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红梅 《前沿》2008,(11):184-186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女性文学最重要的作家和批评家之一。本文探讨了其“双性同体”的女性写作观,检视了上世纪以来女性主义研究者们对其的评价,认为在当今兴盛了半个多世纪的女性主义理论研究各执一词、相互矛盾、无法取得突破的状态下,伍尔夫提出的“双性同体”观无疑具有其超前性和现实性意义。  相似文献   

2.
田颖  韦琴红 《求索》2012,(3):208-210
女性主义批评涵盖了女性主义阅读、女性主义书写和女性主义理论三个方面。其中女性主义书写是女性颠覆菲勒斯中心主义父权社会的有效途径,进而重写了历史。本文从历时的角度,探讨了女性主义书写的演变历程。从双性同体到女性主义批评,再到身体写作,女性主义书写的实质是解构与重构历史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女性主义的渗透给传统翻译理论和实践观念翻译理论带来了强烈的冲击。洛丽.张伯伦是女性主义翻译研究的先锋人物之一,本文试图在介绍其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基础之上,针对性别与隐喻,探讨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内涵、意义及局限性。希望能为女性主义译论研究提供资料并助于商榷。  相似文献   

4.
奥茨是美国当代文坛一个关注女性问题的小说家。通过对两性关系的思考与审视,她在《奇境》中超越了性别的限制与对立,大胆地尝试了理想的创作状态:“双性同体”。本文试图以文本分析的方式,从小说叙述视角、双重文本和叙述语言三方面探讨作家的这种“双性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5.
作为20世纪英国著名的精英知识分子群落,"布鲁姆斯伯里文化圈"可谓率先践行"双性同体"生活方式的所在。"布鲁姆斯伯里人"的精神领袖罗杰·弗莱注重情感与智性融合的美学理念与实践,在伍尔夫日后的文学观念、创作实践乃至个人生活中均打下了鲜明印记。正是在"布鲁姆斯伯里文化圈"充满浓厚的双性同体氛围、追求情感与智性互补的世界中,伍尔夫不仅通过小说虚构了"双性同体"的奇妙景观,还将"双性同体"发展为女性艺术家锻造完美的人格理想的美学标志。  相似文献   

6.
赵雪华 《前沿》2014,(1):193-194
《伊万的女儿,伊万的母亲》是俄罗斯著名作家拉斯普京的代表作,是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的一部力作,一经问世就引起了强烈反响。这部小说之所以取得这么大的成功,与作者塑造的女主人公塔马拉形象有着直接的关系,从女性视角来看,塔马拉身上体现了双性同体意识,使之成为具有双性同体特征的人物形象。本文主要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对《伊万的女儿,伊万的母亲》中的双性同体形象———塔马拉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7.
"双性同体"与宗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惠敏 《思想战线》2003,29(6):30-34
“双性同体”体现在创世神或双性同体人的身上,他们都具有男女双重的性特征,或兼有男女两性的能力,在特定之范围内能人所不能,超越一般历史性存在的特质,使之与人类或个体创生前的混沌母体有所接触,而能在其中汲取凡人没有的能力,成为人生终极追求目标的一种宗教期待。  相似文献   

8.
西方女性主义运动从资产阶级革命肇始,在两个世纪的时间里,女性主义理论伴随着社会运动与女性运动几经沉浮,日趋成熟.本文将在有限的篇幅里以不同时期西方女性主义的主要理论关切为主线,对其做一个简要的梳理,力图勾勒出女性主义理论大体发展的脉络,以期对中国的女性研究有所借鉴和启发.  相似文献   

9.
西方女性主义电视批评——经典文本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女性主义电视批评与西方女性主义电影批评相比起步较晚 ,并在方法上对后者多有借鉴 ,但这些并不影响女性主义电视批评所取得的成果。批评者们较好地运用了女性主义各流派的多种理论方法 ,显示其批评的厚度 ,并在理论建设和批评方法上体现了创新思维 ,开创了“新女性主义”电视研究。  相似文献   

10.
交叉性理论是第三波女性主义发展的重要理论成果,对当代西方左派激进理论和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甚至被引入许多相关学科领域。它关注的是当代资本主义条件下女性所遭受的阶级、种族、性别、性和年龄等多重和共时的压迫问题。然而,交叉性理论中包含的一些倾向引起了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者的重视,她们希望通过批判、利用和改造交叉性理论,用马克思主义引领西方女性主义左派激进理论和实践,进一步加强对交叉性理论的反思。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介绍了东欧女性主义并探讨在中国女性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中,东欧女性主义作为一种新的理论资源所具有的启发性意义。文章首先对东欧后社会主义转型,特别是性别关系和性别话语的变化做一个概述;其次简要描述东欧如何与西方女性主义相遇,以及后者对该地区女性主义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再次,从四个方面勾画东欧女性主义的基本原则,以此阐明东欧女性主义的立场及其如何对西方女性主义霸权构成了强大的挑战;最后,简略探讨东欧女性主义如何能在中国女性主义的发展方面具有更大的、超出当下的启发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2.
李晓光 《思想战线》2005,31(2):9-12
当代西方出现的所谓"后女权主义"并不意味着女权主义/女性主义的终结,而是女权主义/女性主义理论的转型.后现代女权主义/女性主义对传统理论的宏大叙事提出了质疑,精神分析法对女权主义/女性主义的研究,成为了传统女性主义理论从微观角度分析妇女解放问题的补充.20世纪90年代的酷儿(Queer)理论以及赛伯女性主义(Cyberfeminism)理论的提出,则是对传统的规范性形态的破译.  相似文献   

13.
作者认为目前中国涉及性别和女性主义研究的文章,有关妇女家庭状况的调查研究多,但理论阐释少;对问题的描述多,但系统分析少;关于性别的意识形态呼吁多,但把女性主义研究放到一个广泛的社会系统中研究少;在分析中,对文化规范注重得多,但与制度因素相关的理论解释少.有鉴于此,本文从五个方面阐述了西方女性主义的理论贡献,并阐释了研究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对中国性别研究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女性文学批评本土化过程中的语境差异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进入中国后遇到了完全不同于其理论源头的接受环境。这些接受环境差异包括:一、历史背景的差异,其主要表现为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先“破”后“立”,而中国本土则是先“立”后“破”;二、意识形态差异,主要表现为西方文化中的民主传统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集权思想形成的对照;三、学术背景差异,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以反拨“新批评”的学术革命开始的,而中国本土则得益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批评的滋养。这些差异既决定了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独特面貌,同时又呼唤西方理论本土化研究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目前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不仅受到西方学者的质疑,而且也受到西方女性主义思潮的挑战。为此,有必要对西方学界提出的质疑和否定作出回应,重新梳理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形成过程和理论内涵,分析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对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吸收和借鉴,并以此来加强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信心,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使其更好地指引中国妇女发展的实践,更加充分地体现其当代价值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6.
妇女与福利:女性主义福利理论评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主要从女性主义福利理论的思想渊源、代表性人物、国家角色、市场作用、家庭功能、社会观念,以及女性主义者对福利与福利国家态度等方面,全面评介女性主义的福利理论。女性主义福利理论说明,妇女与福利是当代社会涉及面广和影响大的核心社会政策议题。更为重要的是,女性主义福利理论为我们理解妇女与福利议题提供了独特和有用的视角。  相似文献   

17.
陈静 《前沿》2014,(1):229-231
西方女性主义电影批评理论自20世纪70年代发端至今已逾40多年,历经了女性形象批评、符号批评、情节剧研究以及文化研究等阶段,其间不断融合与借鉴其他学科理论及方法,由单一步入多元化,取得不俗成果。本文梳理了西方当代女性主义电影批评理论的发展脉络和流变阶段。  相似文献   

18.
后殖民主义视野中的女性主义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殖民主义理论与西方女性主义批评有着密切的亲和力。作为弱势群体的话语,女性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的共同目标是重新改写传统的“主体/他者”的关系。接受了后殖民主义的影响,女性主义批评最明显的发展是第三世界女性主义的崛起。处于后殖民主义文化中的女性主义批评将在新的层次上重构自身的理论,这一理论的核心是要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构建“双声话语”。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介绍了澳大利亚女性学研究在过去的20年中发生的一系列重要变化,同时阐述了澳洲的理论家们为全球女性主义所作出的一些重要贡献.作者也介绍了影响澳大利亚女性主义理论研究中的两个重要事件,一个是源于法国的女性主义哲学,另一个产生于澳洲种族政治的背景下.在文章最后,作者对当前性别和文化研究的焦点问题做了简要的介绍和分析.  相似文献   

20.
唐建南 《理论月刊》2012,(3):146-149
"身体"概念在生态女性主义视阈中不仅理论不足,而且现有的研究很容易犯下本质主义的错误。结合生态女性主义中已有的"身体"理论发展以及女性主义研究中的最新"物质"浪潮,本文认为我们需要借鉴物质女性主义中有关"物质化"的观点理解身体的主动性和创造力,以此为立足点重构生态女性主义中的"身体"概念。这不仅能避免犯下本质主义的错误,而且对于生态女性主义的继续发展有着巨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因为重构的身体理论有利于颠覆西方父权社会中的压迫性意识形态,并帮助个人建立相互联系的自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