言中。人们…  相似文献   

16.
人口老龄化对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虽然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在理论上尚不明晰,但中国生育率迅速下降的长期效应必然是劳动力人口规模下降,经济高增长有可能因老龄化而终结。老龄化同时加剧了经济中的收入不平等以及导致劳动收入份额下降。为缓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的挑战,应重视人口和生育政策调整、提升人力资本投资、深化市场体制改革,以及实施兼顾经济发展和代际公平的收入分配和转移支付政策。  相似文献   

17.
自从坎迪斯·韦斯特和唐·齐默尔曼的《做性别》一文发表以来,性别研究领域出现了新的范式革命,即社会性别从一种"结构性规定"转变成"互动式达成"。"做性别"视角强调性别的互动性、情境性等特征,性别成为不断进行过程中的社会互动的产物。近些年来,西方学术界在反思"做性别"视角的基础上形成了另外两种性别研究范式,即"消解性别"和"再做性别"。这三种性别研究范式可被统称为"性别互动论",它们都强调性别的达成、解构或重构是在情境性的社会互动过程中实现的。性别互动论的意义在于重新将性别斗争权力归还给个体,使每一次日常互动成为潜在的重要赋权机会。该理论有助于我们重新理解传统的性别阶序及其运作机制,并促成不平等的性别关系发生根本性改变。  相似文献   

18.
健康方面的性别不平等与贫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健康方面的性别不平等主要体现在妇女的健康状况和保健质量处于劣势、家庭内部营养品分配的不平等及生育和节育手术的不平等三个方面。健康方面的性别不平等影响了妇女的生计选择;减少了她们获取外界信息的机会;因多胎生育增加了孩子的抚养成本;也导致妇女妇科病增多,难以承担繁重的体力劳动,造成家庭贫困。而贫困进一步加剧了健康方面的性别不平等。  相似文献   

19.
目前,农村已婚青年对不同性别子女的家庭作用、受教育程度、夫妻家庭权力和责任、夫妻角色等方面体现出家庭性别平等观念,且对子女的家庭性别平等观念高于对夫妻的家庭性别平等观念,体现出家庭性别平等观念的进步;但也存在不平等的角色分工及传宗接代观念仍占有市场的社会现实,表现出家庭性别平等观念的发展慢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文化滞后特点。  相似文献   

20.
增加女性教育投资水平和质量,缩小教育性别差异,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价值。尽管中国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教育性别差异,但是女性在更高层次教育的入学机会、辍学风险、教育质量以及劳动力市场回报等教育获得和教育成就的指标上仍然落后于男性,教育性别差异仍然是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本文在介绍了教育性别不平等的研究框架之后,基于经济学的视角,从教育机会获得、教育学术成就、教育与劳动力市场回报三个方面对国内外有关中国教育性别差异的研究进行了综述,解释了中国教育性别不平等的变动趋势和原因,并对今后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