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中国学生导报》(简称《中导报》)创刊70年了,作为昔日中国学生导报社(简称"中导"社)社员,那段往事亦深深留存在我心底。思虑再三,爱好摄影的我特地选择了一些颇有意义的老照片,附以文字的讲述,以为纪念。黑白方寸间,一段段弥足珍贵的往事在记忆深处鲜活起来。真情忆巴山这里的两张老照片,"中导"社的战友们不难认出,一是嘉陵江,一是夏坝战时复旦大学的学生宿舍。1984年仲夏,我来到巴蜀故地,重见别后长久萦怀的重庆城区、北碚、夏坝。夏坝是抗日  相似文献   

2.
正被误称复旦大学教授1940年1月8日,重庆北碚本土报纸《嘉陵江日报》刊登了《火焰山文艺社昨请老向萧红讲演》的消息。消息称:"火焰山文艺社,为扩大文艺宣传之影响,故社员等特积极学习写作方法,研究写作技巧,除自行编辑刊物等外,并欢迎区内文艺界名人讲演。昨日该社邀请教育部民  相似文献   

3.
孩子剧团来到重庆后,1939年1月25日起,在重庆一园戏院首次公演了《不愿做奴隶的孩子》、《帮助咱们的游击队》等宣传抗日的节目。2月初,在俘虏收容所演了《从南到北》、《捉汉奸》等。3月19日,郭沫若给剧团讲了《二期抗战中小朋友怎样做工作》,然后他们就深入到附近县城和一些乡镇,演文明话剧,唱抗日歌曲,跳抗日舞蹈:或者在街头向广大百姓作抗日救国宣传,上街演活报剧等。1940年1月上旬,孩子剧团为了向更多的民众作抗日宣传演出,将全团一分为二。一队到川东北;二队到川西。一队在队长许立明的率领下,沿嘉陵江而上。第一站合川,继而转武胜、…  相似文献   

4.
书评     
正《北碚在抗战: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李萱华,1951年生于重庆,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会员,重庆通俗文艺研究会副会长,中华诗词学会会员。20世纪50年代初,李萱华开始文学创作,曾担任北碚文学组组长,北碚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顾问。80年代初,李萱华开始从事地方志编撰工作,在全国几十家报纸、杂志上发表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出版了《张问陶诗选注》《北碚诗词》《梁实秋与雅舍》《嘉陵江小三峡》《卢作孚文选》《小陪都传奇——抗战北碚的文化大气象》等20多部作品。  相似文献   

5.
著名音乐大师贺绿汀,1903年7月出生于湖南邵东县槎江乡马王塘一户普通农家。他在音乐创作和音乐教育的领域里,辛勤耕耘了一辈子,用生命的乐意奏出崭新的音符,写出了无数支歌。如《四季歌》、《天涯歌女》等电影歌曲;《游击队之歌》、《嘉陵江上》等抗日歌曲;《东方红》、《毛主席来到天安门》、《节日的队伍》、《振兴中华》等讴歌新中国,赞美新生活的优秀作品,深受人民喜爱。  相似文献   

6.
胡懿 《红岩春秋》2022,(2):72-75
重庆北碚位于嘉陵江下游温塘峡、观音峡之间,依山傍水,享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 1927年,卢作孚出任江巴璧合四县特组峡防团务局局长后,以北碚为中心进行乡村建设.1936年,峡防局撤销,设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实验区署,卢作孚胞弟卢子英先后任副区长、区长.  相似文献   

7.
《当代党员》2020,(2):61-61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家境富裕,不愁吃穿,但在民族危急存亡之际,却义无反顾地投身革命,抛头颅、洒热血。富家子弟王朴就是其中之一。王朴,出生于重庆江北一户富商家中,从小就开始阅读《新华日报》等进步报刊。1943年,王朴考入迁移至北碚的复旦大学,在南方局青年组领导下,积极进行革命活动,成为复旦大学学生运动的骨干。  相似文献   

8.
“四面青山里,一江碧水流。”地处嘉陵江畔缙云山下的北碚区,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资源和“生态北碚”工程的正确决策,成功创建了重庆主城区惟一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6年4月,北碚成为全国第六个国家级环保模范城区。  相似文献   

9.
在重庆朝天门,长江与嘉陵江形成了两江交汇的独特景观。为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重庆沿长江,上起九龙坡区西彭镇,下至江北区五宝镇;沿嘉陵江,上起北碚城区,下至渝中区朝天门,将百公里两江四岸打造成为"山水之城·美丽之地"城市品牌的典范,使"山、水、城、桥"相互辉映的美景成为重庆城市新名片。  相似文献   

10.
重庆市郊风景如画的北碚公园内,靠嘉陵江一侧,郁郁葱葱的山岗上,有作孚园,为缅怀北碚开拓者卢作孚先生,由群众集资兴建。作孚先生是重庆市合川县人,早年投身辛亥革命,为振兴中华,决心走“实业救国”之路,1925年,借资创办民生轮船公司,以“服务社会,便利人群,开发产业,富强国家”为宗旨,历尽艰辛,从一条仅70吨的小轮船,发展到总吨位达71000吨、共140多艘江海大轮,取代了外国轮船公司在川江的势力,维护了民族航运的生存和发展。抗日战争中他竭力支前,为运送抗日部队和军用物资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付出了巨大牺牲。军运中,民生公司先后有9支船破敌机炸沉在长江。战后,民生公司将航线伸向海  相似文献   

11.
“黄河之滨集合着一群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这首铿锵有力的《抗日军政大学校歌》,曾激励多少抗大学员肩负民族的希望,奔向抗日的战场。重庆解放之初,嘉陵江畔、红岩岭上,就聚集着一群来自西南诸省的热血青年,他们为“建设人民的生产的新重庆”“建设人民的新西南”努力学习。那里,就是西南人民革命大学。  相似文献   

12.
<正>1936年11月西安事变爆发前后,西安全城到处可以听到《松花江上》歌声。后来,这首歌曲又迅速传遍全国。《松花江上》发表后,强烈地触动了中国人的亡国之痛,歌声所至,莫不唏嘘,成为中华民族刻骨难忘的抗日歌曲之一。它的创作者就是与冼星海、聂耳并称"音乐三杰"的张寒晖,一生先后创作了《军民大生产》、《去当兵》等70多首抗战歌曲。《松花江上》的诞生地是西安而不是东北,词曲作者张寒晖不是东北人,其实  相似文献   

13.
正该手抄本长33.5厘米、宽23.5厘米,共58页。汇集了张寒晖1941年创作和抄录的中外优秀歌曲50余首,其中在1936年秋创作的著名抗日歌曲《松花江上》,唱出了人们对家乡的怀恋和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仇恨,成为鼓舞人民英勇抗日的战斗号角。张寒晖是河北定州市西建阳村人,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带领剧团在农村宣传抗日。1941年赴延安,任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秘书长等职。1946年3月11日在延安病逝。  相似文献   

14.
《红岩春秋》2010,(2):69-71
老舍旧居 位于北碚城区内,是一幢中西合璧的小别墅。著名文学家林语堂于1940年6月购置此屋后,8月便奉命出国,临行前将其赠送给"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作办公用。1943年夏,因市区轰炸频繁,在重庆主持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工作的老舍移驻北碚办公,不久后其夫人携子女辗转至此,这里也成为其居家之所,前后长达6年。在北碚寓居期间,老舍围绕“爱国”二字创作了著名的《火葬》、  相似文献   

15.
在主编《抗日时期北泉慈幼院通讯》时,收集到一张抗日初期,周恩来等14人在重庆沙坪坝的合影照片。照片线索是由一已逝合影者的女儿王赫,告诉上海交响音乐《智取威虎山》的作曲者之一阿克俭提供的。原注是:“抗日时期周恩来、邓颖超和天津朋友们合影于重庆”。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杨世元研究员亦告:该照片收入《南方局党史资料·群众工作》一书时,注记:“1939年1月周恩来到重庆沙坪坝南开  相似文献   

16.
记者2月16日从重庆市规划局了解到,重庆将整体推进长江、嘉陵江“两江四岸”城市规划建设,规划设计方案面向国际招投标。“两江四岸”的范围为:嘉陵江段上到北碚城区、下至朝天门两岸,长江段上到巴南鱼洞、下至广阳坝两岸。其中,长江岸线长240公里,嘉陵江岸线长120公里。  相似文献   

17.
<正>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全国迅速掀起抗日救亡运动高潮。一当时我在平和县城九峰念私立雍睦小学中年级,学校也积极开展了这方面的活动。首先是教学生大唱抗日歌曲,如《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救亡进行曲》、《松花江上》等。学校规定中高年级学生每天都要到校参加早操,上街呼喊抗日口号和唱歌。每当天蒙蒙亮的时候,我们就到学校集合,由老师  相似文献   

18.
正在重庆北碚老城区天生路与将军路交汇处,有一座苍松翠柏掩映的陵园,里面安葬的是抗日名将张自忠。他于1940年5月在枣宜会战中壮烈殉国,时任第五战区右翼兵团总司令兼国民革命军第33集团军总司令,是抗战期间牺牲的最高级别将领。张自忠将军墓旁立有两米多  相似文献   

19.
冼星海是我国现代音乐史上一位著名的作曲家,他以广泛的题材和体裁,表现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对全国抗日军民起到了巨大的鼓舞作用。几十年来,人们吟唱着《黄河大合唱》、《游击军歌》、《在太行山上》等歌曲,并深深缅怀谱写了这些激昂旋律的作者。这位共产党员音乐家用他辉煌而短暂的人生,奏出了激励全民族奋进的高亢之声。  相似文献   

20.
正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迁到重庆,冯玉祥寓居陈家桥,常到北碚活动,主要做抗日宣传、卖字募捐等。北碚各乡镇、机关、企业和学校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和声音。冯玉祥的隶书苍劲有力,诗画别具一格,凡是向他乞字求画的,他皆索取笔资,有钱人多收,贫穷人少收,学生乞字一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