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正东海路、西海路、郑和路、奥列霍夫路、世昌路……独特的道路名称将一所学校的使命与担当彰显得淋漓璃尽致……64年前,陈赓大将以军事家和教育家的胸襟气魄,建成了新中国第一所高等军事技术学府——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简称"哈军工")。哈军工因强国兴军的使命而诞生,为新中国培养了大量的国防科技人才,为国防科工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一度被誉为"中国的西点军校"。  相似文献   

2.
哈尔滨工程大学是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高校。学校的前身是创建于1953年的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50年来,虽然历经变更,但是学校始终秉承“哈军工”治学理念,发扬“哈军工”优良传统。2001年9月,海军与学校签订依托培养军队干部协议,承担起为军队培养后备军官的任务。  相似文献   

3.
正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以下简称"哈军工")纪念馆坐落在哈军工院区原址(现哈尔滨工程大学校内),包括世昌路东侧、文庙街北侧的原哈军工212号楼(原哈军工导弹工程系食堂)和26号楼(原哈军工炮兵工程系实验室),建筑面积合计4764平方米。哈军工纪念馆以哈军工历史为基础,以重点任务、重大事件、重要成果为主线,以弘扬哈军工文化为主体,以历史陈列和主题展览为主要形式,通过展示  相似文献   

4.
"哈军工"是设在哈尔滨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的简称.为了保密,20世纪五六十年代,"哈军工"对外叫"103部队".从1953年开始,共办学13年,有毕业生1万余名.1966年4月被撤销了军队建制.  相似文献   

5.
<正>成立于上世纪50年代初、位于哈尔滨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简称"哈军工")凝聚了那个时代所有关于中国军事现代化的梦想。150多位将军、39位"两院"  相似文献   

6.
正1977年7月23日,刚刚第三次复出的邓小平,就在北京接见了专程来请示汇报的长沙工程学院(前身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简通称"哈军工"。1970年3月军事工程学院撤销后,学院主体部分由哈尔滨迁往长沙,更名长沙工程学院。1978年6月6日,国务院、中共中央军委发出通知,长沙工程学院改称国防科学技术大学,10月1日列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序列)负责人,并同他们进行了重要  相似文献   

7.
看到“从天而降”的陈赓,钱学森感动不已。听了钱学森的话,陈赓开怀大笑:“好,我就要您这句话!”“哈军工”的首任院长兼政委是陈赓,这位由毛泽东亲自选定的大将性格开朗,思维敏捷,智勇双全。“哈军工”从成立的那天起,就遵照毛泽东“为了国防现代化”的教导,汇集了许多我国一流的科学家,仅空气动力学方面就有任新民、梁守、周曼殊、金家骏、庄逢甘、罗时钧、卢庆骏、李宓等,教学和科研的切入点一开始就很高。1954年9月,“哈军工”正式招生的第二个学年,陈赓随以彭德怀为首的中国军事代表团赴苏联参观原子弹爆炸实兵对抗军事演习。演习结束…  相似文献   

8.
正编辑同志:我是一个近现代史研究爱好者,想借省委党刊的影响力发出一个呼吁。陈赓大将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卓越领导人,新中国国防科技、教育事业的奠基者之一,1952年受命组织筹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即人们常说的"哈军工"。他不但倾心打造了新中国第一所军事工程技术的"黄埔军校",使"哈军工"成为培养国防建设高素质科技人才的摇篮,并为新中国研制导弹和火箭的伟大事业做出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9.
积极为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提供人才、技术、智力支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今年9月1日,是我校50周年华诞。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在校庆前夕的8月1日亲笔为我校题写了“厚德博学,强军兴国”校训。9月1日,又亲临学校出席庆典并发表重要讲话,勉励师生员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齐心协力,开拓创新,为把国防科技大学建设成为具有我军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而努力奋斗”。他深刻指出,在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历史进程中,军队院校肩负着神圣的使命。我校的前身是1953年创建于哈尔滨的军事工程学院,是我军历史上第一所正规的综合性高等军事工程技术学府。从“哈军工”到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的半个世纪历程中,学校把握和…  相似文献   

10.
<正>何时借取霹雳手?倒挽银汉正乾坤!久战沙场不失趣,晚年矢志创军工。1953年成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因校址设在哈尔滨,简称“哈军工”。这是一所倾全国之力而建的大学,既是亚洲最大的军事工程学院,也是全球唯一的海、陆、空三大军种及诸多兵种、数十个技术类学科专业集成的综合性军事院校。从1953年建校至1966年更名哈尔滨工程学院,“哈军工”实际存在了13年时间。在新中国早期经济建设年代,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的教育史上有这么一颗灿烂的明星——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因校址在哈尔滨而被人们称为哈军工)。她从1953年创建到1966年改制共办学13年。毕业的学员虽说只有1.1万名,但却出现了许多栋梁之才。  相似文献   

12.
王虹铈 《党史纵横》2003,(10):34-34
五十年代初,陈赓离开了硝烟战场,开始负责筹建中国第一所高等军事工程学校———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院长陈赓的革命生涯,充满了许许多多惊心动魄的故事。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朗朗书声的校园里,陈赓院长与赵唯刚的一段佳话,同样具有几分传奇色彩。哈军工初建时的五个系主任,有三位是苏联回国的。其中赵唯刚因赴苏前后的一段历史有待证明,中共党籍的党龄计算问题尚未落实。赵唯刚是哈军工炮兵工程系的第一任主任,早年留学日本陆军士官学校,1927年夏在日本加入中国共产党。三十年代初赴苏联工作和学习,后来回到延安。在这期间,他因…  相似文献   

13.
1977年7月23日,刚刚第三次复出的邓小平,就在北京接见了专程来请示汇报的长沙工程学院(前身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简通称"哈军工"。1970年3月军事工程学院撤销后,学院主体部分由哈尔滨迁往长沙,更名长沙工程学院。1978年6月6日,国务院、中共中央军委发出通知,长沙工程学院改称国防科学技术大学,10月1日列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序列)负责人。  相似文献   

14.
我九十多岁了,往事已如模糊的烟云,但有一些记忆却在那烟云中闪光。 1952年底,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俗简称为哈军工)创建之初,我被调入该校任教。我们的院长兼政委就是赫赫有名的陈赓。 陈赓将军是1952年夏从中国人民志愿军代理司令员岗位上被召回国,受命筹建我军第一所军事工程技术最高学府的。在一无校舍,二无教员,三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与人民军队的创建和发展"学术研讨会于2017年7月下旬在陕西西安召开。研讨会取得以下几个方面的成果:关注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理论内涵及主要观点;纵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领导人民军队创建和发展的主要历程和重要贡献;热议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的军事国防思想与实践;聚焦毛泽东军事思想在当代的继承和发展。在今天新的历史起点上,完整准确地认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科学内涵与历史地位,正确理解把握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当代价值,对揭示新形势下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规律,引领和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不断前进,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付闪 《党的文献》2018,(1):104-106
"毛泽东与人民军队的创建和发展"学术研讨会于2017年7月下旬在陕西西安召开。研讨会取得以下几个方面的成果:关注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理论内涵及主要观点;纵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领导人民军队创建和发展的主要历程和重要贡献;热议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的军事国防思想与实践;聚焦毛泽东军事思想在当代的继承和发展。在今天新的历史起点上,完整准确地认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科学内涵与历史地位,正确理解把握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当代价值,对揭示新形势下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规律,引领和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不断前进,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正一座博物馆,一段不朽传奇!走进哈尔滨工程大学,走进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纪念馆(简称哈军工纪念馆)。回望传奇,哈军工诞生在炮火中。纪念馆内一组抗美援朝的照片和一幅名为《运筹》的油画,揭示了这段历史。1952年正是抗美援朝战争爆发的第二年。战场上,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顽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被称为是世界上最杰出而伟大的军事家,不仅是因为他的"用兵如神",亲自指挥了无数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斗战役,还体现在他创建了一个科学的军事理论体系他自己曾经说过。这一辈子就是在打仗中度过的。可以说,在毛泽东的一生中,他最光辉、最成功、最精彩的活动领域是军事领域;在毛泽东思想体系中。他最丰富、最完善、最系统的理论内容是毛泽东军事思想;在毛泽东的人生中,他最富丰采、最有激情、最难以忘怀的岁月是在战争中度过的。  相似文献   

19.
<正>2023年9月7日,初秋的哈尔滨工程大学(前身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又称“哈军工”),一轮朝阳缓缓升起,校园内橙黄的白桦叶伴着热情的红枫,共同扮靓了学校的清晨。船舶工程学院的“80后”教授孙龙泉感到,今天校园内的军号声格外嘹亮,让他心中充满期待——当天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哈军工纪念馆后,来到了孙龙泉工作的复杂动力学与控制创新中心,并与他亲切交流。  相似文献   

20.
正在纪念毛泽东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伟大号召60周年之际,我们深深怀念中国航天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毛泽东。是毛泽东亲自决策并领导了共和国的导弹武器研制和太空开发事业,倡导培育了"两弹一星"精神,并用诗人的独到眼光,观照了这一辉煌伟业。毛泽东的"飞天"决策,吹响了一个东方大国向浩瀚太空进军的号角;毛泽东的"巡天"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