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儒佛之辨是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事件。为了接续儒家先圣道统,引导士人积极面对现实,寻求救国济民方略,胡宏在理学思想建构过程中展开"儒佛之辨",扬儒辟佛,影响深远。胡宏站在儒家思想正统的立场,对佛家思想、信仰和学风进行了多角度的批判,回应了南北宋之际佛学兴盛对儒家道统发展构成的严峻挑战,但由于论争立场、动机和方法所致,胡宏的儒佛之辨也留下了历史的局限和认知的偏见。对此进行冷静反思,可为当今儒学和佛学研究以及思想文化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湖湘学的奠基者是胡安国的儿子胡寅、胡宏。胡寅儒佛邪正之辨,是从道学家道统论立论而辟佛的,他守儒家三纲五常而辟佛不忠不孝,违背伦理道德;不穷理尽性而至于命,而以万物皆空;反对佛教三世轮回说等。胡宏思想路线,是其对父兄胡安国、胡寅“心与理一”思想路线的继承和阐扬。正由于胡宏的道性形上学的本体学的哲学个性和特色,而为湖湘学奠基,并为湖湘学与程朱道学、陆九渊心学鼎足而三奠定基础,与其学生张拭哲学思想发展开出新的精神路向。  相似文献   

3.
耿定向从两方面展开儒佛之辨,一、批判佛学自了全归说,提倡儒家费隐一贯说,认为只有本诸吾心而推极天下,才是真正经世出世。只有一生用功,无渗漏处才是儒家全归。二、定向超越佛家空相,认为从有入无是初机了见,从无入有才可以经纶大本,化育天下。从根心不容已处证入,在心体尽头处忘知无意,才可以本诸天则,从心所欲不逾矩,才是直指中源,体用合一。  相似文献   

4.
熊吕茂 《湖湘论坛》2000,13(4):73-74
虽然现代新儒家的创始人梁漱溟在行动上有过放弃佛学、由佛转儒的过程,但他声称自己的学术方向依然是为“释迦、孔子发挥”①;他曾宣布自己“归宗儒家”(2),为“往圣继绝学”,但他心灵深处的终极关怀却从未离开过佛教的文化思想。本文拟就梁漱溟儒佛文化观之异同作一粗略的比较。……  相似文献   

5.
程颢、程颐与周敦颐的学术师承关系 ,后世学者多有不同看法。应当说 ,二程从周子处学得援佛会儒 ,悟得佛学 ,从而创造出新儒学即理学。然而 ,二程援佛 ,似乎更多的是辟佛 ,二程从对佛学的攻辟中 ,创造和阐发了自己的理学思想  相似文献   

6.
叶耀华 《湖湘论坛》2020,33(2):107-115
张栻在湖湘学派的传承中毁誉皆具、颇有争议,这源于张栻思想的前后转变。张栻坚持在师门传承和儒家道统之间调和的基本立场,并结合自身的践行修养独立思考,使其思想逐渐走向成熟,特别在心性论方面具有自己的特色。在对性的认识上,提出了太极即性,坚持了性之至善;在对心的认识上,坚持了心为主宰,以仁为心;在心性关系上,发展了未发为性,已发为情,心主性情;相应地在工夫上贯穿了主敬的抬升和察识的隐没。张栻心性论的变化实质上源于对心体地位的坚持和抬升,并以此对胡宏师学未圆融处进行修正。  相似文献   

7.
佛学文化观是梁漱溟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梁漱溟对佛学文化总的看法和观点,也是他对社会中其他文化现象进行研究的方法论依据."意欲本体论"、"三量"认识论、佛学释宗教、文化路向说、佛儒异同说是其主要内容;以"生命本体论"为基点,以佛儒两重性为内在动力,以费尔巴哈的宗教观与柏格森的生命哲学作为有益补充,以反"唯科学主义"路线为特征是其主要结构机理.梁漱溟的佛学文化观,用佛学沟通了哲学与宗教,把宗教与知识、理性和非理性的矛盾调和起来,建构了融儒、释、生命哲学意蕴为一身的本体论与认识论.然而,由于作者的矛盾心态,某些观点无法自圆其说也成为一种遗憾与缺失.  相似文献   

8.
朱汉民  曾小明 《求索》2010,(9):121-122,251
玄学与理学是一种通过诠释经典而实现思想创新的学术思潮。魏晋、宋明的学者是在重新注释儒家经典过程中完成思想创新,而言意之辨正是他们通过诠释经典而实现思想创新的新方法。从方法论意义上分析、讨论玄学、理学的言意之辨,可以发现这两大思潮在经典诠释方法方面传承发展的逻辑关系。  相似文献   

9.
邓立勋 《湖湘论坛》2003,16(6):86-88
从魏晋南北朝起 ,中国文人无不受到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影响 ,只是各自的因缘导致程度不同而已。而苏轼则是一个最为典型的人物 ,在他的思想中 ,儒、释、道三家无疑都占有极重要的地位。谈到传统文化对苏轼思想的影响 ,可以说儒、释、道三家皆有。从苏轼的家世来说 ,苏轼之父苏洵 ,虽始终未得功名 ,但却以儒业终身。他为人正直 ,学识宏通 ,对苏轼兄弟影响很大。苏轼之母程氏 ,虔诚奉佛 ,但又颇有儒家节义。来自家庭的早期教育对以后苏轼思想性格之形成无疑是起了定势作用的。概言之 ,苏轼早年所受的儒家思想教育和所立下的济世救民之志 ,决…  相似文献   

10.
朱汉民 《求索》2022,(3):73-82
胡宏通过碧泉书院实现他的师道理想,完成他的道学建构,开创了湖湘学统。胡宏往往以“体用”表述“道”的内涵,其中包含的双重思想结构值得进一步分梳。一方面胡宏从哲学思辨的角度论道之体用,作为道之体的性是形而上的终极存在,作为道之用的心是“知天地、宰万物以成性者”;另一方面他从文化价值的角度论道之体用,提出“仁其体,义其用”的论断,仁是儒家文化价值之体,义是儒家革新政令之用。把握好胡宏道学体用的双重意义,能够更加完整地理解道学的丰富思想内涵与学术体系。  相似文献   

11.
儒家“义利之辨”的实质和现实意义张奇伟“义利之辨”是中国儒学基本理论问题之一,宋儒朱熹曾说:“义利之说乃儒者第一义。”(《朱子大全集·与延平李先生书》)凡为儒者没有不谈“义利之辨”的。义利之说成为中国哲学突出和富有特色的理论领域。本文拟对儒家义利观的...  相似文献   

12.
隋唐之时,儒、佛两家都得到了长足发展并延续了自两晋南北朝以来不断冲突与融合的传统。在此背景之下,儒士排佛思想也发生了不同于以往的新的变化。本文甄选了隋唐众儒士之排佛文献数篇,对该时期的儒士排佛的手段、排佛特点及所产生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也是文化的直接栽体.儒、道、佛三学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要资源.儒家提倡"敬",道家提倡"静",佛家则提倡"净".儒家强调"敬","敬"突出的是恭敬的态度、认真的作风和虔诚的精神;道家强调"静","静"突出的是保守自我,是不为外在事物所左右、所束缚;佛家强调"净","净"突出的是内在精神的自在、清明与空灵.儒、道、佛三家,其所突出的具体因素虽然有所不同,但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就心性论而言之,不管是儒家,是道家,还是佛家,都强调本体一境界一功夫的一致与贯通,都强调融功夫于境界,融境界于功夫.  相似文献   

14.
对广大人群影响最大的,既非儒家,也非道家,更非佛教,而是这三者之交互或日相同的部分。中国人自觉地接受了这种影响,并把它内化到自己的行为上去。非儒非道非佛,又是儒是道是佛,这就是中国人的信仰所在。  相似文献   

15.
<正> 太平天国虽然曾通过一些激烈的方式来极力排斥以儒、道、佛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从而标榜其所尊崇的拜上帝教,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它就完全抛弃了传统文化。事实上,太平天国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从太平天国对待儒、道、佛三教的态度看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儒、道、佛三教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干。太平天国对佛、道二教的排斥,从酝酿起义到革命失败,都是极其猛烈的。洪秀全认为,崇尚虚无的“怪人佛老之徒”、“自中魔计,  相似文献   

16.
王玉 《前沿》2014,(7):62-63
佛教自东汉初年传人中国,经历了近两千年的漫长岁月。它对于中国思想、政治、文化、艺术、科学,及中国土生的宗教——道教以至于社会生活各方面,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它传人东土之始,与玄学结合,逐步形成不少派别的般若学和“涅架佛性”学说,后来又逐步发展成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如天台宗、法相宗、华严宗和禅宗等。隋唐时期,佛与儒、道三派鼎立,并曾取得一定的支配地位。后来虽然逐步削弱,但禅宗一派在宋及以后思想界和社会上一直具有重大的影响。所以说在中国哲学发展的历史上,佛学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如果想弄清楚汉魏以来中国哲学发展的脉络,而不懂佛学,那就不大可能得到令人满意的结果。因此佛学思想是汉唐以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7.
行侠仗义和参与通道普生近来看武侠小说,使我想起了韩非子说的一句话。韩非子说:“德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把文人(儒)和游侠很不客气地摆在一起。冯友兰先生曾指出这里的儒和侠均是特指,儒是儒家,侠是墨家,这句话是韩非站在法家立场对儒家和墨家的批评.冯先生...  相似文献   

18.
1儒家之道,“非天之道,非地之道,人之所以道也”(《荀子·儒效》)。儒家强烈的人文关切主要靠两种途径来实现:以道易天下和以道教天下。前者是治国平天下的社会政治活动,后者是著书讲学的文化教育活动。所以,儒家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周易·贫卦》云:“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道设教”成为一切儒者的神圣使命。可见,儒家的人文精神体现在政治、教育两个方面,它们均是儒者对社会存在、人的境况的人文关怀。它们各有其特点,一个儒生曾说:“达则兼善天下,穷则兼善万世。”(胡宏(知言))显达者治国平天下,可以兼善天…  相似文献   

19.
在阳明学和三教合流等思想影响下,明末清初学者大多萌生乱世隐匿、寻求精神抚慰的念头,并掀起了一股注庄的热潮。在此背景下,《庄子》中的许由形象便打上时代的痕迹和个人的倾向,如在憨山德清处,许由亦道亦佛,但未达圣人逍遥境界;在公安三袁处,许由则是忘己达化、乐天知命之真人或真知者也;在方以智处,许由虽有治天下之德,但应帝王仍归于尧、舜;在王夫之处,尧则高于许由。可见,《庄子》之许由是道、是儒还是佛,皆受到诠释者的立场和所处时代风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清末儒、佛关系初探——以康有为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段基亮 《求索》2010,(5):126-128
清末儒、佛关系问题长期被学界所忽视,本文拟以康有为为研究突破口,试图探求清末儒者对于佛教的基本态度。研究发现,康有为始终坚持以儒为主,以佛为辅。但有别于先贤们严儒、佛之辩的教条主义,他认为在坚持以儒学为中心的前提下,可以采取功利主义态度来对待佛教,即当佛教资源有利于儒学时,他可以直接大胆地拿来使用,也毫不吝啬赞美之词;当佛教思想有违其价值理念时,可以毫不留情地大肆贬低。检视清末诸派,概莫能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