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德治"是先秦儒家伦理政治思想学说的基本主张,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孔子提出三点德治主张强调德化教育;强调为政者要有好的道德品质;体现了"仁者爱人"精神的施政内容.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用"仁政"概念代替"德治"概念.荀子在继承孔孟德治思想并吸收管子学派某些法治和礼法并用思想的基础上,强调从政者要有"道德之威"及道德行为的影响作用,提出了"平政爱民"德法并用,以德为主的德治思想.  相似文献   

2.
“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他建立了以“仁”为中心,“仁”、“义”、“礼”三者既有区别又互相联系的一个道德学说整体。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道德思想,他倡导持志养气,重视立志,反求诸己,改过迁善,意志锻炼。研究孔孟的德育思想,批判继承其德育遗产,对于我们以史为鉴,搞好今天的德育教育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3.
先秦人学思想的成熟——孟子"心性学"管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子对古代人学理论的贡献,在于他以性善论为特点的心性学诠释有关人的问题,透过“性善”高扬了人之为人的本质、“尽心”凸显了人之主体自我、“知天”确立了“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并将人的主体性体现在这个最高境界中。因此,较之孔子的道德伦理型人学思想,孟子的人学思想则属于心性本体论人学,它弥补了孔子“仁学”理论上的缺憾,促使先秦人学思想趋于成熟,并影响着后世人学思想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胡林 《党史文苑》2006,(4):68-69
"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他建立了以"仁"为中心,"仁"、"义"、"礼"三者既有区别又互相联系的一个道德学说整体.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道德思想,他倡导持志养气,重视立志,反求诸己,改过迁善,意志锻炼.研究孔孟的德育思想,批判继承其德育遗产,对于我们以史为鉴,搞好今天的德育教育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5.
冯浩菲 《理论学刊》2005,(12):96-101
战国中期,诸侯兼并战争剧烈,百家争鸣,杨、墨的学说充满天下,孔子的学说不大流行,仁义的道路阻塞。孟子挺身而出,以孔子的继承者自居,延续儒家道统,捍卫和发扬孔子的仁学。这种捍卫和发扬的工作,主要贯穿于其游说诸侯、参与政治、参与百家争鸣及教学活动中。通过这类捍卫和发扬的实践活动,孟子在许多重要方面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仁学思想,其“仁义”学说和“仁政”思想的提出和推广,开启了仁学的新领域、新范畴,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两千多年来,孔子仁学思想之所以能够不断发扬光大,影响及于全世界,与当年孟子所作出的这类卓越贡献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6.
卢运山 《理论学刊》2007,3(8):107-110
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在百家争鸣中充分阐释了他们义以为上、先义后利、以义克利的观点,其基本价值取向是重义轻利,但并不反对求利。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如何批判地把握先秦儒家的义利思想,吸收其合理内核,弘扬其积极因素,对促进新型义利观的形成与和谐社会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荀子性恶论的伦理诉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先秦人性论肇端于孔子“性近习远”说 ,因类相近的人性须切合相似之人欲去把握。而孟子首创“性善”论 ,旨在强调“人之所以异于禽兽”的理性之所在 ,要求统治者“从其大体”以行“仁政”。荀子正是把孟子所不屑的“小体”即人的感官欲望视为恶的人性 ,以论证“化性起伪”的绝对必要性。孟、荀相悖的人性论又都是归宿于儒家德政一途 ;荀子同孟子一样 ,要求居人君之位者对贪欲泛滥、民不聊生以及道德沦丧等社会弊端 ,承担主要的、甚而是决定性的政治责任。  相似文献   

8.
孔子的君子论杨淑明“一部《论语》,一言以蔽之:君子之论”(《随笔》1996年第5期第104页)。这虽是文人之笔,但细细思忖,又确有相当的道理在。我们如果把孔子的学说分为两部分,那么一部分是孔子的政治道德学说,而另一部分则是孔子的君子学说。孔子的政治道...  相似文献   

9.
孙波 《求实》2008,(5):24-27
先秦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从当时社会发展和生产实践出发,提出一系列具有丰富的社会和谐特征和内涵的社会建设思想,对于我们今天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荀子继承了孔子的“修己以敬”、“修己以安百姓”的传统,十分重视修身问题,专以《修身》、《不苟》、《荣辱》等篇,集中论述修养问题,这在先秦诸子中极为罕见。荀子的修养论与孟子的“先立手其大者”不同,于细密处见功夫。对于孔子的执礼、依仁、达中的修养论来说,孟子“得其大体”即“致广大”,荀子“具体而微”即“尽精微”。孔孟荀的修养论,合而言之,是一个由纲而目、纲目齐全的理论体系,忽视他们中的任何一个,均无法窥见先秦儒家修养论的全豹。然而,对于孔孟的修养论,著述很多,对于荀子的修养论则往往语焉不详,有的甚至认为荀子只重外王事功,忽视内圣修养。现仅就荀子修养论的目标,范围、重点、原则及途径略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党的建设》2010,(5):51-51
孟子,名轲(约前372年—前289年),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他在中国思想史上的最大贡献是提出了性善论。孟子的性善论为儒家的仁政学说提供了理论基础,从而使孔子开创的儒家学说得以进一步发展。关于人性问题,早在春秋时代就已经提出来了。孔子曾说:"性相近,习相远也。"但对于人性善恶问题却没有加以具体说明。到了战国时期,由于诸侯国之间争夺激烈,同时阶级矛盾、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也日益激化。这就迫使思想家开始探索人的本质问题。当时涌现了几种不同的人性论,有人主张性好利  相似文献   

12.
浅谈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荣辱观是关于光荣与耻辱的一种道德评价标准。一个人如何看待荣与辱,反映了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荣”即光荣或荣誉“,辱”即耻辱。荣辱观可以说也是中华传统伦理学中最基本、最一般的道德范畴,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以“仁”“、义”为标准的荣辱观。在不同的历史时代、不同的社会制度之下,都有各自不同的荣辱观。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正是当代社会主义道德信念在新时期传承历史、面向时代的一次新总结和新发展。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现代社会总体上是…  相似文献   

13.
经典语录     
<正>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春秋孔子)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孟子·公孙丑上》战国孟子)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先秦荀子)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中庸》战国子思)  相似文献   

14.
周术槐 《湘潮》2013,(8):85-86
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重要组成部分。以孔子孟子为杰出代表的古圣先贤对儒家学说的创立、发展、繁荣作出了突出贡献。对于生活于灾难深重时期的李宗吾而言,在针砭时弊的同时,亦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研究与传播,且颇有收获。其中,在儒学领域,尤有心得。本文对李宗吾的儒学观作一定的分析,并指出其可取之处与值得商榷和不可取之处。  相似文献   

15.
孟子是先秦时期最重要的儒家代表人物之一,他最重要的贡献在于继承和发扬了孔子儒学的"内圣外王"传统,提出了一系列关于道德修养的理论主张。他关于道德修养方面的论述精辟、独到而且丰富实用。他的道德修养论包括存心养性、节制物欲、养浩然气、居仁由义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论语》和《孟子》最真实地记载了孔子和孟子的思想。这两部著作表明,孔子和孟子的认识论是朴素的反映论。他们认为,人们的知识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的,是学习获得的,是人们的认知器官对外界事物和自身心理的反映。一、学而知之孔子和孟子是主张“生而知之”,还是主张“学而知之”,这是学术界长期争论的一大难题,而多数老学者认为孔孟是主张“生而知之”的先验论者,笔者以往也持这种观点,现在却不敢再苟同了。1.学而知之。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论语·季氏…  相似文献   

17.
“君子曰义不曰利”,是儒家学说的金科玉律。早在2000多年前,作为儒家鼻祖的孔子,即提出了“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的继承者孟子讲得更明白:“何必曰利?”由于儒家弟子的不断阐释演进,特别是随着儒家被奉为封建思想的正统,重义轻利、将义利绝对对立起来的观念,便像绳索一样束缚着人们的头脑,成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严重障碍。  相似文献   

18.
先秦儒家的宏观经济管理思想以其义利观为理论基础,立足于民本理念,围绕着富民这一治国安邦的基本目标而展开。孔子的"节用爱人"、"敛从其薄"、"因民之所利而利之"等主张,孟子的"制民之产"、"耕者九一"、"关市讥而不征"等主张,堪称先秦儒家宏观经济管理思想中最可宝贵的部分,闪耀着智慧和理性的光芒,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在20世纪末的联合国“千年论坛”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官员号召21世纪的人们:到2500多年前的中国“孔夫子”那里去寻找智慧!孔子是中国儒学文化的开宗鼻祖,儒学的精华和核心在于“中和”,强调“和谐”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和谐”是社会生存发展的基本前提,“政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只有达到“和谐”的境界,天地才能各安其位,万物才能生长发育,社会才能安定祥和。儒家的“和谐”观,既包含了为人处世的方法,也包含着社会道德、人类道德、宇宙道德的原则。孔子最为推崇的上古圣帝和人格偶像是舜帝,孔子和孟子的“和谐”思…  相似文献   

20.
李金山 《理论学刊》2006,(10):95-97
孟子仁爱和墨子兼爱皆是孔子仁爱思想的发展与流变,两者都从孔子仁爱思想中汲取了营养,与之有着一脉相通的继承关系;同时三者又存在着彼此的差异并体现出各自的特征,这种差异和特征概言之便是孔子重“泛”、孟子主“亲”、墨子贵“兼”。孔孟仁爱思想不可笼统地视为等差之爱。在一定程度上,与孟子比较,墨子的兼爱更接近孔子仁爱的本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