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台声》2016,(20)
正登顶巍峨石狮市宝盖山,遥望浩瀚深沪湾,湾边一尊雄视台湾方向的平台大将军施琅塑像历历在目。塑像背面就是晋江市龙湖镇衙口,村中有一整片8座毗连的红砖碧瓦宫殿式大府衙古建群,名闻遐迩的晋江市施氏大宗祠也在其中。施琅(1621—1696),字尊侯,号琢公,早年曾是郑芝龙、郑成功部将。后因事反目成仇,郑成功怒杀施琅的父亲及弟弟。施琅愤而投清,由  相似文献   

2.
正施琅(1621—1696),字尊侯,号琢公,福建晋江南浔(今龙湖镇衙口)人,祖籍河南固始,明末清初军事家,清朝初期重要将领。《襄壮公传》中说,施琅出生的前夜"母太夫人洪有神授宝光之梦,觉而异之,遂生公"。但这多为后人比附,殊不可信。他的前半生虽然也崭露才华,但可圈可点之处并不甚多,其之所以能够名留史书,主要还是从他降清开始。施琅一生中最值得历史记忆的是他力主平台,并最终带兵实现了这一愿望,让台湾重归于中国的版图之下。  相似文献   

3.
我来到晋江龙湖镇衙口村,要寻觅一位古人的足迹。他是一位对中国历史进程起过重大作用,又颇有争议的人物。他的名字叫施琅。衙口是深沪湾边上一个有名的侨乡,一幢幢红砖墙燕尾脊古大厝与钢筋水泥结构的新楼错杂地聚集在一起,有条南北走向的小街曲折地从村中穿过,街中不时挤满车辆和行人。据说,出外的人不计在内,村里住有8000多人,以施姓居多。现在为了便于管理,已经以小街为界划成两个行政村,一个叫南浔,一个叫衙口。  相似文献   

4.
正清代康熙年间,厦门官绅为感念统一台湾有功的"靖海将军"施琅而为之建造生祠,如今厦门仍命名施琅祠附近区域为"将军祠";在厦门集美兑山有一座宗祠因一族出现4名抗日将军而名声鹊起。因此,这座李氏家庙也被人们誉为"将军祠"。李氏家庙多奇妙一座"高大上"的四柱三门石牌  相似文献   

5.
在晋江衙口村的靖海侯府,摆放着一尊中年施琅的石座像,矮壮敦实,全身盔甲。石像大约是从前留下来的,也许反映了施琅的真实面貌,反正其图像铺天盖地,到处被使用。我觉得比例不对,仿佛一个娃娃身体的放大,肃穆中仍显出稚拙之气。他的儿子施世纶的画像,留下的却是老年,  相似文献   

6.
《台声》2016,(24)
正曾坑施氏宗祠,俗称浔海施氏二宗祠,又称世德堂,位于石狮市湖滨街道曾坑社区金曾大道,与晋江市龙湖镇衙口村的施氏大宗祠树德堂同属浔海施氏族人奉祀浔海始祖施炳、靖海侯施琅等先祖的重要场所。康熙二十六年(1687),施琅平台后重建施氏大宗祠。虽经乾隆二十一年、同治二年、道光五年的多次重修而历久  相似文献   

7.
在施琅的故乡福建省晋江市施琅纪念馆中,有一副对联:“平台千古,复台千古;郑氏一人,施氏一人。”从这副对联中,不难看出施琅将军的历史功绩。他收回台湾,使沿海以及岛屿上的黎民百姓不再受战乱之苦,开始过太平繁荣的日子,同时沉重打击了荷兰等殖民国家的野心,其爱国情怀和丰功伟绩几百年来一直为后人所敬仰……  相似文献   

8.
一施琅是清初的一名武夫勇将。他以自己的卓越的军事才能,受命“独任专征”,在做充分准备的基础上,于1683年率领清军一鼓作气打败了台湾的郑氏政权,结束了海峡两岸的分裂局面,实现了国家的大统一。施琅堪称得上清朝一代海军名将,可算是历史上真正实现祖国大陆与台湾大统一的第一人。他的功绩可谓大也。人谓:施琅乃“仁人而兼大智大勇矣”;“大哉,将军之功,可铭闽山而不朽!”“奠封隅以永固,巩奕叶于苞  相似文献   

9.
为统一,施琅立奇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11月18日至20日,由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中国社科院学术交流委员会及泉州市政府主办的纪念施琅将军暨清廷统一台湾320周年活动在福建省晋江市隆重举行。来自海内外的3000多名人士参加了此次纪念活动。 施琅到底有着怎样的伟大功勋?后人对他的评价又是如何呢?本刊特登发施氏宗亲施能泉、史学家陈祖武的文章,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0.
黄性震述评     
康熙二十二年(1683)八月十五日,福建水师提督施琅将郑克塽以台湾归附清朝的消息报到北京皇宫。从此,结束了台湾与大陆隔绝的局面,这确是清代前期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在这个事件中,康熙皇帝、施琅、姚启圣都有不可磨灭的贡献。历史学界的同志们都给予了高度评价,这是公允和符合历史实际的。令人惋惜的是在肯定康熙帝、施琅、姚启圣历史  相似文献   

11.
正论施琅《台湾弃留利弊疏》的背景与动机康熙二十二年六月,握有专征之权的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率兵从福建铜山出发,在澎湖歼灭了明郑水师主力。郑克塽等见大势已去,纳土归降。清政府虽然消灭了明郑政权这一数十年的对手,但对于台湾如何处置,或弃或留,众说纷纭,康熙皇帝也举棋不定。最后,施琅力排众议,上《台湾弃留利弊疏》,详细陈述台湾应留的理由,明确表达台湾应留的主张,指出台湾"弃之必酿成大禍,留之诚永固边圉"。施琅的意见得到朝中大臣的  相似文献   

12.
东山岛(别称蝶岛)地处福建最南端,与台湾隔海相望,是我国东南沿海锁阴之地,明清时期,戚继光、郑成功的军队都曾在这个海岛驻守过,清康熙年间施琅将军也是从这里出师统一台湾的。由于地理位置的重要,日本侵略者早已垂涎这海岛,企图作为进犯内陆的跳板。1938  相似文献   

13.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六月,福建水师提督施琅奉旨专征澎台,其亲属及晋江浔海施氏族人纷纷跟随渡海,披甲上阵.他们在海战中同心协力,勇往直前,为夺取澎湖战役的胜利,作出了贡献.本文拟就从征的施琅亲属及族人略作考述,并探讨他们参战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刘子民同志在其所著《寻根揽胜漳州府》(下简称刘文)一书①中曾提到清福建水师提督施琅与东山宫前妈祖庙的关系,但他的说法存在讹误。为便于辨析,把其记述摘引于下: 东山岛最南端,有个美丽的渔村——宫前村。宫前村古称“平海”,村口有座古老的寺庙一天后宫。宫的前面是一个天然港湾,……清康熙年间,福建水师提督施琅“治兵于平海”,在此练兵造船,筹划军机。……天后宫前,有一口水井,当地人称之“万军井”。宫内,有康熙皇帝御赐匾额,有镌刻着施琅向康熙的奏本和钦差雅虎祭词的金字木匾。施琅奏本原文:“太子少保、光禄大夫、…  相似文献   

15.
《小康》2017,(30)
正"两山"重要思想在湖州诞生,看似偶然,实则必然。发展与保护、环境与财富、人与自然这三个关系是否必然矛盾?作为全国首个地市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湖州用实践回答:环境保护与财富增长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关系。从安吉余村的青翠竹海到碧波荡漾的南太湖,从德清莫干山的"洋家乐"到南浔古镇的小桥流水,从天能循环  相似文献   

16.
1683年清朝水师渡海统一台湾,这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历来引起许多人的兴趣。然而,这一事件笼罩着诸多迷雾,例如是谁促成清廷下决心统一台湾?施琅是怎样出山的?施琅被封为"靖海侯"之后,为何福建总督姚启圣不服气?施姚二人在事后争讼不已,甚至连史学家也分成两派,至今仍可看到这种争议在延续。笔者研究原始资料后,发现争议在于学者不了解清廷的原始密件与决策过程。将这些内幕揭橥于众,是非便一清二楚了。  相似文献   

17.
康熙帝对施琅的认识有一个过程,他对施琅所作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是先后提出的即施琅是“粗鲁武夫,未尝学问,度量偏浅,恃功骄纵”的看法形成于前;施琅“才略夙优”、“有谋”“善断”的看法形成于后。而此后二种看法并存。文章阐述了康熙帝先后对施琅作出两种不同评价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台声》2004,(6):64-65
妈祖显灵传说之一:甘泉济师 据记载康熙二十一年十月,清军水师提督施琅奉旨率三万水兵驻扎平海,等待乘风东渡台湾。当时正遇到干旱,军中缺水。平海天后宫旁有一被填废井,施琅命令挖掘,并暗向妈祖祈祷,井挖好后泉水甘口,解了老百姓、兵士用水之难,泉水从此不竭。施琅以为这是神赐甘泉济师,亲书“师泉”二字,此井至今仍存。  相似文献   

19.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政府实现了台湾与大陆的统一,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作为实现这一任务的前线军事指挥官、福建水师提督施琅,也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本文拟着重探讨施琅一贯坚持以战逼和统一台湾的决策的形成过程,并从其军事的实践来论证这一决策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20.
1661年,郑成功进军台湾,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使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其子郑经继位,自立为“国”,多次拒绝清廷招抚。郑经死后,子郑克继承其父衣钵,坚持与清廷分庭抗礼。1683年,施琅奉旨收复台湾,使台湾又回到祖国怀抱,纳入大清版图,完成了祖国的统一大业;在台湾的“弃”、“留”问题上,又是施琅上疏力谏,使台湾永远成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过去,说施琅是“海盗”、“叛将”、“汉奸”,都是不实之词,应予推翻。施琅是一位有功于国家、有功于民族的爱国将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