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纵观当代中国的历史发展,国家凝聚力大体经历了社会主义建设初期(1949-1956)、曲折发展时期(1957-1978)、改革开放时期(1979-至今)的历史嬗变。当前中国也还存在离散力因素,主要有三大陷阱:这便是"中等收入陷阱"、"修昔底德陷阱"、"塔西佗陷阱"。因此,增强国家凝聚力的路径是:以创新为发展经济的动力,走出"中等收入陷阱";以武力威慑为和平崛起的基础,走出"修昔底德陷阱";以日本金融危机为教训,组建国家金融战略团队,保护国家和人民财产安全;以严惩腐败为突破口,以廉洁高效的政府取信于民,走出塔西佗陷阱。  相似文献   

2.
《外交评论》2015,(6):69-94
新型大国关系建设在习近平主席访问美国之后重新获得了动力,但仍需要解决一些理论和经验性问题。中美对新型大国关系的认识并不一致,部分原因在于双方对权力的看法不同,西方意义上的大国更多时候是"great power",不同国际关系理论有不同的大国观,而中国长期以来是一个没有权力的大国,中方提出的新型大国关系建设也是从"major power"入手推动的。但美国显然认为,中国要做的是一个"great power",而这会导致"修昔底德陷阱"。目前,中国经济总量正在接近美国,但追上美国仍需要很长时间,与此同时,中国也在加速推进军事能力建设,使之与经济总量相匹配。但是,中国有必要赋予"great power"以新的含义,围绕提高中国人均收入以及全球共同发展实施大国战略,建设共同发展的国际新秩序。  相似文献   

3.
伴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严峻挑战,网络空间安全和发展战略引起了中国方面的高度关注和重视,而如何妥善处理中美两国在网络空间中日趋复杂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则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其突出体现在经济贸易、政治外交、军事安全等三大维度。在某种意义上,中美在虚拟世界里的复杂关系,正反映了两国在实体世界中长期角力而催生的一种结构性矛盾。对中美掉入网络空间"修昔底德陷阱"的忧虑并非杞人忧天。中美两国应在不同层面通过不同路径降低双方对彼此在虚拟世界中真实意图的不确定性,化解困扰双方的结构性矛盾,从根本上跨越网络空间的"修昔底德陷阱"。  相似文献   

4.
隐喻与对外政策:中美关系的隐喻之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交评论》2017,(2):85-112
自国际关系界"第三次大辩论"以来,语言在国际关系中的建构性和生产性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不过,当前语言视角下的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主要集中于语言建构了什么,即规则、规范和身份等,而很少关注语言的内在建构机制。隐喻是语言中的普遍现象,是人们认知世界的基本方式,是理解语言建构性内在机制的一把钥匙。因此,本文在借鉴认知科学特别是认知语言学和政治心理学的相关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一个隐喻与对外政策的分析框架,并以"利益攸关方"和"修昔底德陷阱"两个关于中美关系的隐喻为例,分析了其对对外政策的建构作用,发现两种不同隐喻框定了不同的对外政策。最后,我们从隐喻认知的角度,还对中美"新型大国关系"隐喻构建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5.
“轴心时代”的中西两位思想家孔子和修昔底德对各自生活的战乱时代所面临的问题做出了不同的理解与阐释:修昔底德揭示了国际关系的一般原理,被称为现实主义之父;孔子思考的重点是统治者的仁政、礼治与为政以德。中西两位思想家对战争与冲突问题的不同认识成为后世中国与西方不同的国际政治思想渊源。  相似文献   

6.
大国兴衰关系到国际和平与战争。在国际关系的理论中,关于大国发展与大国关系的论述集中探讨了大国发展与大国战争之间的关系,相对而言忽略了大国发展与大国和平的关系。大国发展模式可以有内向型和外向型、经济优先型和军事优先型的不同模式。外向型和军事优先型容易导致战争,而内向型和经济优先型有利于国际和平,是大国和平发展的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7.
冷战结束以来,国际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和平与发展的主题并没有变。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要积极推行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对外战略。  相似文献   

8.
冷战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关系出现了新的特征:大国之间的竞争成为良性竞争,不会由于竞争而导致全面对抗;全球性问题突出带来了大国之间的多边合作。全球化加速发展为中国和平崛起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而中国的和平崛起将进一步促进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中国的和平崛起必须建立在中国在未来发展中妥善顺利解决全球化给中国带来各种深层次问题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就举世瞩目。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中国崛起”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纵观人类发展的几百年历史,大国的兴衰更替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大国的崛起有战争崛起与和平崛起之分。国际关系发展到今天,进入到大国和平共处与和平竞争的时代。中国的崛起模式是和平崛起。和平崛起依靠国家软实力的提升,必须以创新为动力。要有创新的理论、价值观和发展方式。这一切都需要有高素质的人才,教育立国就成为唯一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战略,积极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取得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  相似文献   

11.
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在全面、准确地把握世界发展趋势基础上作出的正确选择。在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主题的世界场景中,经济全球化为中国和平发展提供驱动力,国际关系民主化为中国和平发展提供政治空间,世界和平力量增长为中国和平发展提供依靠力量。基于以上原因,中国正确选择了将自身的发展与世界的和平有机统一起来,走出了一条既同经济全球化相联系,又独立自主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型大国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2.
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构建中国国际关系学体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构建中国国际关系学体系应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和平与发展具有恒久性、普利性、人本性的特征,以此作为中国国际关系学的主题,能够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目的要求,能够反映国际关系演化发展的历史规律,能够明确评析各种国际关系现象的价值标准,能够形成中国国际关系学的研究特色。  相似文献   

13.
中国抗日战争不仅彻底洗刷近代以来抗击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民族耻辱,还重新确立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不仅是一场全面的民族解放战争,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挽救了民族危亡,还为争取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以持久抗战的方式牵制日本陆军主力,不仅粉碎日本"北进"与德军会师西伯利亚的阴谋,有力地援助了苏联的卫国战争,而且推迟日军"南进"的时间,挫败日德在中东会师的计划,更在艰难困苦时刻派出远征军直接配合盟军作战,不惜以巨大的牺牲捍卫世界和平与正义。在纪念胜利、缅怀先烈、展望未来的今天,中国倡导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中国方案",致力于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并仍将是和平发展的实践者、共同发展的推动者、共赢发展的维护者!  相似文献   

14.
当前国际形势错综复杂,主要大国加紧战略角逐与战略重组,多边主义渐成大势所趋,传统与非传统安全紧密交织互动,新兴大国引领全球经济增长,亚太局势多变。中国建设性国际作用日益增强,但和平发展与国家安全面临新的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和平崛起理论出现,并具有自己特定的内涵,即一种新的和平的大国兴起模式。其背景是在全球化、现存的世界政治体系和中国国内资源整合等因素影响下,中国需要塑造自己在新世界格局中的大国地位。中国和平崛起对国际格局的影响,使美国和中国周边利益相关国家有所顾虑,为此中国已使用新的"和平发展"提法。中国的和平发展之中,因复杂的国内外因素制约,仍然面临相当的挑战。  相似文献   

16.
国际关系已经成为实现中国梦的最重要条件之一。一方面国际关系在历史中,对中国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或推进或迟滞中国梦的前进;另一方面,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主题,国际关系相对和平,但暗地较量仍然存在,中国面临着机遇与挑战。中国梦的现实不仅仅只依靠中国去完成,还需要借助国际关系的有利因素。  相似文献   

17.
《外交评论》2015,(6):10-56
2015年9月14日,作为庆祝外交学院建校六十周年的一项主要学术活动,"国际秩序的构建:历史、现在和未来"学术研讨会暨首届全国外交与国际关系学院院长会议在外交学院沙河校区隆重举行。进入新世纪以来,国际体系深刻调整,全球治理酝酿改革,中国的和平发展面临挑战,国际秩序的构建成为国际关系的核心议题。本次会议旨在通过中外学者的交流对话,探究国际秩序的未来走向及其动力机制,分析中国与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构建的关系,探索中国如何更好地建设以互利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在上午的高端论坛上,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著名华裔历史学家王赓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教授、国际关系理论英国学派的领军人物巴里·布赞,普林斯顿大学教授、新自由制度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罗伯特·基欧汉受邀做了主旨演讲。王赓武教授从历史的角度梳理对比了东西方秩序,他认为其中一些有生命力的体系比如东方秩序,一直延续至今。布赞教授指出,自2008年金融危机开始,国际秩序进入了转型期。美国正逐渐失去其超级大国地位,中国的实力不断上升。未来世界将向权力分布相对均衡、"去中心化的全球主义"方向发展,超级大国将不复存在,一些大国和地区强国将共同参与全球治理,世界将变得更加区域化,而代替超级大国的,正是区域力量。基欧汉教授从"竞争的多边主义"出发,在阐释这一概念和理论的基础上指出,"在全球均势变动的条件下,中国崛起对美国的挑战不仅是力量上的,而且从方式上来看,中国也会运用新的或者替代的多边主义来挑战或者改变既有的主导的多边制度。"尽管几位学者文化背景、代表学派各不相同,但他们一种基本的共识是,武力与战争不应是国际体系变革的选项,和平与合作是当代国际秩序建设的唯一途径。下午,来自全国近40所高校的外交与国际关系院系的领导和学者,围绕当今国际秩序转型与中国外交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广泛讨论,并就外交学与国际关系学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等展开了热烈探讨。征得几位国外学者的授权并经他们审阅,本刊汇集主旨演讲并译为中文,同时以会议发言为基调,约请部分中方与会者参加笔谈,共同成就这组"国际秩序的构建"的主题讨论。诚如一篇活动报道所言,这一主题讨论可谓"开启了我国外交与国际关系学界学科带头人与世界顶级学者的对话与交流。在新形势下,这种对话和交流有利于中国的和平发展,也有利于中国外交学与国际关系学科的发展与创新"。这一主题讨论的筹划和顺利推出,得到了外交学院领导、参加院庆活动组织安排的相关机构以及许多老师和同学的热忱帮助和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诚挚谢意!盛事华章,谨记慎思;纵横天下,着意宏远。  相似文献   

18.
《外交评论》2018,(1):1-15
党的十九大开启了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战略思维和谋划的新征程。中国外交的动力主要源自国家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丰硕成果,外交的对象和议题则主要是国际性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战略的实践和理论已经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果,但战略思维、谋划和实施没有止境,需要不断深化和拓展。为此,中国正在加强战略思维和谋划,确立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要战略目标,以新型国际关系为主要战略途径,以"一带一路"为主要战略平台,努力使外交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进程中作出贡献,同时推进世界的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  相似文献   

19.
马列主义对国际关系理论的贡献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关系理论作为独立的学科是两次大战期间最先在西方大国英美形成,这与英美当时的国际地位有关。经过几十年的研究,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提出了一些基本概念与不同的理论体系,出现了不同的学派和各种研究方法,特别是在具体问题上的微观研究比较系统详细,研究成果较多。其中有些合理的成分值得我们借鉴。但它的基本观点与核心理论是为大国强权政治服务的。因此,对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应进行批判地分析与研究,而不能简单地照搬。在建设具有中国特点的国际关系理论体系的进程中,更重要的是必须认真深入研究发掘马列主义著作中有关国际关系理论的论述,研究它对国际关系理论的贡献与发展,并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来研究在国际关系实践的历史与现实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作出系统的  相似文献   

20.
“国际政治周期性规律”的有效性与限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认为国际政治存在周期性规律,新现实主义更是认定在国际政治周期性规律的作用下,新兴大国与霸权国家为争夺世界霸权而引发霸权战争是不可避免的.实际上,这一"规律"有其适用的范围与条件,因而有一定的限度.对国际政治权势转换及其后果的研究应保持理论的开放性空间,而在现实国际政治中,全球化和相互依赖将消解这种"规律",从而使新兴大国与霸权国家关系呈现新的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