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正>从诞生之初哲学同“神话”争执对于宇宙与人世的解释,到苏格拉底、柏拉图的古典希腊时期,哲学家突出哲学与诗的争论,再到中世纪的哲学与神学之争,可以说,哲学始终在“对话”中发展着自身。近代思想发端于一种全然不同于神学的,对于神、人、自然这三者关系的哲学或科学的阐释。哲学与科学的联姻(在一定意义上甚至可以说,  相似文献   

2.
穆颜杰 《长白学刊》2005,1(4):41-44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和人类生存危机的加剧,一门新的学科即环境哲学亦随之兴起,并日益成为一门显学.环境哲学是以人与自然关系为研究对象的哲学,由于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就成了人们的聚焦点.一部人类发展史,就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史.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大体经历了这样一个发展历程:即从"天人合一"到"天人相分"再到"天人融合"辩证否定过程.  相似文献   

3.
庞俊峰 《人民论坛》2012,(36):32-33
抗战时期,中共按照"三三制"原则建立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权,自觉地克服苏维埃时期形成的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弊端,党政关系呈现新的面貌,显著提升了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从党政关系角度审视"三三制"政权运行的经验,对探索共产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也谈“什么是哲学?”——与汪信砚教授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信砚教授的哲学定义把哲学归结为价值论,是离开哲学的历史性、问题性、学派性的结果。现当代哲学在人和世界的关系问题上,都必须面对真理和价值的关系,以其答案的不同而表现出相异的"学术旨趣"。现当代人文学科在事件和规律即人文和科学的关系问题上,一些人文学者主张研究事件的个别性,否定史学、文学、哲学的规律论内涵,另一些学者则主张从事件中探寻规律,又以规律论去解释事件。应区别不同的"致思方向",不能认为文德尔班的致思方向是唯一的。现当代哲学重视"思维方式"的研究,哲学是反思的,应当尊重黑格尔的"反思"论。汪信砚教授的"反观"说,肯定了实践论的思维方式,却又在哲学定义中排除实践论所面对的问题。这是前门推出、后门引进的逻辑无奈。现当代哲学还关注人学的研究,以"人的未完成性"来否定人的现实性,是非科学的人学观。本文在作了上述四点辨析的基础上给出了作为学科的哲学的定义。  相似文献   

5.
对于魏晋时期的思想学说,学界一般统称为"魏晋玄学"。而追溯魏晋时期的最初史料文本,较"玄学"出现更多的却是"玄风"一词,二者所意蕴大有不同:"玄学"特指对"三玄"的学习,即老庄道家之学,与"儒"、"史"、"文"并称为"四学";而"玄风"则偏重艺术、审美与社会风尚层面。从指代魏晋哲学这一层面上看,称之为"魏晋玄风"较"魏晋玄学"更为贴切,更能够体现魏晋崇尚自然、旷达不羁的文化特质与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6.
自希腊时期产生对象性形而上学以来,西方就保留了"上"、"下"求索的哲学传统。亚里士多德在"上"、"下"关系中探讨"知识"或认识。进入现代以后,形而上学的发展开始与具体学科接轨。通过对形而上学内在逻辑、发展走向和两次奠基的探讨,文章分析和呈现出形而上学"上"、"下"求索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理解马克思"是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前提,它将理论研究带入了解释学视野,也将解释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问题推向理论前沿。马克思主义哲学不能等同于解释学,忽视哲学和解释学的质的区别,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为"实践诠释学"会导致历史唯心主义。"理解马克思"必须反对绝对主义解释学,绝对主义解释学违背了理解的主体性、辩证法原则,在本质上是一种教条主义。"理解马克思"必须反对主观主义解释学,主观主义解释学违背了理解的客观性、可知性原则,在本质上是一种虚无主义。"理解马克思"必须坚持客观主义解释学,坚持理解是相对性和绝对性的统一,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保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元性基础和科学指导地位。  相似文献   

8.
20世纪的20-30年代,胡适与张东荪曾就"哲学之将来"展开过论争。胡适的"哲学破产论"夸大乃至神化了科学的作用。马克思在其早期著作曾屡次提到"消灭哲学"以及哲学的"丧失",其真实涵义都是指哲学向世界、理论向实践的转变。哲学具有不可替代性,不仅有将来而且有辉煌的将来。  相似文献   

9.
自上世纪80年代起,笔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理论进行了长达30年的持续研究,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哲学"这一关键性命题和研究纲领,并逐步建立了剩余价值哲学本体论和哲学体系的基本框架。采用剩余价值哲学的基本概念和哲学方法对"社会基本矛盾"问题进行解读,可以看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物质的极大丰富,社会基本矛盾从"人与物的矛盾"向"人与人的矛盾"发展和转变的必然逻辑,以及"人民内部矛盾"与"人性矛盾"的本质区别和理论关系。  相似文献   

10.
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的新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之争,使个人自由权利与社群共同体之善的矛盾关系成为焦点。马克思的"自由人的联合体"思想为这一矛盾提供了科学的解决方案:个人的自由发展与共同体的和谐发展不是矛盾的而是一体的,两者统一于自由人的联合体中。自由人联合体理论是马克思政治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提出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其中最重要的理论来源是德国哲学家赫斯提出的"和谐共同体"思想。正是这一思想促使马克思推进了哲学与经济学的内在联结,把对共同体的论证逻辑从人本主义逻辑转换为历史生成逻辑,并将实现"自由人联合体"的政治哲学理念奠基在唯物史观和实践辩证法之上。  相似文献   

11.
关于马克思主义到底是"科学"还是"哲学"的争议,其实也是形而下的"人道"与形而上的"天道"之间的争议,这种争议的前提本身就陷于一种是此非彼的形而上的思维,问题的解决需要从马克思的"过程思维"出发,把握马克思的"人道"与"天道"之间存在的内在张力。基于该问题的分析,有助于摆正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廓清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哲学、西方后现代思潮之间的分界。  相似文献   

12.
微积分的发明奠定了现代科学的基础,而且马克思在其数学手稿中也对微分进行了讨论,但微积分的意义在现代哲学上却没有得到充分的概括和总结,从而本来应当是从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而来,再到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中去的现代哲学,无法有效完成其指导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的使命。这也使得现代哲学界不能理解恩格斯在马克思支持下写作的《自然辩证法》。实际上,老子的"道"和"无",有时指的就是"微"。黑格尔非常接近把"微"引入哲学之中,但是他的偏见妨碍了他,使得他无法厘清"有"与"无"的关系。在"微"的哲学中,"飞矢不动"和"全白的墙面有一个污点"不再是无法理解的,思维的明确性和确定性也始终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而"有"、"无"和"微"的关系是:"微"生于"有","有"成于"微",而"无"是对"有"的彻底排除。  相似文献   

13.
"内圣外王"作为中国古典哲学的内核和儒学的精神实质,对于构建国人精神家园、树立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意义。"内圣外王"思想中蕴涵着丰富的心理资本的理论,从"文化挪移"、"精神对照"、"理一分殊"的视角发现心理资本与"内圣外王"具有一定的蕴涵关系、对照关系、相似关系。心理资本与"内圣外王"的结合研究既可以促进心理资本研究的本土化和"内圣外王"思想的现代性诠释,也可以促进中国学术研究的世界话语权构建。  相似文献   

14.
哈贝马斯的后形而上学思想所要追求的是哲学既要从传统实体性形而上学醒悟过来,但是又不能在经验科学的冲击下失去自己的阵地,既要维护哲学的批判性,又必须尊重经验世界的历史性、个体性与差异性,归根结底要在先验的世界与经验世界建立起一种张力关系。  相似文献   

15.
苏联历史唯物主义发展历程始终贯穿着历史唯物主义之为把握人类历史最普遍规律的"一般科学"的主导性理解,从而矮化了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变革的重大意义。固然,马克思创立历史唯物主义是以"消灭"或"终结""哲学"为前提的,但其并非是在消极意义上执行"消灭哲学"的,并且其所终结的"哲学"乃是开启于柏拉图并集大成于黑格尔的哲学传统,而非哲学之全部。马克思将历史唯物主义称之为"科学"时,是在相对于"谬误"或"意识的空话"的"真正的知识"的意义上而言的。从其思考的对象、内涵的彻底批判精神以及未来关照来看,马克思的思考方式是"哲学"的,而非"科学"的。  相似文献   

16.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亚当·斯密问题"的真正价值在于,它首次为我们提出和阐述了特定历史条件下经济与道德之间的关系.因而,要考察这一问题,必须将它还原到活生生的历史生活中去认识.从斯密到马克思,拉出一条认识此问题的线索,可以向我们展示出资本主义社会中,经济与道德关系的逻辑张力.斯密运用经验主义的方法,对这一问题做了不自觉的分析.马克思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过程中,对经济与道德的关系问题做了科学的解答.  相似文献   

17.
自古以来,哲学就被冠以"爱智慧"之美誉,然而随着人类社会及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到了近代,受科学主客二分知识论框架的影响,知性的思维方式已经渗透到哲学的领域,哲学也就此被烙上了"知识至上"的印记,使本是"智慧之学"的哲学在不知不觉中丢掉了"爱智"之本性,变成了"知识之学".由于哲学智慧之缺乏,不仅使当代人无法摆脱其所面临的各种生存危机,同时也使哲学丧失了存在的合法性.所以,若要拯救哲学,必须使哲学回归其"爱智"的本性,使哲学真正成为一种"智慧之思",从而对人类的生活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在现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研究中出现了一种以"学术的幌子"从事"贵族化"、"孤芳自赏"性的理论研究现象。一种以人的解放学说为诉求的科学学说被解说成了一种知识精英们手里  相似文献   

19.
张翔 《社会主义研究》2012,(1):142-145,128
国外"政府部门间关系"研究主要经历了三个历史周期:科学管理时期,新公共管理时期与整体政府时期,形成了"分工—协调"论、"结构—功能"论、"无缝隙政府"与"伙伴关系"论、"整体政府"论等较为成熟的理论主张。其分析视角主要包括政府效率的视角、公共选择的视角、民主政治的视角。但是,从理论层面上看,国外的"政府部门间关系"研究由于缺乏从通则式的解释模式分析政府部门间关系的调整,因此,难以有效解释中国的"政府部门间关系",从而不能拓宽理论研究的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20.
《传承》2015,(9)
自公共行政学诞生以来,关于其中"民主"与"效率"关系的讨论就从未停歇。从完整意义上来看,公共行政大致经历了六种范式的转化,即前公共行政、传统公共行政、新公共行政、新公共管理、新公共服务以及全球治理等主要时期。对公共行政发展时期进行重新划分,探索"民主"与"效率"之间的分离、竞争与融合的关系,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