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肖析 《红岩春秋》2013,(6):41-42
舍优渥生活赴云南陆良刘国鋕是小说《红岩》人物刘思扬的原型之一,1949年11月27日牺牲于国民党军统集中营——白公馆监狱。刘国鋕出身于四川泸州一个富商家庭,家中兄妹共九人,他排行第七。1939年,他考入西南联大经济系,并于1941年加入中  相似文献   

2.
<正>人的一生面临无数选择,而信仰的选择则需要一生去坚守。在生死之间,出身豪门的刘国鋕烈士没有选择"似锦"的前程,而是坚守了自己的政治抉择,用年轻的生命书写了对党、对人民的忠诚。刘国鋕1921年出生于四川泸州,父亲曾任泸州济和发电厂董事长,家里有11个子女,刘国鋕是备受娇宠的幺儿。当时,他家不但财产丰厚,而且持有发电厂的股份,是当地名副其实的豪门大户。  相似文献   

3.
西南联大的精神遗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南联大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遗产。她的命运虽如昙花一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建立带有突发性,因为抗战开始,河山沦陷,为使中国大学教育不因战争而中断,保存国家民族之精魂,才有了西南联大的出现,她与抗战共始终),但短短9年(1937—1946)间培养了大批顶尖人才,造就了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西南联大在昆明办学8年,不但汇聚了陈寅恪、汤用彤、冯友兰、华罗庚、陈省身、李四光、茅以升等大批大师名家、科学巨匠,还培养出了杨振宁、李政道、邓稼先、黄昆等学生。有人统计,联大9年培养的学生中,就有2名诺贝尔奖得主、1…  相似文献   

4.
在新世纪第一个春天里,清华大学迎来了建校90周年。清华大学的90年,是与祖国荣辱与共、兴衰与同的90年,也是清华人为祖国的现代化不懈奋斗的90年。风雨世纪清华 谱写育人宏篇 建于1911年的清华学堂,是清政府用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建立的一所留美预备学校。辛亥革命后更名为清华学校,1925年设立大学部,1928年正式定名为国立清华大学。1937年抗战爆发后,清华举校南迁,与北大、南开联合成立长沙临时大学,后因战事所迫又迁往昆明,定名为西南联大。抗战胜利后,1946年清华大学迁回北平原址复校。1948年12月清华园解放,清华…  相似文献   

5.
<正>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为避免战火殃及,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南迁,于1937年8月在长沙组建成临时大学,后再迁至昆明,正式组建成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西南联大前后共存在了8年多时间,培养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优秀人才。钱伟长、郭永怀和林家翘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们三位都曾师从周培源,同时考上公费留学生,后来又先后回到祖国,为新中国的科研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们的经历,  相似文献   

6.
水木湛清华     
孙哲 《前线》1999,(11)
全球的大学和学院有近万所。提到中国的大学,就不能不提到清华大学。清华园是大师之园、教育之园、科技之园,清华大学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共和国的骄傲。清华大学前身为清华学堂,创建于1911年,系清王朝利用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创办的一所留美预备学校。辛亥革命以后更名为清华学校,1925年设立大学部,1928年改建为国立清华大学。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举校南迁湖南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联合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翌年又西迁云南昆明,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抗战胜利后,1946年迁回北平清华园原址复校,发展成为一所拥…  相似文献   

7.
资讯     
正《红岩魂》在渝首演6月26日,话剧《红岩魂》在重庆群星剧院首演。全剧以"11·27"大屠杀的幸存者"张爷爷"的回忆为切入点,用6个故事串联而成。重现了刘国鋕、王朴、陈然、江竹筠等英雄群像,生动地诠释了红岩精神。  相似文献   

8.
2013年1月20日,中国科学院院士郑哲敏凭借他在爆炸力学领域的卓越贡献,获得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从西南联大到清华,再到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人生轨迹中,郑哲敏身上烙有许多"大家"的印痕。其间,郑哲敏与其两位恩师——启蒙老师钱伟长先生、博士生导师钱学森先生有着不解之缘。在这两位"大家"的引导之下,他逐渐形成了自己做学问、做人的基本原则。启蒙老师钱伟长1943年,郑哲敏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西南联合大学(抗战期间国立清华大学、国立北京大学和  相似文献   

9.
1946年7月11日晚,中国民主同盟中央执行委员兼民主教育运动委员会副主任李公朴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殉难。7月15日上午,西南联大教授、民盟中央执  相似文献   

10.
“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民党军节节败退,武汉、南京、上海相继失守,平津告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南开大学的师生们在战火中辗转迁徙,最后来到云南昆明黄土坡的大普吉村,组成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称“西南联大”。抗战胜利后的第二年,三校师生分批返回平津,恢复北大、清华、南开大学三校。在前后8年时间里,西南联大师生与云南各族人民同甘苦、共患难,结下了深厚友情。值得一提的是,在那些享誉海内外的教授们身上发生了许多有趣的故事.颇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11.
宋步云(1910-1992),山东潍坊人。早年就读于北平京华美术学院及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1934年赴日本留学,1937年归国。抗战期间,在西南美专、中央大学、国立艺专等校教授美术,并加入中华全国木刻协会,任常务理事,兼任中华全国美术协会理事。在渝期间,先后举办六次个人画展。1946年入北平,任北平艺专副教授,兼任"北平美术作家协会"常务理事。其国画创作以大写意为主,擅山水、花鸟、人物。作品气势恢宏,意蕴深邃,色彩丰富典雅,笔墨灵透。  相似文献   

12.
驰名海外的暨南大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所国立华侨高等学府,抗战前校址在上海真如。1937年八一三淞沪战役后,校舍毁于日寇炮火,学校被迫迁移。1941年夏在福建建阳成立分校,1942年6月全迁建阳,直至1946年夏才迁回上海,在这段民族危亡的血与火的岁月里,饱受流离颠沛的暨南大学师生怀着一腔热血在建阳写下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抗日救亡运动篇章。正如著名教育家周谷城在评价这段历史时题词道:“暨南大学,华侨学府;几十年来,人才辈出。抗战时期,迁到建阳;传统精神,今犹可述。”  相似文献   

13.
朝鲜战场开始最初的外交官生涯 柴成文原名柴军武。1915年出生于河南遂平。1936年他考入北平大学法商学院俄文班,参加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7年七七事变后,他回遂平组织平津流亡同学抗日促进会。同年人西南联大,  相似文献   

14.
正"同志们,听吧!像春雷爆炸的,是人民解放军的炮声。人民解放了,人民胜利了,我们没有玷污党的荣誉,我们死而无憾!"这首诗,我在少年时代就耳熟能详了。其作者是在重庆"11·27"大屠杀中壮烈牺牲的共产党员刘国鋕,即长篇小说《红岩》中刘思扬的原型。我第一次生动而详细地了解"11·27"大屠杀惨案,是在已故的革命前辈、《红岩》作者之一杨益言先生家里。  相似文献   

15.
李寅初 《世纪风采》2023,(11):44-48
<正>抗战烽火之下成立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这所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联合组建的大学,虽然只存在了短短的9年,却因为大师云集、英才辈出而不断地被后人追慕叩问,影响至今,绵延不绝。鲜为人知的是,曾有一大批来自江苏的身影活跃其中,他们或担任教职,或负笈求学,或操持校务,或投身革命,为“刚毅坚卓”的西南联大注入了江苏人的风采。  相似文献   

16.
<正>指明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红色资源的保护利用,在地方考察时遍访革命故地、红色热土,反复叮嘱要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并在多种场合对重庆红岩英烈江竹筠、王朴、陈然、刘国鋕等的英雄事迹和崇高精神进行了高度褒扬。2019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指出,“重庆是一块英雄的土地,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重庆涌现了大批大义凛然、高风亮节的共产党人”,如“坚贞不屈、永不叛党的江竹筠、王朴、陈然等人”。要求“重庆要运用这些红色资源,  相似文献   

17.
在流亡中学习成长 1937年卢沟桥事变不久,10月,日寇侵占山东德州。山东省主席、第三路军总指挥韩复榘所部及机关,向鲁西南撤退。省教育厅组织各校师生成立山东联合中学,沿曹县、许昌、南阳一线流亡。后徐州失守,山东联中迁至郧县、均县一带,改名国立湖北中学。  相似文献   

18.
<正>抗战期间,贵州齐聚全国文化教育资源,兴盛一时。文化、教育机构的内迁不仅为中国保留了文脉,也为贵州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国立中学扎根贵州抗日战争爆发,大片国土沦丧,学校惨遭破坏,大批教师、学生流亡后方,教育部决定开办一批国立中学,安置流亡学生和教师,发展中等教育。1937年在河南建立第一国立中学,以后依次为第二、第三、第四……国立中学。抗战期间,由外地迁到贵州的国立中学,有国立十四中、国立二十中、国立第一华侨中学、国立汉民中学。根据贵州需要,又新建国立三中、国立黔江中学、国立扶轮中学、国立贵州战时中学、国立浙江大学附中、国立贵  相似文献   

19.
正抗战时期迁到四川省江安县城的国立戏剧专科学校,被誉为"中国戏剧摇篮",当时人们叫它"江安国立剧专"。江安国立剧专学校内的地下党活动十分频繁,是江安县国民党特务监视的重点。虽然是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但它对许多青年学生仍有很大的吸引力。1937年12月,因日本占领南京,南京青年陈建新与无数青年学生一起流浪到重庆近郊的江  相似文献   

20.
正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不到半年时间,上海、南京相继失守,安徽省境也遭到日寇的践踏。许多人背井离乡,流离失所,其中包括大批师生。1938年,教育部在重庆江津德感坝设立了以安徽籍流亡师生为主体的国立安徽第二中学,后改名为国立第九中学。国立九中作为一所难民学校,师生生活极为艰苦。学生每日三餐,两稀一干,霉米蒸出的"八宝饭",鼠粪、砂石一应俱全。学生用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