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试论我国民事诉讼举证时限制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举证时限制度是民事证据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过去,我国民事诉讼法典在举证时限上实行的是证据随时提出主义。最高人民法院颁布并于2002年4月1日起实施的《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顺应了国际潮流,第一次以司法解释的形式在我国确立了举证时限制度,实现了由证据随时提出主义到证据适时提出主义的转变。但它在举证时限制度的设计上,仍然存在对一审举证时限的终点、关于举证期限的长短、对当事人约定举证时限与法院指定举证时限的关系、简易程序转为普通程序应否另定举证期限等有待明确的问题,有待于深入研究和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2.
本文运用证据法学原理,结合行政诉讼的特点,指出在遵循被告对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负举证责任外,还应在不同的诉讼阶段,针对不同的审理对象合理地分担举证责任,并应完善举证时限制度.  相似文献   

3.
2001年12月6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通过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中规定了举证时限制度 ,赋予了我国民事诉讼证据制度的新内容。本文主要阐述了举证时限制度的法律价值、局限性和运行环境。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审判方式的改革,强化举证制度的完善,必须建立举证时限制度。而解决举证时限问题的有效途径,就是建立庭前交换证据制度。  相似文献   

5.
我国民事诉讼举证时限制度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举证时限制度的确立对于提高诉讼效率、防止证据突袭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是由于我国具体制度不完备与相关配套制度的缺乏使我国的举证时限制度显得过于严苛。因此应当在给予当事人平等充分程序保障的功能目标下完善举证时限制度 ,规定证据失权的合理例外情况 ,完善相关配套制度。  相似文献   

6.
证据失权制度在民事诉讼制度中的确立必将发挥积极作用。宥于证据失权制度的自身局限 ,无法解决举证时限制度中的诸多问题。应建立多元化的救济体系 ,确保民事举证时限制度的实现  相似文献   

7.
民事证据制度重要内容的举证时限有利于促进案件事实审理和争点查明,但由于我国举证时限制度本身价值设计的不合理以及没有相应的制度土壤,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出现了严重的价值失谐.重新定位制度的价值选择,突出公正价值在制度设置中地位,建构以自由心证为视角和多元化法律后果的举证时限制度,并完善举证时限远行的制度环境是困境的必然出路.  相似文献   

8.
《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比较系统地规定了行政诉讼中的举证、举证责任、质证和认证等诉讼证据规则,并且在行政诉讼的举证责任分配上,比以往的司法解释更准确、更精细和更有操作性。  相似文献   

9.
论我国民事举证时限制度的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创造性地规定了举证时限制度 ,使我国民事诉讼向实体正义和程序正义并重的格局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但由于该制度自身存在较多缺陷 ,且缺乏完善的配套机制 ,因此在实施中存在诸多问题。为此 ,一方面就制度本身而言 ,应该在举证期限临界点的确定、延期举证的限制、管辖权异议案件举证期限的计算和举证期限届满前增加、变更诉讼请求或提起反诉的举证期限的确定方面进行完善 ;另一方面应从建立答辩失权制度、完善证据交换制度、保障当事人举证能力和加强法官释明权四个方面完善举证时限制度的配套措施。  相似文献   

10.
我国《民事诉讼法》在2012年8月31日修正后,举证时限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完善,使我国民事诉讼中的逾期证据从“严格失权”过渡到了“灵活失权”,然而细节方面的规定仍存在不足。文章指出,对民事举证时限的延期应做出具体规定,设定逾期证据的采纳标准,同时要建立相关的配套制度。  相似文献   

11.
司法解释确立了举证时限(或证据失权)制度,从而使我国民事诉讼证据的随时提出主义转变为适时提出主义。但是证据失权制度是一把双刃剑,必须给证据失权以适当的救济,并设置相应的制度保障,即:在区分严格证明、疏明和加强法官对当事人举证指导的前提下,通过法官行使自由裁量权等方式进行,以期证据失权制度能够兼顾案件真实和诉讼效率,促进诉讼公正。  相似文献   

12.
审前程序作为一个特定程序在民事纠纷解决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但我国审前程序的立法是滞后的,其缺陷体现在:诉答功能软化,争点无法在审前准备阶段形成;对当事人收集、调查证据缺乏必要的程序保障;举证时限制度有待完善等方面.对此,应明确审前准备程序的主体,建立起结构合理的审前程序;设立诉答程序,完善诉讼失权制度;完善举证时限制度和证据调查制度;建立法官释明权制度.  相似文献   

13.
在通过对外国举证时限规定的比较及对举证时限制度作了价值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我国举证时限制度的构想。  相似文献   

14.
我国行政诉讼制度的主要缺陷表现在以下儿个方面:1、没有形成独立的适合于行政诉讼特点的行政审判方式;2、村政诉讼的受案范围极其狭窄;3、证据制度十分混乱,矛盾重重;4、行政诉讼的司法审查标准单一,排斥合理性审查带来诸多弊端。完善行政诉讼法的立法对策主要有:1、根据行政诉讼的特点改革行政审判方式,实现基本职权转变;2、扩大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把部分抽象行政行为等纳入行政诉讼受案范围;3、完善证据制度,赋予原告举证的权利。4、确立合理性审查的原则。  相似文献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32条规定:“被告对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负举证责任,应当提出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和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这不仅在我国诉讼法律中首次使用“举证责任”这个概念,而且对行政诉讼举证责任人及举证内容作了明确限定。  相似文献   

16.
举证时限与证据交换制度是相辅相成的。既是对当事人提供证据这一诉讼权利的保障,又是对当事人诉讼权利的一种程序性的限制。在重构我国民事审前程序中,还应借鉴国外立法例,建立法官释明权制度即“法官指导当事人举证”,规定当事人的主导地位和建立当事人双方和法院的共同良性互动机制。  相似文献   

17.
证据制度是民事诉讼制度的核心,对证据运用的监督历来都是民事检察工作的重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实施以后,为检察机关通过证据寻找抗点带来了新的契机.从法官释明义务履行、举证时限制度、法官调查取证、新证据问题.法官自由心证、证明标准把握等方面都有机会寻找到抗点.  相似文献   

18.
刑事证据展示三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刑事证据的展示,首先涉及的是证据交换的问题。我国至今尚未有证据法出台。目前司法实践中证据的展示所依据的仅仅是刑事诉讼法中有关证据出示的一些原则性规定。证据的展示仅限于法庭上对证据的示证和质证。而且这种示证、质证不受举证时限的限制。在司法实践中,  相似文献   

19.
审前程序的改革一直是民事诉讼法学探讨的前沿问题,也是司法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随着我国《证据规定》的颁布和实施,我国的审前程序得到了完善和发展,对我国的证据制度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我国已初步确立了举证时限、证据交换等制度,但也存在需要完善之处。  相似文献   

20.
新行政诉讼法对行政诉讼文书的修改主要体现在确立以起诉状为主的起诉方式、修改答辩状提交时限与提交材料、规定裁判文书对未采纳的证据说明理由、规定裁判文书对未采纳的证据说明理由、规定生效裁判文书公开查阅、增加行政诉讼调解书作为执行对象、增加对行政机关不履行裁判文书和调解书的强制执行措施等方面.新行政诉讼法对行政诉讼文书的修改适应行政诉讼实践,实现法律统一;体现司法为民、司法便民的司法理念;在一定程度解决行政诉讼实践中的立案难、审理难、执行难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