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以来,随着马来亚经济发展,华人妇女经济参与日益扩大,尤其在30、40年代,马来亚华人妇女劳动力进入所有行业,她们的职业领域也在拓展。这一时期影响华人妇女劳动力行业分布和职业分布的主要因素是1929——1933年经济危机所引起的移民政策变化和华人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女子教育的发展和社会性别模式。  相似文献   

2.
福建人移民海峡殖民地的历史颇早。海峡殖民地是清代尤其晚清福建人移民马来亚的集中地。在海峡殖民地各华人方言群中,除了1911年马六甲海南人比福建人略多之外,福建人所占的比重都是最大的。按人数看,19世纪80年代以来,新加坡的福建人在马来亚各邦和各殖民地的福建人中占绝对多数。19世纪末20世纪初,福建人的儿童移民数远超过其他方言群及国籍的儿童移民,从厦门港出发移民槟榔屿和新加坡的福建人绝大多数是男性移民。1893年清朝廷正式废除海禁政策对福建人经厦门港移民海峡殖民地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英殖民统治时期的马来亚劳工移民,是导致今天的马来西亚多元民族、多元文化社会形成的主要原因。本文拟分析英殖民统治下的马来亚印度人移民的由来、印度劳工的境遇以及印度移民社会的变迁等,并通过与同期的马来亚华人作比较,以揭示英国殖民统治下的马来亚印度人移民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民国时期的闽西海外移民,包括移民的组织方式,出国年龄的结构,出国路线,海外移民的分布及流向,出国前后的职业结构及其活动等等。下面挥其主要点分述之。(一)闽西海外移民的方式闽西海外移民的方式有自由移民和契约移民二种:自由移民。闽西海外移民几乎都是自由移民,他们由亲朋带领下出洋,或由父母兄弟,或由同乡宗亲。在闽西侨乡,几乎每村都有水客、水客来往于侨居地和祖国之间,带新客出国,帮助华侨通信联络,寄侨汇或物品回家等等.永定下洋曾启东出洋时,就以50银元叫同村曾思连带到按城去的。此时期马来亚水客有吴光或、罗…  相似文献   

5.
福州人绵延不绝地迁移日本,按人口比例,其数量全国最多,但其增长率却不高,远远低于福州迁移其他国家的移民。前者的原因是当地较为贫困,且有移民日本的传统,有深厚的移民网络;后者的原因是新移民在日本生存和发展困难,非正常渠道移民(非法移民)难以为继,有更合适的迁移国家。本文结合福清实例,对“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移民理论”、“移民网络说”、“累积因果关系说”等国际移民理论的部分观点做简要述评。  相似文献   

6.
“英属马来亚”是一个历史名词,是二战前英国在东南亚的主要殖民地,它包括现在属于马来西亚国西马部分的马来半岛和现成为新加坡共和国的新加坡岛。“英属马来亚”是除中国以外世界上华人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最高的国家(地区),全地区总人口五百多万人中,华人约占了百分之四十五,以闽、粤、琼三省籍人为主。当时的“马来亚”只是英国殖民地,华人中只有少数人属英籍民,其余大部分还是没有公民权的中国国籍的华侨。在国家观念上,  相似文献   

7.
二.新移民(新华侨)(一)内地前往香港的移民(新中国成立后)1.实施抵垒政策前的中国大陆移民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仅1年期间就有要求避难和改善生活的i00万人从内地移居到了香港。二战后到1950年春大约有75万人从内地的广东、福建、上海等移居到香港。其后也持续有大量的移民从内地来到香港,  相似文献   

8.
前言 在东盟各国当中,印尼和泰国在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的亚洲金融危机之前成为了日本企业最大的投资对象。印尼是仅次于中国、印度、美国的世界第四的人口大国,具有丰富的矿物、农水产品等天然资源,因此从市场的潜在增长性和劳动力招募、原材料筹集的角度来看,作为企业的投资对象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但在亚洲金融危机后,日本企业对印尼的投资大幅度减少,其后便停留在低水平(图1)。  相似文献   

9.
一、国策移民论的兴起 如果按以往的方式进行小农移民,将不能大规模地输出移民,对日本过剩人口问题的解决和工业的复兴产生不了作用。这种论调以南洋协会方面的杂志为中心,实际上早在关东大地震之前就已出现,首先,田泽震五的《南国见闻录》(1922年)中有如下记述。打开这个宝库(南洋)需要钥匙……。钥匙……就是资本。  相似文献   

10.
“英属马来亚”是一个历史名词,是二战前英国在东南亚的主要殖民地,它包括现在属于马来西亚国西马部分的马来半岛和现成为新加坡共和国的新加坡岛。“英属马来亚”是除中国以外世界上华人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最高的国家(地区),全地区总人口五百多万人中,华人约占了百分之四十五,以闽、粤、琼三省籍人为主。当时的“马来亚”只是英国殖民地,华人中只有少数人属英籍民,其余大部分还是没有公民权的中国国籍的华侨。在国家观念上,马来亚华侨强烈地把中国认同为自己的祖国。即使理论上享有“英移民”身份的“海峡殖民地”(马六甲、新加坡、槟榔屿)土…  相似文献   

11.
一、概述马来西亚由原马来亚联合邦、沙捞越和沙巴三个部分组成。原马来亚联合邦地区又称西马来西亚,位于马来半岛南部;沙捞越和沙巴合称东马来西亚,位于加里曼丹岛北部。马来西亚从1963年成立至今仅二十年,但是从其所辖各地区的社会发展看,它却有悠久的历史。据有关的资料记载,马来亚在公元前一万年便有人类居住;在沙捞越,五万年前已有原始人类的活动。公元前一世纪至公元七世纪间,马来亚北部就有奴隶制国家。从公元七世纪末、八世纪初到十六世纪初的近千年中,现马来西亚所属的地区处于封建社会阶段,沙巴和沙捞越地区由文莱苏丹王国管辖,马来亚有七个封建王国。十六世纪以后,这一地区相继沦为葡萄牙、荷兰的殖民地。二十世纪初,马来亚、沙巴和沙  相似文献   

12.
马来西亚联邦自1957年新加坡独立并实行自治后,由于新加坡国家小而且大部分是华人,使得英国和马来亚担心新加坡会演变成共产党国家,对国内正发生华人、马来人和印度人冲突的马来亚构成威胁。1960年新加坡大选时,出现了共产党获得议会席位之多出乎意料之外,使新加坡政府的地位为之动荡。马来亚人开始担心共产党势力将渗透到本国。马来亚总理东古·阿卜杜勒·拉赫曼认为马来亚很有必要联合新加坡以便共同抵抗共产党,同时,也  相似文献   

13.
前言第二次世界大战前,马来亚华侨是南洋的“抗日援蒋运动”的中心,具有与侨居地马来亚的政情无关的、极强的亲中国倾向。在“马来亚”这个国家尚不存在的当时,在某种意义上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态。他们对中国的解放运动做出了贡献,因此被誉为“爱国华侨”。他们对战后中国的国共内战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就以往人们对华侨的分析来看,在抗日运动时期之前,一般以华侨与中国的关系为中心,而进入日本占领时期之后,则把马来亚的抗日斗争与中国的关系分开(马来亚与中国之间的往来断绝后,的确在物理上与马来亚共产党之间没有合作,但心情上和精神上的…  相似文献   

14.
从1905年到1945年间,日本政府在军事侵略中国的同时,对中国东北实施了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的大规模移民侵略。明治维新后,日本在发展资本主义的同时,也走上了扩张军备和对邻近国家进行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大陆政策。日本"开拓团"(殖民扩张团,下同)是近代日本殖民扩张政策的产物。日本为了掩饰其战略意图和侵略行径,把侵入中国东北的日本移民团改称"开拓团",企图掩盖日本移民侵略的本质。准确地把握其政策形成过程,有助于深刻理解日本对东北实施移民的侵略动机和性质。从日本向我国东北大规模移民及其移民政策的变化过程来看,日本向中国东北移民是上升为"国策"地位的国家战略行为,是日本对中国东北地区实行殖民扩张的重要手段,日本"开拓团"本质上就是"殖民扩张团"。  相似文献   

15.
试论民国时期朝鲜移民大量迁入东北地区的原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民初以来 ,朝鲜移民大规模流入与朝鲜接壤的中国东北地区 ,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移民高潮。到 1930年 ,东北地区的朝鲜族人口已经增至 6 0 7119人 ,朝鲜移民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北各地 ,并在延边地区形成了中国最大的朝鲜族聚居区。民国时期朝鲜移民大量迁入我国东北地区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 ,日本帝国主义对朝鲜的反动殖民统治迫使大批朝鲜人民流亡国外 ,而民国政府在东北大力实行丈放官荒和促垦政策为朝鲜移民的迁入提供了有利的历史契机和广阔的地域空间。与此同时 ,东北地区经营地主经济和富农经济的发展 ,导致农村劳动力雇佣的自由化和劳动力的商品化 ,使东北地区强化了对外来移民的收容力 ,从而为朝鲜移民的迁入和定居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  相似文献   

16.
20年代末30年代初,苏联开始加速全盘农业集体化运动,从限制和排挤富农阶级政策向消灭富农阶级政策急剧转变,消灭富农阶级的最主要方式是强制迁移富农,由此出现特殊移民现象.在富农的划分、特殊移民的迁移、安置、劳动力使用等方面出现许多问题,特殊移民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异常艰苦,但特殊移民仍为苏联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特殊移民政策是苏联对农民的一次掠夺。  相似文献   

17.
杜娟 《拉丁美洲研究》2021,43(5):97-120
1908年6月,首批781名日本移民搭乘"笠户丸"抵达巴西,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是契约农工,被分配在咖啡种植园中劳作。然而,初到巴西的日本移民在种植园的生活并不理想,他们面临生活条件差、饮食不习惯、遭受虐待、工资水平低等困境。反抗和逃离成为日本劳工表达不满的主要方式。对此,日本政府一方面安抚侨民,通过重置让他们在巴西定居下来;另一方面完善和规范移民公司的业务,继续推动向外移民。与此同时,日本国内的移民公司进入改革和整合期,日本通往巴西的移民航线也逐渐固定。1918年,海外兴业株式会社成立,并于1920年成为日本唯一经营移民业务的公司。1908—1923年期间日本移民巴西初期呈现出如下特征:巴西政府提供了移民活动的主要资金;以家庭为单位的契约农工构成了移民主体;日本移民高度聚居在圣保罗州的农村地区;日本移民的定居率非常高;在移民规模方面,巴西还不是日本移民的主要目的国,而日本也仅是巴西的一个移民来源小国。总之,这一时期日本向巴西的移民活动遵循的是"大公司、小政府"的运行模式。  相似文献   

18.
伪满洲国建立后,日本便不失时机地向中国东北大规模推行日本人农业移民,以达到土地和人口的占领,进而实现长期霸占的目的。为此日本关东军等有关侵略机构便煞费苦心炮制了一系列日本农业移民用地取得的方针、政策,并以军事为后盾,对中国东北的土地进行疯狂的强行"征用"、"收买"和掠夺,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相似文献   

19.
陈梦莉 《拉丁美洲研究》2022,(5):136-153+158
日本移民巴西已有百余年历史,从二战前的“国策移民”,再由战后日本移民“输出”到日裔“回流”,移民已成为日本对巴西外交的基石。巴西的日裔社会具有孤立和封闭性、同化进程缓慢,并经历了从坚守日本传统文化到接受、融入巴西文化的巨变。不论是从巴西社会发展的角度还是解决特定时代日本国内矛盾的角度来看,日裔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日裔在维护和宣扬日本国家形象,改善日巴关系,促进两国经济合作、文化交流和政治互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作为感情纽带也是日巴关系的“搭桥者”。日本政府意识到巴西日裔作为日本宝贵的人力资源和社会资产的重要性。以国际协力机构为主体,外务省、厚生劳动省等政府部门以及海外日裔协会等非政府组织和民间团体制定和实施了相关的日裔政策和措施,在增强日裔对日本的亲近感和认同感、促进日巴关系发展、缓解日本国内劳动力不足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使用日裔“感情牌”已成为日本对巴西外交的良好资源。日本的巴西日裔政策对中国的华裔华侨政策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本文的目的在于探讨1941年12月至1945年8月日本占领下的马来亚(现在的马来西亚、新加坡)的华侨处于何种状态?采取了什么样的对策?当时的华侨与中国的关系如何?日本的占领对华侨的归属意识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或究竟有没有产生影响?以及对华侨与马来人等其他种族的关系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本文分3个领域进行分析。即:①以马来亚人民抗日军为中心的抗日运动、②华侨协会所代表的亲日组织、③日军当局以粮食增产运动的名义推行的迁居事业。①是对华侨社会中的左派势力或劳动阶级进行分析;②是对右派或实业界进行分析,并对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