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付出了极大的生态成本,生态问题亟待生态法治建设解决。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指明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方向。生态问题的严酷现实,很大程度上在于法治体系的不健全。应运用法治思维,基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视角,分析生态法治建设中的缺失缺位,探索我国生态法治建设的法律方式和措施,使法治思想贯穿生态文明建设之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立法、严正执法、公正司法和严格守法,保障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作了全面的"升级"——第一次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形成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新的战略高度。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更好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绿色中国",构建绿色政府是极具必要性的。本文诠释了绿色政府的内涵及其基本框架,论述了我国构建绿色政府的意义和作用,指出我国构建绿色政府的基本路径为:增强绿色行政意识;构建绿色行政法律体系;加强绿色行政体制建设;健全绿色政府考核体系;完善绿色行政监督体系。  相似文献   

3.
构建完善的生态文明法治保障体系是建设生态文明和全面依法治国有机结合的具体表现,是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本质要求。我国生态文明法治保障体系基本完备,但依然存在着生态文明立法质量不高、系统性和前瞻性不足,执法保障队伍素质参差不齐、执法监督疲软,司法保障不力、公益诉讼制度粗略等问题。针对生态文明法治建设中的制度问题,建议应当牢固树立“两山论”和系统观念,弥补生态文明立法空白,提高立法质量;通过加强生态文明执法队伍建设、执法监督效能和强化公正司法保障能力,切实提高生态文明执法司法保障体系;通过放宽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私权利主体原告资格范围、明确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的诉讼时效、合理配置举证责任和完善判决类型,完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促进公众参与原则真正落地。  相似文献   

4.
严密法治观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其实质是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法治体系,体现了法治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统筹推进,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客观要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具体运用,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践行严密法治观,加快完善生态法治体系,须实现科学立法严密化、严格执法针对化、公正司法权威化、法治监督实效化、党内法规完善化、全民守法自觉化。  相似文献   

5.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改革开放以来努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创新发展。新形势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充分发挥环境监管执法的保障作用。近年来,山东省不断完善环境监管执法的配套制度和体制机制,创新监管执法的方式方法,有关做法对地方政府具有借鉴意义。目前,地方环境监管执法工作存在环境保护地方法规不完善、环境监管执法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可以采取深化环境监管执法改革,加快推动地方立法进程,加强网格化环境监管执法,推行"互联网+环境监管执法",完善企业与公众参与机制,推进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改进考核评估工作机制等措施加快推动环境监管转型。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生态文明建设最终要靠法治,进一步提高法治意识,坚持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十九大报告以独立成篇的形式做出了"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部署,"绿色发展"是实现"美丽中国"的重要路径,"美丽中国"是"绿色发展"的发展目标,二者统一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伟大实践,成为引领我国未来发展的关键词。新时代以绿色发展推动"建设美丽中国",既造福中国人民,也是为全球生态安全、建设清洁美丽世界做贡献。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同志法制思想极为丰富,它涉及到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中的立法、执法、司法、守法、法律监督,法制教育和政法干部队伍建设等各个方面,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制的理论体系。学习和贯彻邓小平法制思想,对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对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与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作为对环境资源纠纷复杂性的回应和绿色发展的现实需求,源起于基层实践的以绿色发展理念、专业化审判为核心的绿色司法近年来得到了蓬勃发展。但仍需对生态环境系统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冲突和环境司法制度供给缺口保持冷静而清醒的认识。绿色司法在基层环境司法实践仍受到种种制约和限制,需要在坚持专业化道路的信心和定力的同时,持续推进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促进理性系统的绿色司法制度尽快成熟定型。盐城黄海湿地作为中国唯一一处位于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地区的世界自然遗产,极具生态价值却又最脆弱,以此来审视绿色司法在基层实践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探求司法保障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的更优进路具有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0.
乡村生态振兴就是要实现"天蓝、地绿、水清、土净"的新面貌,实现乡村振兴其实质就是要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不平衡、生态环境保护不平衡、乡村内部以及城乡之间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平衡、乡村内生环境问题与城市环境问题转移之间的不平衡,最终实现环境、资源和经济发展的公平正义。乡村生态振兴面临多重现实困境,主要表现为乡村环境保护立法缺乏、环境伦理观念缺失、污染治理机制缺位和环境执法机构缺少等。乡村生态振兴法治保障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建立以硬法和软法规范双重作用软硬兼施的混合法模式;提升环境伦理在乡村生态振兴中的法律化和民主化演进;实现乡村环境执法主体扩张与公众合理环境利益诉求机制的程序设计;推进乡村环境管理政策和法律规定的多向转变;推进法治保障下的绿色发展和绿色消费新格局。  相似文献   

11.
习近平继承了邓小平法制思想所确立的社会主义法治基本原则:在法治的战略定位上,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来思考和谋划法治;在法治的主体主旨上,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同时强调把民主纳入法治轨道;在法治的政治保证上,强调坚持党的领导和改善党的领导相统一;在法治的道路选择上,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在继承基本原则的基础上,习近平根据新时代法治新要求提出了 "建设法治中国"的新目标,"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新方针,"加强顶层设计"的新方法,形成了习近平法治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相似文献   

12.
生态文明不是脱离人的文明,以人为本是生态文明建设理应坚持的原则。马克思关于"现实的个人"的概念,从哲学角度详细阐述了人的本质问题,以此理论为出发点,深化对以人为本原则的认识,从而把握以人为本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质,生态文明建设实质就是对于人的本质的重塑,实现"现实的个人"的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的协调,彰显劳动自由自觉的特性。立足现实,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通过树立绿色消费理念、集体主义观念,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人的本质的重塑。  相似文献   

13.
生态现代化理论作为一种萌发于欧洲并在全世界产生广泛影响的理论范式,为实现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的双赢,走上"绿色发展"的道路提供了启迪。中国半个世纪以来的生态现代化实践证明生态与经济的双赢是可能实现的。从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生态现代化理论,要树立"保护式开发"的理念,通过治理手段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保护性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实现生产方式的生态现代化,通过技术手段升级能源,通过"生态税"等管理手段保护资源,通过产业升级减少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加强生活方式领域的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居民环境素养,尽快实现绿色生活方式,从而实现中国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八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内涵中增加"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因为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已经形成,并强调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发展道路。增加"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因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任务,并强调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的全面发展道路。增加"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因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并强调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道路。去掉"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是因为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范畴,而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内涵已内在地包含着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议用"绿色"来表述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15.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博大精深,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纲领,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根本遵循。坚持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生态文明实践,应把握其科学内涵和时代价值,从加强生态文明教育、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倡导绿色发展方式、优化生态工作格局几个方面着手,切实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6.
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的法治化体现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的全过程,深化市场经济改革、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必然要求。我国已将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纳入法治化的轨道,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但是,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在立法、执法、司法、守法诸方面仍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采取合理的对策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生态文化中蕴涵着"天人合一""敬畏生命""取用有节"的思想智慧,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来源。习近平总书记学习和吸收中国传统生态文化中蕴涵的思想智慧,创立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尊重自然""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生态文明思想。推进当代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汲取"天人合一"智慧,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理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必须"敬畏生命",尊重自然,坚持走保护优先的绿色发展之路;必须"取用有节",珍惜自然资源,坚持走节约优先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8.
当前司法行政执法理念和执法实践存在某些偏差,导致执法目标和实现方式偏离依法行政的价值愿景。必须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坚持社会主义政治方向,营造中国特色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努力打造一支严明、公正、规范执法的司法干警队伍。  相似文献   

19.
黔东南提出"生态文明崛起"就是力图通过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历史性的跨越发展。要实现生态文明崛起,就必须走科学发展之道,即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和实行科学的发展理念、发展战略、产业结构、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了重要位置,并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展望了美丽中国的美好蓝图。在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中,中共云南省昆明市委提出,要更加重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努力打造美丽春城、美丽县区、美丽社区和美丽乡村。推动绿色增长是建设美丽春城的现实选择如何在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的约束条件下,坚持走以人为本、推动环境保护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重要支柱的新型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