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伟民 《党史纵横》2010,(11):57-59
冯庸大学成立于1927年8月8日,“九一八”后流亡北平,1933年9月经张学良批准,全部转入流亡中的东北大学。从此,这所曾经名扬东三省、为“造成新中国的青年”的学校彻底消失了。然而,尽管只存在了短短6年时间,却有一大批热血青年从这里走上了抗日救亡的征程,走向了争取民族自由独立的光明之路。冯庸大学不愧是——  相似文献   

2.
1931年的秋天,我作为流亡学生由沈阳来到北京。当时,我是沈阳冯庸大学中学部的学生。冯庸大学是以校长冯庸的名字命名,它与张学良所创办的东北大学齐名,是一所标榜工业救国的高等学府。校长冯庸也是我一生所见到的事必躬亲的最合格的一位校长。“九一八”的枪声,使我们失去了校园,随着学校集体撤离了沈阳,经山海关流亡到北京。古都北京曾是敲响天  相似文献   

3.
日本近代意义上的"国学"概念与日本近代的学术有着不解之缘,而日本近代的学术被中国学界称之为"东学"。梁启超在很多场合以"东学"特指"日本学术"。梁启超流亡日本之时,正值日本明治维新后发展旺盛的时期,而梁启超对于当时日本的政治文化思想和明治维新的成功经验有着浓厚的兴趣,因而"东学"给了梁启超很大影响。梁启超汲取了"日本学术"的精华,并成为最早倡导中国近代"国学"的人物之一。"东学"对梁启超"国学"思想的影响,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国学"地位之重要性的认识;二是对"国学"研究路径的阐释。此外,"东学"中的民族主义对梁启超思想的熏染也是显而易见的。  相似文献   

4.
正歌曲《五月的鲜花》不仅仅在抗战时期鼓舞和激励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而且它已超越了历史时空,被不同时代的中华儿女赋予了不同的含义而常唱常新,成为五四以来的经典名曲。《五月的鲜花》诞生和唱响于1935年震惊中外的一二·九学生运动中。一二·九学生运动是由北平学联发动和组织的,但东北大学的流亡学生却是这场运动的先锋和主力。在这场运动中,东北大学学生联合北平其他大中学校学生,冒着零  相似文献   

5.
民国时期的东北大学由奉系地方势力1923年创立于沈阳(时称奉天),最初以为东北培养人才为目的。由于九一八事变的发生与国共内战的进行,该校在创办后的20多年中,大半时间被迫流亡他乡,历尽艰辛。由于以张学良为代表的东北地方势力与该校有深厚渊源,东北大学成为他们关注的焦点。也正因为该校为东北地方势力创办,所以国共两党均自其创办不久就开始在该校活动,期望在此发展力量,争取东北人才。因此.一部民国时期东北大学的历史,既涉及到以张学良为首的东北地方势力的兴衰,又始终伴随着国共两党的斗争。  相似文献   

6.
1921年,东三省巡阅史、奉天督军张作霖采纳奉天省省长王永江和教育厅厅长谢荫昌“欲使东北富强,不受外人侵略,必须兴办教育,培养各方面人才”的意见,建议创办东北大学。10月25日,奉天省会议根据张作霖建议,一致表决通过了联合吉、黑两省创办东北大学的议案。 1922年春,在奉天省省公署内设立东北大学筹备委员会,请李树滋、范先炬等11人为筹备委员。筹委会制定了东北大学规程和东北大学组织大纲,规定“东北大学由奉天、吉林、黑龙江及所辖蒙合力组织之”,“大学设于奉天省城”,“大学暂定六科,分年组织”,拟将东北大学办成包括文、理、工、农、商、法等学科的综合性大学。东北大学筹备委员会公推王永江兼任东北大学校长。  相似文献   

7.
正1925年5月,冉钧自苏联东方劳动大学学成归国,到上海接受中共中央让他回川建党的重任。6月初,冉钧回到重庆,在杨闇公、吴玉章直接领导下工作。同时,冉钧协助吴玉章创办了重庆中法大学,并在该校建立了重庆最早的基层党支部,从而奠定了党在四川发展的基础。20天创办中法学校孙中山反对袁世凯称帝的"二次革命"失败,作为孙中山的追随者,吴玉章于1913年流亡法国,帮助蔡元培料理华法教育会事务。吴玉章归国后,与友人在北京开办了中法大学。  相似文献   

8.
1928年8月,张学良将军正式兼任东北大学校长后,曾经明确表示:"武要保全东北军的实力,文要发展东北大学."在他精心培育下,东北大学迅速发展成为国内一流大学,张学良不仅为国家培养出大批的栋梁之才,更倾心于东北大学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培育了东北大学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东大学生早期爱国活动足以证明,东北大学从她诞生之日起就和中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  相似文献   

9.
东北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的重点建设高校,是教育部直属、部省市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自2002年以来,东北大学党委为创新基层党建工作而开展的党支部立项活动,推动着东北大学的基层党建工作不断取得新的突破。近年来,校党委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特别是以党支部立项  相似文献   

10.
封面简介     
<正>上海交通大学是我国历史最悠久、享誉海内外的高等学府之一,是教育部直属并与上海市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经过119年的不懈努力,上海交通大学已经成为一所"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大学。十九世纪末,甲午战败,民族危难。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盛宣怀和一批有识之士秉持"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的信念,于1896年在上海创办了交通大学的前身——南洋公学。建校伊始,  相似文献   

11.
苗可秀,原名克秀,又名景墨,号而农.1906年生于辽宁省本溪县下马塘苗家堡子一农民家庭.1926年考入东北大学文学院中文系预科班,后升入本科.斯时,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苗可秀被迫辍学,流亡至北平,借读于北大.期间,耳闻目睹日寇之暴行,义愤填膺,立志做“重整山河的圣手”,救民于水火之中.  相似文献   

12.
民国时期的东北大学由奉系地方势力1923年创立于沈阳(时称奉天),最初以为东北培养人才为目的。由于九一八事变的发生与国共内战的进行,该校在创办后的20多年中,大半时间被迫流亡他乡,历尽艰辛。由于以张学良为代表的东北地方势力与该校有深厚渊源,东北大  相似文献   

13.
治命与乱命     
魏犨又称魏武子,是春秋时一位声名显赫的人物。他曾跟随重耳在国外流亡19年,后来成为晋国重臣。魏犨有个宠爱的小妾,很年轻。年迈的魏犨生病时,对儿子魏颗交代后事:"我死后让她再嫁!"但后来病危时又嘱咐魏颗:"我死后必须让她殉葬!"魏犨死了,魏颗没有把年轻的庶母活埋掉,  相似文献   

14.
单文俊 《党史纵横》2003,(11):19-21
宋黎与张学良,1936年2月相识于西安。此后60多年,宋黎对张学良一直怀有割不断的情结。 一 初识 张学良青少年时期,接受过儒家传统教育与西方近代教育,特别是受西方师友的影响最甚,深谙“教育系乎国本”,尤其重视正规教育。他认为:“中国有数千年文化的历史,地大物博,而在现代不能成为强盛的国家,考其原因,就是缺乏有训练有知识的民众。”因此,不惜斥巨资赞助东北大学(今辽宁省政府址),聘请国内最高水平的教授执教。经过几年  相似文献   

15.
1937年初,流亡在北平的东北抗日义勇军成员赵侗、纪亭榭,北平东北大学学生高鹏等人,就秘密筹划建立抗日武装队伍。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在中共中央北方局所属东北工作特别委员会的支持下,他们加紧了武装起义的准备工作。一面用张学良将军和东北救亡总会的捐款购买枪支,一面联络人员。  相似文献   

16.
<正>时间:2016年2月3日下午地点:于漪家"一切为民族"我是一名教师,一直关注着中国教育的发展。近代以来,中国教育经历了好几次转型,我自己就亲身经历了民国和新中国不同时期的教育。1949年解放以前,我读到大学二年级,大学三四年级已经是新中国了。就是说基础教育我是在旧社会接受的,我很难全面的讲旧中国的教育,因为在解放以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中国私立大学的开拓者,陈时不仅享有"南陈(时)北张(伯苓)"的美誉,还是中国近代著名大学校长之一。在抗战烽火中,他率领武昌中华大学师生流寓重庆,走过了一段自强不息的岁月。抗战教育急先锋陈时(1891-1953),字叔澄,生于湖北黄陂陈家中湾书香门第。早年留学日本时,加入中国同盟会。曾写下豪言壮语:"中国近代教育史上难道还少得了‘中华大学’四个字吗?"  相似文献   

18.
<正>1866年12月23日,左宗棠奏请清廷在福州马尾创办的船政局正式开工,尔后40年,马尾船政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开启了近代中国追寻进步、图强变革的又一创举。马尾船政也因此成为近代中国变革图强的一面旗帜,对近代中国的全面变革产生了广泛积极的影响。船政,是近代中国先进分子追寻国家强盛而进行努力实践的缩影。在2012年  相似文献   

19.
正云南陆军讲武堂是中国近代一所著名的军事院校,系清朝为编练新军、加强边防而开办的一所省办军校,当时与北洋讲武堂(天津)和东北讲武堂(奉天)并称三大讲武堂。在云南近代历史上,有一文一武的两所学校都非常著名。"文"指西南联合大学,"武"指云南陆军讲武堂。前者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科学家、教育家,  相似文献   

20.
宝藏 《党史纵横》2006,(2):34-37
马加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上世纪二十年代末,马加考入东北大学,开始创办革命文学刊物《北国》。“九·一八”事变后,流亡北平,加入了左翼作家联盟,并主编《文学导报》。1938年,他来到革命圣地延安,参加了文艺界抗敌协会,从事专业文学创作,并出席了中国文艺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延安文艺座谈会。解放战争前夜,主编《晋察冀日报》副刊,以后跟随干部队返回东北,在北满参加土改。解放后,马加先后出任东北作家协会主席、辽宁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辽宁分会主席、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政协辽宁省第六届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